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和TTF视角下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研究

2017-08-10 20:02陈鹤阳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7期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移动图书馆

陈鹤阳

摘 要 论文在整合了技术接受模型TAM 和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的基础上,构建了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TAM-TTF 概念模型。该模型可从用户—任务—技术三个角度、认知—适配—行为三个维度解释和预测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为移动图书馆的开发、利用、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评估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键词 移动图书馆 技术接受模型 任务技术适配模型

分类号 G250.7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7.013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AM-TTF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bile library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task-technology fit model (TTF). It can explain and forecast the efficiency of mobile library utilization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user-task-technology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cognitive-adaptation-behavior,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obile library, and realistic basis of evaluating the mobile library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Keywords Mobile librar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sk-technology fit model.

0 前言

伴随着移动4G网络的普及以及应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资源用户数量的激增,移动图书馆已经成为人们阅读、学习、科研的有效工具。借鉴赖茂生等(2004)[1]对信息资源利用概念的定义,可认为移动图书馆的利用是用户检索、搜集、获取、使用等一系列的行为。该行为主要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初始的认知、采纳阶段,用户能够从移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第二阶段是指用户利用获取有用的知识或信息解决问题的行为决策,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显现与用户需求的匹配程度,即移动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层面。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用户的认知和采纳是移动图书馆首要价值的体现,而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则能够更加促进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采纳使用。

一直以来,我国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都集中在第一阶段用户的采纳使用行为上,将移动图书馆的利用孤立成两个独立的阶段,仅仅关注注册用户数量的增加和采纳使用,却忽视了移动图书馆利用低效的问题,并且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的研究也局限于应用信息系统的技术接受模型(TAM)来分析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没有区分移动图书馆利用的整个过程,尤其在对移动图书馆利用影响因子的差异性分析上一直存在弊端,用单一的模型(TAM)对单一阶段的研究结果代表整个移动图书馆的利用过程,导致对影响因子分析不够全面、不够科学,TAM模型关注用户的短期采纳和利用,很难解释用户对移动图书馆长期利用的特有场景,难以准确把握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内在因素。鉴于此,本文将TTF模型的思想引入到TAM中,从用户、任务和技术三个维度研究影响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以期更好地解释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并依据实证分析提出提高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有效对策和建议,促进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效率化,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1 文献综述

目前对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研究还较为零碎与分散,在一些关注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的文献中有相关因素的体现如使用绩效、绩效期望等因素变量,但并没有对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作全面科学的评价和分析。

目前对移动图书馆利用的研究集中在用户采纳行为,其主要关注用户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将技术接受模型(TAM)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如Noa Aharony(2014)[2]利用TAM模型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对以色列图书馆工作人员(L)和LIS学生的移動图书馆使用意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LIS学生认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移动图书馆使用意愿的显著影响高于图书馆工作人员。Eunice Mtshali & Tiko Lyamu(2013)[3]将技术障碍引入TAM模型中,对Capitial University的师生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进行调研得出技术障碍对阻碍移动图书馆采纳有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有积极影响。

国内的研究者如宋文杰(2016)[4] 引入了社会影响和感知成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的积极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则对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甘春林(2015)[5]将主观规范引入TAM中并认为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没有积极影响作用。杨春妮(2015)[6]将学科和学历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个体差异变量,在不同调节变量环境下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同。

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创新扩散理论(DOI)、整合技术和接受使用模型(UTAUT)、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进行研究。如Sarah-Jane Saravani(2011)[7]利用UTAUT对新西兰8所理工学院图书馆、澳大利亚6所公立大学图书馆42名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系统管理员、馆员使用移动图书馆意愿进行网络调查,认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行为都有积极显著的影响。尽管有些文献指出了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如甘春梅等(2015)[8]利用TTF对移动图书馆使用绩效进行分析指出,任务匹配对使用绩效有积极影响,但该模型忽视了用户的主观认知在移动图书馆使用绩效中的作用。

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已有的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意愿进行了研究,但是基本上都停留在单一模型的使用,尽管有些文献引入了不同的变量,但仍然不全面,移动图书馆的利用反映的是用户、任务和技术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不同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完成任务或需求存在差异性,单一模型无法解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对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整合模型从多维度、多角度解释和预测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使用行为。

