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7-08-10 19:17葛剑雄
青年与社会 2017年23期
关键词:申报文化遗产世界

葛剑雄

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很热,因为一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一项自然遗产,所以不仅在国际上,就是在我们国内竞争也很激烈。全世界现有90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那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底有什么意义?中国又需要怎样的文化遗产?

独特的艺术成就、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回到文化遗产这个定义本身。它的标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具体内容就是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这个标准是全世界统一的,它规定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是能够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同时,世界文化遗产还必须能在一定时期内或者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者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有些时间不太长的建筑,比如1973年竣工的悉尼歌剧院,又比如巴西首都1960年迁到了巴西利亚,巴西利亚整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们符合上述条件。

还有一种情况可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那就是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者几个重要的阶段。比如苏州园林,它兴盛于明清,反映江南知识阶层的生活方式,作为传统的人居范例,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变得熠熠生辉。

什么叫不可逆转的变化呢?我们从农业社会到了工业社会,即使你把城市变为农田,也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而是使用现代化机器,融入现代物质文明的现代社会,在这种不可逆的变化过程中,原来人类居住地像一些古村落、古建筑群,某些代表历史生活方式的民风民俗,就不容易保存下来,就要把它作为遗产。

最后一种,是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思想、信仰和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性联系的文化遗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者该项标准和其他标准一起作用的时候,才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意思是说,单独这条还不够,必须同时具有上面几条中的一条或者几条。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与一种重要的事件——法西斯德国迫害、屠杀犹太人的史实联系在一起。但仅此一条还不够,还同时符合前面某些条件,或者不保护就会毁灭等理由,如此才能够称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我们应当作为发起国参与标准制定,但当时中国还处于文革时期,所以后来只能作为缔约国加入。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到美国访问,一个大学校长陪他参观学校的文物陈列,其中就有装在玻璃盒子里的北京城墙的城砖。侯仁之先生很感慨,他跟我说,我们拆城墙时到处乱扔,人家当宝贝。因为这次访问,他才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回来后与其他两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提案,要求中国参加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中国申遗由此起步。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这么多文化遗产,为什么每年只能申报一个?一方面是因为全世界申报量太大,另一方面,从保护角度来讲,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非洲和亚洲的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比较。那么申报时就有技巧:一是集体打包申报,像丹霞地貌全国六个地方一起申报;苏州园林也是,是整体而不是某一个园林申报。二是项目扩展,比如明清的帝王陵墓申报成功后,南京明孝陵作为补充项目申报成功。虽然中国参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时间比其他一些国家要短,但是中国现在列入名录的项目数量已居世界第二,而且有些国家已经找不出新的可申报项目,中国可以慢慢来,今后绝对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大国。

珍贵:反映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已有900多项,那么它们究竟珍贵在什么地方?我从自己去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举几个例子,让大家了解一下。

首先是博爾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位于苏丹北部,整个遗产就散在撒哈拉沙漠里,各种遗迹、建筑和雕刻最早的有4000多年,比我们的商朝还早,一般的也都有两三千年,和中国的周朝差不多。这里的金字塔比埃及的还早,但比较小,也是当时法老的墓葬。长期的风化,以及昼夜温差的热胀冷缩,使金字塔顶坚硬的花岗岩顶部很多都消失了,顶上原来雕着的神像或者珍宝,也在很久以前就流失了。那里的风沙有多大呢,我们在拍照的时候,沙子就打在脸上,有时一转身就有一个新沙堆。其中一处建筑,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就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我开始以为是风吹沙子,结果发现是石柱在太阳暴晒下爆裂的声音,我在地上捡到黄豆那么大的一块,可见它有多濒危。我们去的时候是2003年,拍摄时发现一大群中国游客,原来是中石油在那里造炼油厂,铺设油管。随着当地的开发和人口增多,原本脆弱的文物需要严格保护,所以这里整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了。

