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不同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基于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调研

2017-08-10 09:54
中国奶牛 2017年6期
关键词:奶农奶业牧场

李 昀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河北省不同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基于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调研

李 昀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目前,我国乳业处在转型升级时期。奶牛养殖业作为乳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乳业的发展。未来乳品市场的竞争核心是质量竞争,而原料奶成为乳品竞争的关键。因此,本调研试图从解剖河北省不同养殖主体模式(奶牛散养、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化牧场)入手,分析研究不同养殖主体模式的奶牛生产性能(质量、产量、效益)与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定量定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奶牛养殖业应采取的养殖模式,为保障我国奶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奶牛养殖;养殖主体;生产性能

传统的奶农散养方式由于养殖规模小、饲养方式粗放、防疫体系不健全、难以保证原料奶的质量和奶农组织化程度低、养殖利益难以保障、奶农在与奶企谈判时话语权缺失等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锐减,直至如今基本消亡。而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得到迅速普及,奶业养殖方式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有机奶、高端奶的热销和品牌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牧场纷纷崛起,在当前奶业发展中正在发挥引领作用并迅速占据了主体地位。但是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奶牛小区在许多地方只是集中的散养,并没有真正实现标准化的“五统一分一集中”,即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饲草料供给、统一疫病防疫、统一冻精冷配、统一风险防范和定期分户核算利益、集中挤奶方式。奶牛小区只是适应农户散养向规模化集中饲养的过渡方式。而大型牧场因投资额巨大、缺乏管理人才等原因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比较滞缓。我国奶业现在正处于奶牛养殖的转型过渡期,未来的奶牛养殖方式还有待探讨和提高。本调研试图从解剖河北省不同养殖主体模式(奶牛散养、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化牧场)入手,分析研究不同养殖主体模式的奶牛生产性能(质量、产量、效益)与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定量定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奶牛养殖业应采取的养殖模式,为保障我国奶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1 河北省奶业现状

自2010年到目前,河北省奶牛养殖进入转型升级期,总体规模发展虽然不快,却在质上发生了巨变[1]。2015年,全省奶牛存栏196.3万头、奶类总产量481万t,继续保持全国第三位的水平。但全省奶牛养殖户数却由原来的58.000多家减少到1.500多家,大量散养户和实力较弱的养殖小区被淘汰,2015年底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率达到100%,其中3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存栏比例约占98%,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技术水平和奶品质量迅速提高。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比例达到89%,卧床使用比例达到57%,奶牛单产水平达到6t以上。

目前河北省的奶牛养殖已经实现规模化,五年来居于主导地位的奶牛小区养殖方式已经由奶企取代,奶农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呈现向奶企演变的趋势,标准化饲养、规模化发展是大趋势。但总体分析,对奶农的保护有限,奶农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低水平粗放饲养的格局没有变,农区饲草饲料标准化配方落后状况没有变。奶牛养殖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仍然是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制约河北省奶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瓶颈。不容置疑的是,河北省的奶业发展与全国的形势一样,正进入整合期,未来奶牛养殖业如何发展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正确的心态[2]。

2 河北省三种奶牛养殖模式比较及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1 三种奶牛养殖模式的现状与优缺点分析

2.1.1.奶农散养方式.

奶农散养方式的运行机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奶企+奶农”方式,最初奶农将原料奶直接交给奶企,奶企在淡季和旺季的收奶总量差别很大,收奶量不稳定,导致奶农与奶企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不稳定。第二阶段是“奶企+奶站+奶农”方式,奶站成为乳品企业与奶农之间联系的纽带,这也是我国乳品产业一体化的最初方式。

散养方式本身有一定的优点:一是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种植方式,农牧结合,发展了畜牧生产。二是充分利用奶农家庭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充分利用秸秆等饲料资源,养殖成本低廉,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3]。

