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的法律传播研究

2017-08-09 06:02刘向阳
资治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媒体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人们信息获取与价值判断的重要渠道。与此相应,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开展新媒体普法益民服务,组织新闻网络开展普法宣传,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开展普法活动。本文拟以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库”为例,通过对其发展概况、运营策略的分析梳理,进一步探索自媒体时代下的法律传播路径。

【关键词】法律读库;法律传播;自媒体

一、关于“法律读库”

2012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中心主任赵志刚开通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库”,以“传递常识,启迪法治”为口号,致力于成为法治新媒体的阅读管家。“法律读库”以法律界人士为主要受众,每日推送数篇文章,内容涵盖专业知识、时政要闻、电影书评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法律读库”还设置了公共服务板块,用户可以通过公众号查询相关法律、搜寻合同模板、开展互动问答等。截至目前,“法律读库”内容制作团队超过100人,用户数量突破50万。2014年12月,检察日报社与新榜联合发布“中国法律微信影响力排行榜”,“法律读库”居于首位。

二、“法律读库”内容特色

从开通之日起,“法律读库”坚持每日推送文章,从不间断。为保证研究的时效性,笔者选取了最近30天(2017年1月18日—2017年2月16日)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1.精耕细作,坚持原创。为保证读者阅读质量,“法律读库”推送的内容必须符合“与法治相关,能传递常识、启迪法治,引发大家思考”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优选耐读、好读、不艰涩的原创文章。从1月18日到2月16日,“法律文库”共发布文章144篇,其中原创95篇,原创率达65.97%。

2.题材多样,贴近热点。“法律读库”的文章题材较为多样,既有新闻评论、法理讲解,也有影评书评、私人札记等。144篇文章中,“早餐”22篇,影评8篇,其余多为新闻评论、个人随笔等。由于缺乏专职的创作人员,“法律读库”的文章在时效性上稍有欠缺,但其从未放松对社会热点的把握与探讨。以“金正男被刺事件”为例,2月16日,“法律读库”发表文章《金正男离奇身亡,法律人看破案线索》,此时距事发已有三天,但独特的角度与专业的分析仍为其带来了近10万的阅读量。

3.创新形式,吸引读者。法律类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多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出现,理性有余而生动不足。为了适应人们对视频节目的追求,赵志刚于2016年1月推出了介绍“智慧检务”的视频短片《法律自媒体人眼中的2015检察关键词》,迅速火爆朋友圈,获得了100000+的阅读量,由此也开创了法律微信公众号视频产品之先河。限于制作力量,“法律读库”目前的视频产品仍旧十分有限。

三、“法律读库”运营策略

1.以编辑为中心。为了保持连贯的运营风格,“法律读库”坚持以编辑为中心,所有稿件必须经过编辑的认可才能向公众推送。对此,创始人赵志刚坦言:“法律读库”之所以聚集如此多用户,是因为他们信赖“库头”长期坚持的选稿标准和阅读品味,如果换了选稿人,也许会破坏既有风格并因此被大量用户取消关注。此外,为了对抗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赵志刚提出:Less is more,用尽量少的优质文章满足用户需要。

2.定位专业人士。在受众定位上,“法律读库”将法律界人士作为主要目标读者。统计数据显示,“法律读库”的用户中,法律领域约占40%,其余为社会各界关心法治的人士。创始人赵志刚将“法律读库”的文章分为法律专业、时事讨论、通识、法治文化与轻娱乐五个类型。这种分类既满足了专业人士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吸引普通读者。

3.打造服务平台。除文章推送外,“法律读库”还设置了专门的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法律事务中常用的工具,例如合同模板、法律查询、费用计算等,以方便用户使用;二是开发了“老到”网页,用户可以在上面寻找律师、提出问题,等待专业人士进行解答。

4.坚持公益传播。目前,“法律读库”坚持公益传播,并未发展相关的盈利业务。除了在分答APP上开设的“库头问答”外,创始人赵志刚并未从“法律读库”公众号中获取明显收入,充分彰显着其“关心时政,启蒙法治,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理性之光朗照世间”的运营理念。

四、“法律读库”发展建议

作为法律类自媒体的先行者,“法律读库”自诞生之日起便将普法作为己任。四年的不懈努力让其结下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微信用户量的不断增加,公众号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红海”时代。就阅读量而言,“法律读库”最近30天中,只有2篇文章达到了100000+;就排名而言,“法律读库”早已失去了往日长期独占鳌头的风采。在此形势下,改善运营管理、提高文章质量已成为必然之选。

1.创新业务模式,拓展收入来源。长期以来,“法律讀库”坚持着公益传播的运营模式,赢得了众多用户的信任,但这也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严重限制,尤其是在内容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笔者认为,在不改变创始人初衷的基础上,“法律读库”可以开展部分商业活动,拓展收入来源。当然,所有商业活动的最终目的仍在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2.建立常规创作团队。前文中提到,目前“法律读库”的创作队伍多为兼职。由此衍生出三个问题:一、稿件来源不固定,质量参差不齐;二、稿件时效性不足,容易错过社会热点;三、缺乏选题策划,不易引起用户关注。因此,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只常规创作队伍,既有利于提高文章质量,巩固粉丝活跃度,又能保持对热点话题的跟踪挖掘,及时高效地展开讨论。

3.打造法治微社区,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与庞大用户量相伴而生的则是用户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如何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如何维持用户的忠诚度?在此可以借鉴知名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的发展经验:将用户按照地域进行划分,通过QQ、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联结,同时打通线上线下通道,举办相关活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使得基于共同关注形成的线上群体逐渐转化为熟识的线下群体。在此过程,各种各样的交流与碰撞无疑将产生诸多不可预期的成果。

4.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平台建设。从上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法律文库”的服务功能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技术力量不足,产品有待改进;2、缺乏营销推广,用户关注度不高;3相关的法律资源较为匮乏。优质的服务是吸引用户的不二法门,基于此,笔者认为,“法律读库”应重点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平台建设:首先,提升技术力量,搭建专属于“法律读库”的APP平台;2、通过商业合作等方式,积累丰富的司法资源,尤其是律师资源;3、设计专门的法律服务产品,例如法律咨询、司法救助等;4、加大营销推广力量,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五、结语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法律类自媒体担负着传播法律知识、宣扬法治精神、提供法律服务等功能,是“法治中国”由顶层设计走向底层实践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律人站出来,用理性的声音与法治的思维,用专业的视角与通俗的语言,为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为法治生活方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刚.法治文化新媒体传播趋势漫谈.法制日报.2016年11月21日

[2]赵志刚.《法律读库》微信“粉丝”破万的奥秘.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5月3日

[3]赵志刚.《法律读库》的独特传媒实践.法制日报.2015年1月21日

作者简介:刘向阳(1990—),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就读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新闻实务与新媒体研究。

猜你喜欢
自媒体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自媒体对高中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创业策略分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审视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