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档案修复师:20多道纯手工修复让“历史”再现

2017-08-09 15:43宋金艳
云南档案 2017年7期
关键词:李颖纯手工贴膜

■宋金艳/文 高 伟/图

揭秘档案修复师:20多道纯手工修复让“历史”再现

■宋金艳/文 高 伟/图

补纸摘边

或许你对档案还只局限于狭义的人事档案,但档案却无声地记录着历史长河发展的点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虫蛀酸化,一些纸质档案一碰就碎,如果不加以妥善修复,这些档案便就“不可再生”。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档案永久保存下来,修复就成了档案馆里永远都做不完的事。

齐边

喏,摆在“85后”档案修复师小甘面前的就是一张民国后期中国茶叶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市调报告,小心地撕下多余的补纸,岁月留下的大洞小洞就这样补好了。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其实不然。神秘的档案修复是如何开展的,今天就由这页档案说起吧。

一页档案纸 何以化腐朽为神奇

屋外的雨声刷刷,云南省档案修复中心偌大的工作间里,却是时而静如无人之境,时而发出棕刷与木墙碰撞的“咚咚”声。七八个身穿白大褂、带着口罩的档案修复师,或伏案整理档案页码、上补纸摘边,或是站在木墙边检查上墙的档案。今年修复中心修补档案的任务是2万页,平均到每位修复师约3000页,当然这还要看档案受损的程度,有时只是补一张档案的洞就要一天。

热感脱酸纸贴膜加固

“这页档案破损得不严重,一来纸张的质量比较好,二来破损面积也不大,几处不大不小的洞可能是反复翻阅时人为造成的。”29岁的甘立辰是修复中心里年龄最小的一个,2015年转岗到修复中心前,她在行政岗位工作,大学所学专业是与修复不搭边的工商管理,和她一样,中心里没有一个人是科班出身。他们的手艺主要是老师傅传帮带,或是参加培训进修。于是,外行转内行,甘立辰刚到岗便被派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跟着老师傅们学了1个月的档案修复。整整两年,用她的话来说,她一直在边学边做,这期间经她手修复的档案三五千页是有的。

修裱机托裱

在真正的档案修复前,还要进行检查、描述、拍照等前期准备,根据档案破损的程度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揭粘、除尘、去污、分段、编排顺序、选纸、配纸、铺膜、展平、刷浆、上补纸、摘边、上托纸、排实、揭膜、上墙、裁剪、折叠、齐边、压平、装订……做好前期工作,纯手工修复一页档案一般会经历的20多道工序,其中,单是档案上墙就要绷上3天。一般来讲,一卷档案由一位修复师全部负责,情况复杂时会多人配合。

“随着时间的推延,档案的制成材料均会逐渐出现变化,而档案馆里绝大多数是纸质档案。”省档案修复中心负责人李颖介绍,有些是因为纸张本身的质量,有些是人为保存不当,有些则遭遇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甚至经历了战争,这些档案渐渐出现磨损、褪变、脆化等现象,严重的甚至彻底损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了让记者有更直观的感受,李颖拿出一张破损比较严重的档案。记者注意到,原本发黄的档案纸上,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像是“茶渍”“咖啡渍”一样的污迹,其中还有一块似乎是被火燎过。李颖说,这可不是人为损毁,而是时间一长,纸张发生了酸化,变薄变脆,所以需要及时加以修复。

上托纸

因地制宜 普洱茶代橡子碗染出各色补纸

说话间,甘立辰已经用补纸把洞补好,正在细细地把补纸的边缘摘掉,这期间她每隔一会就用喷壶在档案上喷些水,让档案在修复中保持一定的湿度。补完洞这张档案就可以上墙去绷着。上墙,是为了让潮湿的档案干透,且更加平整。

“你看,补纸的颜色是不是比原档案要浅一些。”如果不是甘立辰提醒,记者还没有注意到,补洞的纸确实要浅一些。甘立辰说,选补纸有个原则:“宁浅勿深”,当然也不能和档案颜色一模一样,始终要有所区别。这些补纸都是染过色的,不过在过去由于没有掌握染纸技术,修复中心用的补纸,多是原纸颜色,补在那些民国年间发了黄的档案纸上,显得格外扎眼。

