以故事的名义改变教育

2017-08-08 23:37王维审
今日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晨会葡萄班级

王维审

马克斯·范梅南说,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写出和不断写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性研究。

不知不觉走上教育研究之路

1995年,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安排到了校办工厂干零活。两年后,学校里一个最为混乱的班级,发生了学生殴打班主任事件,班主任愤而辞职,这个班级成了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于是,我被火线“提拔”为该班班主任,并担任数学老师。

打老师的学生叫小A,就这样,我成了小A的班主任,他成了我的学生。没几天,小A就又在班里与任课教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当其他同学把我叫到教室时,他们已经到了险些动手的地步。看见我来,他沉默了一下。我以为教育的契机来了,便开口讲刚刚酝酿出来的开场白。话没说两句,他脑袋一歪,眼睛一斜,满脸不屑地嚷道:“尊敬师长,遵守纪律……你烦不烦,这样的大道理我比你懂得多。”忍住怒气,我让他去办公室冷静冷静再交流。他大声质问我:“我为什么要去办公室?我和你有什么可交流的?”忍无可忍,我上前打算拽他离开教室。他一个亮身,摆出一个武术动作,嬉皮笑脸地说:“怎么?想和我过过招,你知道老李(前任班主任)是怎么挨揍的吗?”看看他一米八还多的大个子,再想想他与好几位老师的交手经历,我犹豫了一下,转身离开,打算去办公室想办法叫他的父母。身后的他一边跑一边嚷:“大家快来看,老王被我吓跑了,他也不是我的对手呀!”

那一刻,我绝望到了极点:面对他的挑衅却不能动手,眼看着他的无限“膨胀”却毫无办法……更重要的是,被边缘化了两年的我,急需要尽快证明自己的能力,才不至于重新被赶回校办工厂的车间。焦虑、愤怒、绝望,快要爆裂的情绪一下子蔓延开来。我抓起桌子上的一支笔,在翻开的作业本上发泄般地乱写起来:我要疯了!揍他,揍他,揍他!不行,不行,不行呀!就这么忍着?怎么办?怎么办……不知多久,当整张纸上写满了狂言乱语时,我的心却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恰如狂风暴雨后的天空,安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就这样,我在无意之中收获了一种缓解愤怒和压力的方法——在纸上,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当我冷静下来后,小A的种种“劣迹”开始被串联,一个一点就炸、蛮横莽撞、频频打架斗殴的小A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我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学生?

于是,我对小A进行了彻底“调查”。原来,小A是一个读完初三又从初一复读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差,只是他刚到这个班级时,经常被其他男生嘲笑是个“留级生”。因自卑而激发出来的抗拒,让他开始凭借身高和力量把嘲笑他的人一个个“征服”,小A慢慢成了班里的“老大”。也就是说,看起来强悍无比、不可理喻的小A,骨子里隐藏着根深蒂固的自卑,他所呈现出来的不在乎和暴怒也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颇有感触,我写下了一篇文章《我不是你的“对手”》,不仅坦然地向他“示弱”,还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这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后,我“很不小心”地把杂志落在了小A的课桌上。小A在还杂志的时候,不好意思地摸着脑袋说:“老师!嘿嘿!”

一个“嘿嘿”,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感觉。从此以后,我坚持把发生在小A身上的故事加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并找恰当的机会给他看。不好的事,我表示遗憾;稍微好一点的事,我大加赞扬。慢慢地,小A没有那么强硬了,“刺”也软了很多。一年以后,他在作文中把我写成了他最信赖的朋友,并发誓要在我的故事中始终做一个正面人物。我知道,我终于走进了他的心里,用故事,一点点走进了一个坚硬、封闭的内心。小A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就这样,我走上了教育叙事写作之路,开始用文字来审视自己和周围人的教育实践。

[反思]一篇教育叙事就是对一些小事件的反思,其基本的结构是“故事+反思+主张”,就是在叙述一件事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理性地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主张。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写作行为。而实际上,当我们习惯于把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并慎重地问一句“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教育研究的道路。

激活故事中的教育元素

那个时候,学校里开始推行晨会制度,要求每个班级在正式上课前都要召开十分钟的短会。除了安排专人检查各班级是否按时开会以外,學校还对晨会的内容做了统一要求:清点班级人数,总结前一天的班级情况,对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强调当天的注意事项。

常规的东西往往容易被简化,也容易被异化。不久以后,晨会就变成了班主任训话和批评人的专用时间。当清晨的某个时间,一脚踏进教学楼,听到的几乎都是各个班主任在教室里“咆哮”的声音。以致于学生在私底下给晨会下了一个定义:晨会就是批评人,就是发火;晨会就是“沉会”,就是让我们的心情沉重一会儿。