散养方式存在问题:一是奶农饲养方式普遍落后,导致原料奶的质量不合标准;二是散养卫生条件较差,绝大多数奶户都是人畜混居,疫病难以防控;三是奶农与奶企的利益联结方式松散,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奶农在奶业产业链中没有话语权。这些问题也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致使河北省奶业发展陷入严重危机,奶农散养方式也受到严重质疑。因此“三聚氰胺”事件后,奶企提高了原料奶的收购标准,提高了准入门槛,从而直接造成了散户的生鲜奶无人问津,最终迫使这些散户或直接退出奶牛养殖,或进入奶牛养殖小区。因此,奶农散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奶业发展和质量管控的需要,呈迅速淘汰之势。

2.1.2.奶牛养殖小区方式.

奶牛小区是指在适合奶牛养殖的区域内,为专门从事奶牛养殖而按照规范统一建设的集约化养殖场所,由众多相对独立的养殖户所组成的适度规模的特殊奶牛场,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主体不完全相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奶牛饲养方式。奶牛养殖小区可概括为“五统一分一集中”的规模经营[4]。

目前奶牛养殖小区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政府建设的奶牛小区。“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河北一些地方政府为保证奶品质量、保护奶农利益,由政府主导,采取土地无偿使用,牛舍统一建设,奶农自愿加入并提供相关服务的方式,扶持了一批奶牛小区。第二种是乳品企业建设的奶牛小区。乳品企业为保证乳品产量和质量的基本需求,通过购买土地,统一建造牛舍,然后将牛舍出售和租赁给奶农,在小区内的奶农要达到企业的饲养要求,目前已建设了一批核心小区。第三种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奶农大户或具有一定资金的投资者兴建的奶牛小区。这是存量最多的小区模式。

与奶农散养方式相比,奶牛小区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养殖小区通过统一规划,提高了牛舍的规范化程度,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有利于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养殖小区通过统一挤奶、统一服务和统一售奶,增强了质量水平和价格话语权,与奶企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供求关系。三是有利于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养殖小区通过提供统一的产供销服务,实现了规模化养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得到较好运用,提高了奶农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表1 不同养殖模式有关参数比较

奶牛小区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许多奶牛小区的选址和规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小区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管理区、生活区和粪便处理区等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小区的防疫不合格,污染严重。其次许多小区的“五统一分一集中”的标准并未完全落实,只提供集中挤奶和原料奶销售服务,大多数奶牛小区只是集中的散养。最后许多小区的收费不合理,增加了奶农的养殖成本,并未提高奶农的收益,奶牛小区运行中最大的问题是与奶牛小区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5],仍不适应现代奶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河北奶牛小区方式呈现出分化势头:一是逐步由集群饲养、托牛饲养模式向统一饲养模式发展,饲养和管理越来越规范;二是逐步由散户集群向企业化管理、合作社经营方式演变,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逐步由小型分散星罗棋布向兼并重组规模经营转变,主体数量在减少,饲养规模却在增加。这种势头,是奶农在生存竞争中摸索的发展方式,也是环境治理中逐步形成的结果,其势头正在向规模牧场方式演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应该给予以正确引导和积极保护。

2.1.3.规模牧场养殖模式.

规模牧场养殖方式是指具有一定奶牛数量的奶牛企业,集奶牛管理、育种、繁殖、疾病防治、鲜奶集散等综合服务为一体,专门从事奶牛养殖、原料奶生产和销售的方式。一般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奶牛养殖的现代化水平高,主要特征是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和设备完善。目前牧场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奶企投资自建牧场,投资额和奶牛规模较大,多在几千头甚至几万头,这类牧场属于奶企的自有奶源供应地[6]。这类企业科技含量高、种群优良、饲养技术超前,对河北奶牛养殖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本次调研走访的滦县新绿洲公司与首农集团合作,三个现代牧场的存栏规模达3万多头,现代化水平属于国内领先。第二种是私人牧场,多由奶牛养殖企业、合作社或具有一定资金的个人投资建设,这类牧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在3.000头以内,多在1.000头左右。

