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2017-08-09 00:46李文杰
中国科技博览 2017年25期
关键词:转移农村

李文杰

[摘 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是影响一个国家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劳动力的就业规模需要以适宜的经济结构做为基础,需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受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十分巨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探讨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314-0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有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研究“三农”问题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 农村劳动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劳动力的数量首先取决于社会人口的数量,其增长速度和规模直接受社会人口再生产的速度和规模的影响。中国的基本人口数量大多来自于农村,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相比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规模扩张速度极快,因而导致了农村持续性就业压力,也是导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原因。并且由于人口持续增加,农村还将继续增加适龄劳动力,势必会产生新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其数量越积越多,形势比较严峻。近几年,我国在中高等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多,义务教育也已经基本普及。但是如今大多数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很低,仅为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好一点的便是大专,文化素质低下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缺乏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因而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阻碍,难以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转移的过程也十分漫长。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对劳动力就业条件要求苛刻,因而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1]

1.2 转移方式单一,就业不稳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一个难点就是与输入地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在我国很多地方,存在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一些区域却同时出现招工难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劳务信息不灵,用工信息在特定时期内不对称,输出渠道不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找的中介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将用人单位同劳动力联系起来。劳务输出还处于由老百姓自发、投亲靠友以及邻里相帮的形式在组织,政府部门有组织转移输出的比重还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是“跨地域”流动转移,以脱离农业向其它产业转移为主流;其次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和“季节性”转移。流动到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劳动者处在一些高危行业和污染企业,劳动条件差,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突出,农民工工伤、职业病多发,有的甚至得不到及时救治;部分劳动者法制观念淡薄,工作变换性较大,稳定性不强;部分劳动者就业观念落后,缺乏进取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达到岗位要求。这些都是导致就业回流现象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不够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城市和农村,农业以及非农业之间的劳动收人水平逐步的拉开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转移后的劳动力因为自身原因大多数从事的是社会底层的服务行业,工资较低,待遇也不好。同时由于法律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的企业在进行招工的过程中,不按照正规的程序,不签订劳动合同,存在操作上的违法违规现象;在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时推卸责任,严重侵害了农村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有的地方,企业主欠薪逃匿案件时有发生,不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发生农民工讨薪时遭到伤害的恶性事件。劳动力在遇到问题后没有办法及时的解决,或者根本无法解决,劳动力在转移上的积极性便会受到影响。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后还存在难以享受转移地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其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2.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2.1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实际调查,劳动力素质低、文化程度浅是制约劳动力转移有序输出的主要因素。而外地企业,特别是知名品牌企业,一般要求劳动者应具备高中以上学历或有相关专业技能。因此,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创办职业培训学校,提高劳动力的总体综合素质和水平。要强化职业培训,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求职务工人员有全国能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及上岗证可以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以便其能自选职业、自由择业、自立创业,进而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长期转移、稳定就业,提高劳务收益。当地政府应主动了解相关企业的用工要求,對剩余劳动力实行定向专业性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劳动力在培训合格后就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进行就业。既提升了劳动力专业素质,又推动了转移就业。

2.2 保证就业渠道,搞好农民转移就业服务

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进程,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让部分农村劳动力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改变农村劳动力过剩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搞好对接服务,畅通输出渠道,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自发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由盲目流动逐步变成有序就业。政府要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服务职能,要尽力发育劳动力市场,发育各种职业介绍中心和各级人才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鼓励和支持民间的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输出。能人带动的方式能够极大地鼓励那些“不会出去、不能出去、不敢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整体推进农村劳动力输出[3]。

2.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农民合法利益

农民工进城务工一般是在劳动强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的行业工作,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知识水平低、应变能力差、自我保护意思淡薄,致使很多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进城务工期间遇到超时加班、工资克扣、工伤、社会保险及子女上学等问题,往往不知通过何种途径、如何解决。应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就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对输出人员的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新途径;建议从根本入手,加强农民工维权知识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改革城市就业制度,在农民转移进城的就业务工、居住生活、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推动和保障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顺利进行。大力提倡借读制,允许民工凭暂住证送子女就近入学、入托,为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基本条件。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市场化医疗卫生和劳动保障体系,最终达到农民入城后能与城市居民受到同等的制度保障和平等待遇。

参考文献

[1] 甘满堂.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冯逾.城乡统筹背景下福建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3] 张荣霞.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猜你喜欢
转移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