一天早晨,我准备去上晨会。刚到教室门口,就听见教室里小李喊:“你这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你心里太想看这本书了!”“对对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一群男生随声附和。推开教室的门,喧闹声戛然而止,趴在桌子上正在生气的小陈没有看到我,还在那里辩解:“我就是不屑看,你现在给我也不看了,肯定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原来,小李从家里拿来一本流行小说。小陈是个小说迷,心里自然是发痒,就央求小李借给他读。调皮的小李有意馋他,就是不给他看,于是便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当时学校出了一件学生自伤事故。一个勤奋而要强的女生,在期中考试中又一次排名第二,成为班级第一的梦想再次落空。一直渴望得到冠军称号的她,伤心之余割了自己的手腕,幸亏发现及时才没酿成悲剧。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领导要求各班在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正愁着如何召开这次晨会的我,被刚才的那一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点醒——《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能不能为我所用呢?灵机一动,我让小李讲了一遍《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当小李绘声绘色地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出奇地一致:狐狸太虚伪了,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其实,这怨不得学生,我们对这个故事的主流理解就是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科书,都把狐狸的这一做法看作是逃避问题的自欺欺人。见此情形,我对学生说:“我倒是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狐狸是个生活的智者,它使用的其实是心理学中的‘酸葡萄效应,也称为‘合理化解释。也就是说,当我们因强烈渴望的东西无法得到而产生挫败感时,我们可以编造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以消除烦恼、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然后,我以学生自伤事件为例,告诉学生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千万不能钻了牛角尖而不能自拔,做出伤人、伤己的傻事。这十分钟,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并且参与度极高。

[反思]一则好故事就是一条好的教育隐喻,每一个故事或明或暗地都蕴含着某些教育元素。如何把这些教育元素激活并为教育实践所用,成为我新的研究方向。从此,我开始关注传统故事和经典故事的教育价值,并尝试把故事引入到晨会、班会和班级活动中,用故事来柔化教育,提升班级教育的人文性。我的故事研究领域,也从单纯以对真人真事进行反思写作为主的教育叙事研究,拓展到对经典故事的教育性开发之中。

叙事可以影响并改变教育

2013年,我离开一线,开始专职进行基础教育研究工作。也就在这一年,我对自己近二十年的一线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梳理了个人在故事研究上的多方实践,提出了“叙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我所倡导的“叙事教育”,其基本观点是“叙事可以影响并改变教育”,当前主要进行了三项基本研究: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化影响,二是学校教育方式的叙事化改造,三是学校办学文化的叙事化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化影响。2016年1月,我发起了一个寒假写作挑战活动,邀请老师们在寒假期间每天撰写一篇教育叙事,坚持30天。这一活动,吸引了全国众多喜欢教育叙事写作的教师来参加。挑战结束后,我以这一群体为基础,成立了“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引领教师通过叙事写作进行教育反思,提升个人的教育素养。至今,“叙事者”的核心成员已经达到1400余人,一大批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在叙事写作和阅读中获得了精神和能力上的提升,也一步步验证了“叙事可以深度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断。

学校教育方式的叙事化改造。利用故事对现有的学校教育方式进行改造,是我一直坚持并不断研究的领域。从晨会的叙事化改造开始,我先后对班会、家长会和班级活动进行了叙事化改造,并系统研发了叙事型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策略,完成了班级德育阵地的优化提升。2010年,我在主持学校德育工作后,开始对“国旗下讲话”进行叙事化改造,并逐渐开展了对课堂教学、家校联系等教育阵地的叙事化研究,形成了对各种学校教育方式进行叙事化改造的基本模式策略。

学校办学文化的叙事化实践。可以这么说,教育叙事写作作为一种实践性研究活动,让我形成了对任何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的习惯。而对学校教育方式的“拆分式”逐一研究,让我可以对任何“单项”教育途径都实现叙事化的改造。以此为基础,我开始着手进行学校办学文化的“整体性”叙事化实践。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前期经过叙事化改造的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德育活动等教育方式,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完整的学校教育操作系統,实现对学校教育整体上的叙事化改造,其最重要的实践策略是课程化。经过研究,我们已经研制了两种类型的叙事教育课程:一是结构式课程,就是围绕学校办学文化理念,建构学校整体行动系统,并以周或月度为单位,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堂等进行叙事化实践;二是主题式课程,就是依托学校文化,对某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叙事化实践。

时至今日,我在叙事教育研究的路上已经行走了二十余年,有过痛苦,有过迷失,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是希望和坚守。我相信,余生我都会走在研究的道路上,以故事的名义,慢慢改变我们的教育。

猜你喜欢
晨会葡萄班级
班主任反思的背景研究之“晨会有效性”探究
班级“四小怪”
葡萄熟了
上好小学晨会课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当葡萄成熟时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三破三立”创新集体晨会
小学班级“小组任务型晨会”的实践与思考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