下面我们来了解埃及圣凯瑟琳修道院,在西奈半岛的中心。修道院周边都是光秃秃的高山,只有这里可以看得见几棵树,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地下有个泉眼,否则这个修道院也没办法存在。这个修道院在公元初就开始建了,但这里居然有清真寺和基督教的钟楼并立的奇特景观。基督徒最初选择在这里建修道院,据说是得到神的启示,但在它的周围,并不是基督教信徒生活的地方,并且远离欧洲那些宗教信仰地。在相当于中国明朝崇祯年间,曾经有一个基督徒从欧洲出发去寻找这个圣地,在路上花了二三十年,最后在他到达的第二年去世。所以它的象征性不仅在于历史悠久,还在于它反映出一些人的信仰,以及特殊情况下对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的包容。正因为这样,在它成为穆斯林文化中间一个孤岛时,也受到穆斯林教徒的保护。这里的图书馆收藏的文物和基督教书籍,仅次于梵蒂冈,当年基督徒不远千里把它运到了这么个孤点以传播教义,保存至今。

还有埃塞俄比亚的拉里贝拉岩石教堂,这些建筑不是用石头修建成的,而是凿空整块岩石形成的,其中一处建筑1100多立方米,门窗等都是在雕山之前规划好的。这样的建筑有20多座,比较完整的有十几座,连成一片,里面供的神像、房间、楼梯简直就是雕塑的工艺品,拱门上挂的钟原本就是一座山,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人类的巧夺天工。这个教堂会被修建,首先是国王信基督教,动用了5000个工匠,连续修建了30年才建成,当时伊斯兰教扩张,基督教生存困难,宗教冲突剧烈,基督教不得不把教堂造得像迷宫和碉堡,难以攻陷。这里就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以及反映一段历史、一段文化的特点。

这几个例子很好地阐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即反映宗教信仰、生产能力、社会关系、本身功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是综合的产物。中国的开平碉楼申遗时,有人觉得它时间短,地方小,影响也不大,我考察时说,申遗主要不在于影响大小,而是因为建筑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这不是贬低,要是纯中或纯西,肯定选不上,不中不西反而有代表性。开平的碉楼是华侨建造的,早期的华侨传统观念很强,总希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想在外国呆一辈子,回来后要修祠堂,要宣传,要买地建房,让大家知道。

这样一来,华侨就容易被强盗、盗匪盯上,而当时的政府又不提供保护,碉楼就这样产生了。碉楼底下就像碉堡,墙非常厚,往往第一层没有窗,门也开得很小,有的还有枪眼用来射击,二层则有阳台有窗,便于生活。如果强盗来了,家里甚至村里人都可以一起躲在碉楼里,火烧也不怕,打也打不进,等强盗跑了再出来。此外还有自然条件,当地天气很热,经常有洪水,还有台风,所以楼房必须坚固以抗台风,底层不用以防水淹,从二层开始开大窗户以便通风,就形成了建筑特色。它的文化特征也很独特,楼上有罗马柱,有钟楼,看起来是西式的,但一进去又是中式的,供着祖宗牌位,中西合璧。

价值:记录历史、传统和先民的智慧

文化遗产很多都在贴钱保养,并不一定都具有观赏价值,但是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是要保存历史的记忆。文字是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但真正要保存历史,还必须尽量保存原物,历史可以通过建筑、艺术品、非物质的记忆、整个环境而保存下来。比如说奥斯维辛集中营,很多人去看了感觉很压抑,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暴行,把犹太人用毒气毒死,头发都要拔下来织毯子,脂肪要熬油,如果不是保存这些实际的东西,我们的后代都很难想象这种暴行。又比如我们都知道票证,有人给我看了一张妇女买卫生巾的票子,我都想不到还有这种票证,你想想计划供应到什么程度。所以世界文化遗产也好,各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也好,它起到一个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

第二是继承优秀的文化。一般来讲,物质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但精神层面,比如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社会的道德风尚却未必一代比一代进步。人的天赋,在历史上某个时候某人达到了高峰,也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甚至永远没有人再能超过他。现在拉小提琴的那么多,一定有人超过了帕格尼尼吗?印度泰姬陵修建时间相当于中国明朝后期,现在看不到大理石有裂纹或地面不平,它整体完美无缺陷。当然,文化遗产也不一定就是先进的,有的恰恰是落后的,比如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比如中国以前的妇女缠小脚,是要摒弃的,但相关文物和记录要保存下来。

第三是发掘先民的智慧。举个例子,从先秦西汉,中国基本就把二十四节气配全了。公历里四年一闰,二月由28天变成29天,而农历是是十九年七闰,有时候一年有13个月,这样一来如何指导农业生产呢?中国人的办法是节气,地球绕太阳每十五度一个节气,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不仅在阳历上固定,而且基本跟气候一致。每年政府要颁布那个历法,又叫黄历,官员和百姓按二十四节气去執行农时就行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能顺利进行,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很大。

人类智慧并不一定到后来就先进,古人有很多奇特做法,我们今天可能不了解,但我们把它作为遗产保存下来,将来研究深入了就有可能破解。

保护:修旧如故、适度利用

对待世界文化遗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是保护第一。这道理不用多讲,现在把它当摇钱树,把它毁了,今后怎么办?