下墙

目前,修复中心所用的染纸技术是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学来的,但也没有照搬照用。比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染纸用的是橡子碗(一种野生果实),但这种东西在云南很难找到,于是他们想到了普洱茶,这种天然的染色剂还有防虫功效。“茶叶的配比也很有讲究,纯熟茶肯定不行,染出来的宣纸太红。”甘立辰说,他们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定用普洱茶染纸,生茶熟茶配比下来,一般是普洱生茶更多些,具体比例据实际需要调整。甘立辰曾接触过一卷档案,肉眼可辨的颜色就有17种之多,这种情况下,她需要拿着色本一个一个对,找到最接近却不相同的补纸。记者注意到,修复中心的储物柜里,保存着几十种薄厚不同、产地不同、颜色不同的宣纸,这些纸在修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咚咚咚”甘立辰拿着补好的这页档案纸,用塑料薄膜托着,用粘合剂略显平整地把档案绷在墙上,用棕刷将档案展平的同时还要压实边缘,这力道要经过无数次实践琢磨。“周三之后不上墙,而是做一些其他的工作。”甘立辰说,上墙的时间一般要结合湿度、温度来调整,是绷紧一点还是绷松一些,天气干燥的情况下,如果绷太紧可能会把档案绷炸,太松的话档案又不够平整。“周三不上墙”这个工作习惯也是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段时间昆明连续阴雨,空气湿度比较大,上墙一般要绷三天,如果周四周五再上墙,那么墙上的档案会在馆里过个无人的周末,万一出现些什么问题,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种成就感 一个龙云印章拼了一整天

档案修复师,这个岗位在外人眼中很是神秘,神秘得几乎一无所知。即便是在档案馆里工作了两年的甘立辰,最初被调到修复中心时,她也是一脸惊讶。“做了一年行政、一年库房管理,和这些岗位相比,档案修复太有趣了。”甘立辰说,在调到修复中心之前,她同样对档案修复十分陌生,所以到新岗位报道时还有些忐忑,可一走进中心,她就两眼放光,心里暗想,真没想到档案馆里还有这样神奇的所在,喷壶、棕刷、毛刷、镊子、针锥等修复工具,在她眼里就像是“玩具”一样。

“好玩”的初印象并没有让她放松下来,毕竟档案修复除了技术的磨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赴京学习、跟老师傅练手,选纸的眼力、刷纸的力道、上墙的松紧……两年的时间,甘立辰渐入佳境。

上墙检修

整天与破损的档案打交道,工作似乎有些千篇一律,甚至枯燥乏味。可如果说有什么特别让甘立辰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去年参与的一次特藏档案卷修复,几十页的档案卷几个人合力整整做了一个月。

“光是拼好那颗大印,我就花了一天时间。”回忆起这次工作经历,甘立辰依然难掩兴奋。她修复的那页档案是龙云颁布的一份任命书,有毛笔字迹的地方比较完好,但有印章的地方因纸张酸化破损得十分严重,细碎成了无数的小纸片,于是她就像拼图一样,把这些碎纸片一片一片拼起来。“当时就觉得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小纸片飞走了。拼完这刻印章,整个人有种虚脱感,一闭上眼睛就感觉有无数道闪电在闪过。”

装裱字画

一份纯手工坚持 所有修复步骤均可逆转

54岁的徐伟算是修复中心里年龄最长,档案修复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傅。说起近几年来,档案修复技术手段的变化,徐老师十分感慨。“我们刚开始接触档案修复时,是不能直接修复档案的,要先练刷纸,就用一般的宣纸练,掌握好手上的力度才行。”徐老师说,刷纸看起来简单,但手轻手重都不行,有可能一下子就把档案纸刷掉,造成二次伤害,所以他们正式上岗前练刷纸就练了1个月。这几年,档案修复技术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对于一些保存较完好的档案纸,直接用机器就可以修复。

热感脱酸纸贴膜固定

说话间,两位修复师傅准备把1933年个旧锡务公司的营业报告用装裱机裱起来,两张热感贴膜中间夹上档案,小熨斗初步熨烫固定后,几页档案放入装裱机,100度、80秒,档案被密封在贴膜中,里面的字迹清晰可辨。经过裁剪后,这些档案就可以重新装订成册。

“装裱机主要用于双面印的档案,这样可以确保正反两面档案都可见。”李颖介绍,从2013年以后,修复中心陆续引进了一些现代档案修复设备,比如一些几乎没有受损的档案,就可以用档案修裱机把档案固定在托纸上,过段时间他们还会引进补洞机,这样可以节约人工的时间。当然,与修复设备比起来,纯手工修复依然有其无法被取代的优势。就比如,手工档案是全程可逆的,任何一步做错了,或者有瑕疵,都可以推翻重来。所以目前档案馆里依然以手工修复为主。

热感脱酸纸贴膜压平

目前,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共650个全宗,168余万卷,其中建国前档案30余万卷,建国后档案128余万卷、图书资料10万余册。“档案修复是一项不断延续的工作,旧的档案修复好了,新的档案可能又有破损。”在李颖看来,档案修复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档案的修复效果,并影响着档案的后续保存。所以,当好一个档案修复师并不容易,不仅要掌握修复技术,还要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甚至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学修养。

作者单位:春城晚报社

猜你喜欢
李颖纯手工贴膜
An overview of quantum error mitigation formulas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完形填空专练(三)
某贴膜机设计
打造中职学校的“纯手工”教育
李颖、李凤华作品
Human body
微信·我们的小故事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跨界设计并纯手工制作华冠(下)
SKAP(圣伽步):一针一线,致敬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