规模牧场养殖模式管理先进,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牧场实行科学养殖,不仅开展奶牛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的TMR饲养技术,而且拥有牛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效益,实现规模效益,同时能够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牛奶的质量,其原料奶价格也高于奶农散养和奶牛小区养殖方式。但是万头以上的大型牧场,其后续环境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但是规模牧场仍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是牧场投资巨大,养殖成本高,养殖风险和防疫风险都比较大;二是牧场管理水平还不够适应,普遍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三是大型牧场养殖风险大,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养殖规模较大,加大了奶牛防疫的难度,一旦发生疾病,很容易导致奶牛间相互传染。万头牧场一年产生的总排泄物超过50万t,即使应用沼气技术,排泄物还是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专门设备进行密封处理,成本昂贵。

2.2 不同养殖方式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从对此次调研的50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奶牛单产、乳蛋白含量、乳脂率、原奶价格、养殖效益均以规模牧场养殖模式最高,其次为小区养殖模式,散养模式最低。从原奶体细胞数来看,散养模式最高,其次为小区养殖模式,规模化牧场最低。从养殖成本来看,散养模式最低,其次为小区养殖模式,规模化牧场最高(表1)。

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参数对比得出结论,因管理水平和投入条件的差异,散养模式、小区模式、规模牧场三种养殖模式的奶牛产量之比为1:1.31:1.54,产量落差很大。安全性指标差异明显,牛奶的体细胞数值分别为35.1万个/mL、29.3万个/mL、27.6万个/mL,规模牧场的数值最低。营养成分指标差异较大,散养小区和规模牧场的乳蛋白含量分别为3.12%、3.20%、3.28%,乳脂率分别为3.85%、3.91%、3.97%。散养模式从产量到质量均明显不能适应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现代牧场具有明显优势。

表2 不同养殖模式管理路线表

从表2看出,不同养殖模式企业从选址、建设标准、防疫体系、挤奶设施、运输保鲜手段、粪便处理等关键饲养管理等方面,起点和标准都有很大差异,集中体现了奶牛养殖从散养到小区再到牧场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推手是产品的质量,根源是市场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奶牛养殖管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管理目标从产量到质量,管理手段从原始到现代,环境保护从无序到有序的路径,充分展示了在食品安全上政府发挥的推动力、市场发挥的拉动力、企业竞争的原动力。正是在各方面力量综合推动之下,河北奶牛养殖取得了长足发展,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力量。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3.1.1.奶农散养不适应乳品行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奶农散养方式过于落后。从管理的情况看,配备的管理人员不全、奶站提供的服务也十分有限,与奶农的联系也较松散。从原料奶的情况看,原料奶的价格最低,奶牛养殖效益最差。综合上述分析,奶农散养方式在推进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方面并没有优势,已经不适合目前的奶业发展,必须坚决淘汰。

3.1.2.奶牛养殖小区的管理模式有待向更高层次转变

应积极利用奶牛小区当前的分化势头,鼓励奶企和养殖大户重组兼并养殖小区,引导“大户带动型”的奶牛小区向牧场方式发展,将“无人带动型”的奶牛小区向“大户带动型”的奶牛小区转变,推进奶牛养殖的规范化发展,解决奶牛小区存在的管理混乱、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组建适度规模的现代牧场。同时加大力度提升奶牛小区标准化建设水平。重点实施“三提工程”,即提高圈舍利用率、泌乳牛比例和单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省级生产乳粉用奶牛场建设和生产乳粉用奶牛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奶牛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力度。会同乳制品加工企业制定奶牛小区转型计划,加快奶牛养殖小区向规模场管理模式转变。建设奶牛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力提高奶牛养殖场信息化管理水平[7]。