第二要修旧如故。大家都知道对文化遗产不能整旧如新,但修旧如旧也不好,要修旧如故。什么叫修旧如故呢?比如一座700年的建筑,今天修缮时应该保存700年积累的信息,而不是修旧如旧,修成它700年前刚建成的样子,抹杀后来的历史信息。

国际社会《威尼斯宪章》说得很明确,各时代加在一座建筑上的东西都要尊重。意大利庞贝古城里,你可以看到一座墙上有几块砖、几块石头是原来的,旁边是补上去的,就完全两个颜色。原来的墙和加固后的样子完全区分开,不会像我们这样颜色涂得差不多。把新的旧的分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修旧如故的原则,不允许作旧。

第三是依法保护。上海有个明朝的建筑,叫苏影楼,是私人的,现在成了危楼,让私人修,他说我修不起;政府要买,楼主不卖。法国、德国是怎么做的呢?按法律来。楼是私人的,如果是文物,你必须找有资质的单位来修,拉赞助或找政府补助都行。如果没能力修,楼又不安全,政府有权强制收购。

法国、德国、意大利,有时政府卖一座城堡以前只要一个法郎,一个马克,你不要以为捡了一个便宜啊。我有个画家朋友在法国买了城堡,买时很便宜,但维修太贵,他就在城堡里办夏令营,交些钱就可以在那里住两个礼拜,要一年办两次活动才能挣到维修的钱。

第四是应该适度利用。有观赏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发旅游没有问题,但要适度,一方面建筑物空关,没人用反而容易坏,另一方面适度的旅游也使公民能够享受这些遗产,感受传统文化,他们有这个文化权利。但是利用不能过度,故宫里面太和殿现在不能随便进去,因为地面的金砖是苏州一带专门烧制的,现在技术都已失传了,以前因为进去的人多,很多砖踩得凹陷了,现在就不能再放游客进去。国际上很多文化遗产都是限制人数的,每天只接待多少人,还有很多文化遗产必须编组,既便于讲解也是监督。

还有一个就是要谨慎申报。有些地方比较轻率,文化遗产不论价值高低都要申报,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不量力而行。有个地方官员告诉我,为了申报已经从银行借了几千万的债了。我说怎么还呢?他说申报成功后外国人会给钱。他根本不懂,世界文化遗产,除非你是贫穷国家,且遗产濒危,才能申请保护资金。像中国这样,是根本没办法申请保护资金的。

还有的文化遗产或者是没有观赏性,或者地方太偏僻,旅游成本太高,一旦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保护标准。比如说,张家界曾经被黄牌警告,原因是建了太多的宾馆酒店,后来全部拆掉,损失十几个亿。

三江并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有个县的县委书记要求退出。他说你算算看,我参加进去,矿不能开了,水电不能造了,还要每年花保护经费,我们本来就是贫困县,这样老百姓怎么致富?他这种话当然很片面,但如果真不具备条件,又何必急匆匆地去申报呢?

最后一点,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遗产,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个方面我们要有一种宽阔的胸怀。韩国申报江陵祭成功了,有人说是“偷”了我们的端午节,江陵祭的起源当然是中国的端午节,但在端午节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又是祭山,又是祭神,又玩现代艺术,成为一个狂欢节。反过来,我们的端午节为什么不能弄出那么多花样?除了粽子、龙舟还有什么?

所以我们的心态千万不要狭隘,外国的,或者跟我们同类的申报成功,我们也应该感到高兴,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文化,但是更加要看到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这样对待文化遗产,实际上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关乎我们的历史能不能更好延续,也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过上一种物质跟精神同样丰富的生活。

猜你喜欢
申报文化遗产世界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