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何曾限南北

2017-08-09 07:20葛剑雄
读书文摘·经典 2017年8期
关键词:渡江江北南北

葛剑雄

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的南北界线,居然与当代地理学家划分南北的界线基本相符,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在中国古代,一个政权要能够维持下去,就得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生产出足够供养本国人口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需要有一定的可耕地和劳动力。为了在军事上与北方政权抗衡,南方政权应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提供兵源。

如果说军事上的实力还能通过战略战术的运用来调节,并不完全与人口数量成正比的话,在生产力的发展相当缓慢的条件下,粮食的供应,只能取决于耕地与劳动力的数量,所以,疆域与人口的大致平衡,是南北政权得以长期共存的基础。

五代以前,北方的经济文化,在总体上,还比南方发达,以淮河和秦岭为界的划分,大致能使北方与南方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南方政权仅仅依靠江南,不足以获得支撑,必须加上江淮之间,才能与北方势均力敌。如果南方政权推进到黄河一线,北方的粮食产量,就不够养活它的人口,难以与南方对抗。

对南方的军事防御,长江虽然能起一定的阻隔作用,但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大。长江在湖北宜昌西北,出南津关后,进入平原,除了湖北田家镇、安徽东西梁山等个别地段外,整个长江中下游,再也没有两山夹峙的河道,南岸能用为防御阵地的山岭,屈指可数。长江南京以上的河道,早在秦汉之际,已与今天大致相同,主河道狭窄处,估计不过千余米,超过这一宽度的河段,一般都会形成沙洲,或者流速缓慢。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时代,横渡或航行于这一段长江,已是人们的日常活动,数万军队渡江已无困难,在没有现代化的军事设施和通讯、交通工具時,要防守长达数千里的长江防线,几乎绝无可能,单纯利用长江的自然条件,作为阻遏北方军队进攻的手段,更是自欺欺人的梦呓。

所以,到了“胡马饮江”或北方军队推进到长江北岸时,南方要是不主动出击,将对方逐离江滨,就只有“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下场。

由于长江的出海口在不断东移,秦汉时,今南京以下的河道相当宽阔,离出海口已很近;西汉时,海潮可以直冲今扬州以南,形成壮观的“广陵潮”,所以,在这一段长江中,涉渡相当困难,一般人视为畏途,南北交通主要取今南京以上的河道。

东汉初年,人们在下游渡江时,还得先祭伍子胥祈求保护,连辖区包括长江南北的扬州刺史,也很少过江视事。随着长江出海口的逐渐下移和技术进步,东汉以后,不再见到这类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开始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一个主要的渡口,就是京口(今江苏镇江),在此上岸的南渡人口,至少有数十万,说明在这里渡江已经相当安全了。

在南北对峙中,南方在军事上一般处于守势。为了弥补长江防线的不足,只能扩展自己的防区,在长江以北,寻找一个缓冲地带,将前沿推进到淮河一线,或者更北的据点和扼南北水陆要道的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一带。一旦北方入侵,淮南、襄阳就能层层阻挡,消耗敌方的有生力量,敌军进至长江边时,往往已成强弩之末。

北方军队如果真的全面攻破江北的缓冲区,就能稳操胜券;反之,若是孤军深入,并未有效控制这些缓冲区,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这些战争,虽然是在长江沿岸进行的,但都已到了终场,鹿死谁手,确定无疑。

三国时,孙权曾将数十万江北百姓,迁过长江,在江北形成一片广阔的无人区,以后成为与曹魏作战的主要战场。著名的淝水之战,也是在江淮间进行的,处于劣势的晋军,不是退至长江布防,而是北进迎击,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战略。宋与蒙元间争夺襄阳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当襄阳失守时,元军在长江中游的进攻,就已无法阻挡。

元代以后,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再也没有重演,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南方在经济上的发展和北方的相对衰落,使北方在经济上离不开对南方的依赖,因此,只能凭借政治和军事力量加以控制,已经成为主要因素。

猜你喜欢
渡江江北南北
江北:统筹兼顾“弹钢琴”建设“两高”示范区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向晚意卿卿
南北过冬差异
吕蒙白衣渡江
Washed UP
革命文物诠释下的“渡江”精神
闲情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百牛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