3.1.3.采取扶持措施规范发展适度规模牧场

规模牧场养殖方式无论在饲养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还是从原料奶检验和原料奶价格制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规模牧场方式由于存在优质粗饲料供应保障不足、标准化养殖技术不规范、粪污无害化处理不达标等问题,导致规模牧场方式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大型和超大型牧场养殖风险更大,防疫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此外由于规模牧场没有形成与奶农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除了支付奶农固定的奶价外,并没有将奶农合作社的盈余与奶农分配,不能起到真正的“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机制,而且规模牧场之间的联系也较少,也没有形成单位间的联系和合作。

3.2 加快河北省奶牛养殖方式转型、提升养殖水平的建议

3.2.1.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限制河北奶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当前,奶牛养殖方式更新改造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奶农大户自筹,但是由于政府和奶农大户的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奶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创新政府投资方式,强化引导作用,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8]。比如:建立农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金汇集到奶牛养殖领域,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通过投资、承包等方式,参与奶牛小区、牧场的经营管理。创新财政支农途径,尽快组建农业担保体系,金融机构根据担保发放贷款,彻底解决奶牛养殖的资金问题[9]。

3.2.2.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奶牛小区仍然处于“形聚神散”的状况,表面上实现了“集中饲养”,本质上仍是各养各的牛,各算各的账,小区业主与农户利益不均衡,奶农与奶企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奶农、小区、奶企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多数都是通过合同制来联系奶农和各种奶牛养殖方式,而且奶农与各种组织之间也没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应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农户与小区组建紧密合作的企业经营或专业合作社,实现组织模式的现代化[10]。同时应引进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实现原奶分级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最低保护价,确保优质优价,从源头上保障乳品的安全生产,摆脱原奶生产环节的弱势局面,改变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衡状况。多渠道化解奶牛养殖风险加强奶牛养殖保险的覆盖面,保障奶牛养殖企业合法利益。要完善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建设。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协调督促乳企和生鲜乳收购站,落实生鲜乳收购和交售数量出现变化时提前通知及申请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全部实行合同收购,订单生产,续签生鲜乳购销合同期限3年以上比例要达到90%以上,尤其是日交奶量3t以上的生鲜乳收购站,合同期限要确保3年以上。

3.2.3.强化政府引导和监督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的扶持。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规范化养殖方式的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定期对不同的奶牛养殖方式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不同层次的奖励;二是加强规划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奶牛养殖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生鲜乳收购合同,并对原料奶的收购价格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通报,定期公布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并建立由各方组建的原料奶协调机构,促进奶牛养殖方式的健康发展。利用各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农业担保服务机制,加快奶农养殖小区的提档升级步伐,积极鼓励奶农以奶牛、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组建奶牛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同时继续加大生鲜乳监测、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现场检查力度,扩大生鲜乳收购站网络化视频监管和生鲜乳运输车GPS定位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严格按照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和监测计划及确定的时间节点、批次,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对确认生鲜乳收购站在生鲜乳中故意添加非法添加物的或一年内3次以上生鲜乳抗生素检测超标的,支持乳企解除合同,并依法处置。建立和启动生鲜乳数量波动和质量不合格48h追溯和调查机制。

[1] 周晓辉,邓郁,岳坤.河北省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25.

[2] 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 辛国昌,张立中.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和收益比较[J].财会月刊,2011,14:24-30.

[4] 陈念红,曹睐.中国不同奶牛养殖规模的技术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0-40.

[5] 曹陈,孙顶强,谭向勇.农户奶牛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22-32.

[6] 范挨计.呼和浩特市奶源基地建设中组织形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7] 周俊玲.印度奶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3,12:30-32.

[8] 谢霞,池泽新.澳大利亚奶业组织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合作经济,2010,5:12-15.

[9] 顾海英.国外奶牛业生产经营的模式特点和转换趋势[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12:28-43.

[10] 孟惠婷.奶业组织模式的历史演变[J].经济研究,2010,1:10-13.

S8-1

A

1004-4264(2017)06-0064-05

10.19305/j.cnki.11-3009/s.2017.06.015

2017-03-04

猜你喜欢
奶农奶业牧场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海上牧场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抗议
喷奶粉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叮当牧场
第六届(2015)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
Gift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