2 理论基础

2.1 技术接受模型TAM

用戶行为预测一直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一些对于用户行为预测的理论有Fishbein & Ajzen(1975)[9]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Hill et al.(1987)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Davis (1989)[10]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ical Acceptance Model,TAM)。TAM模型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是用来描述用户信息技术接受问题的有力工具(Agarwal and Prasad, 1999[33]; Davis,1989[10]),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在最初的TAM模型中,提出的两个“感知”结构通过使用技术的态度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图,进而影响用户的实际使用。在随后的TAM扩展模型,许多实证研究已证实感知有用性(PU)和感知易用性(PEOU)与用户的实际使用呈显著相关关系。多年来TAM模型在应用与扩展中被广泛验证,并在其他领域的信息技术使用中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包括基于网络信息( Doll et al., 1998[11]; Segars and Grover, 1993[12])、网上银行(Wang et al., 2003)、电子商务(Henderson and Divett, 2003)[13]如e-mail (Karahanna and Straub,1999[14]; Gefen et al., 2000[15]);在线购物 (Shih, 2004[16] ;Vijayasarathy, 2004[17]);在线商务管理应用系统 (Ortega et al.,2006[18]) 新技术用户采纳使用研究。

2.2 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

Goodhue & Thompson(1995)[19]在早期技术效果链模型(Technology-to-performance chain,TPC)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技术适配模型。他们认为任务特性和技术特性是影响IS和绩效之间关键要素,其核心思想就是IS的使用及其利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ask-Technology适配,在随后的研究中加入了个体特性并认为个体特性通过任务—技术特性进而影响利用绩效,形成最终的TTF模型,如图2所示。任务——技术适配模(Task-Technology Fit Model,TTF)能够有效地解释用户行为及其绩效[19],探讨技术和任务之间的适配影响用户使用行为的因素,因此,只有与任务相适配的信息技术才是最好的。

3 TAM与TTF模型整合的可行性

3.1 TAM与TTF模型的不足

TAM与TTF理论模型的侧重点不同。TAM模型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分析IS效用,TTF模型则强调从任务的角度分析IS的效用,而在应用移动图书馆的实际情境中既涉及到用户的使用,同时也体现了任务需求与信息技术功能的适配。因此,TAM与TTF模型单独使用都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都无法避免地存在先天不足。

一方面,尽管TAM模型在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或采纳中被广泛的使用[20-21],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TAM模型中最主要的两个变量就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更加强调用户的心理行为。但是,在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是支撑和协助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的关键要素,因而需要考虑技术对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完成自身需求任务的支持,并对任务的特征进行细分。只有当两者一致时,IS才会对绩效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尽管有些文献指出系统特性(设计、性质等),但概括的较为笼统,不同的外部变量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评估和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无法从TAM中找出稳固的外部变量。其次,利用TAM模型对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意愿的解释力仅为40%-60%,说明仍然有接近一半的相关影响因素还没有从TAM模型中阐释出来,它仅仅提供了一个普适框架,我们需要对模型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进行扩展和补充。

另一方面,TTF模型仅考虑了任务需求和信息技术功能两个要素,体现了任务特征与技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但在两者之间缺少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即用户在任务—技术适配过程中的内在作用,缺乏个人机制对任务的影响,没有考虑用户对技术使用的影响。

3.2 可行性

已有相关文献研究证明TAM与TTF模型的整合比单独使用更加具有解释力,如Klopping & Mckinney(2004)[22]利用TAM和TTF整合模型对电子商务网站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力为52%,而单独使用TAM模型则为47%,说明模型的整合更具有有效性。上述两种模型分别从不同视角揭示了IS使用与用户行为的关系,TAM与TTF模型各自的不足可以通过对方的优势得到互补,取长补短,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TAM可以融合TTF模型中技术与任务的适配,克服模型中任务特性、技术功能和系统环境等特定因素变量的缺失,造成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解释模糊不清的缺陷,找出任务—技术适配影响用户移动图书馆使用的方式。同时,TTF也可以利用TAM模型中用户认知行为为,任务特性和技术功能间建立联系,充分体现用户的有用认知、易用认知和使用意图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形成用户—任务—技术多角度,认知—适配—行为多维度的研究框架。因此,TAM与TTF模型的融合和拓展,为全面解释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模型。比起单独使用,TAM与TTF模型的整合,更加有助于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体现移动图书馆任务的变化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更加符合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将会受到用户、任务、技术功能等多方面影响的现实情况。

4 TAM和TTF整合模型构建

4.1 以用户、任务、技术为维度的模型框架

以TAM和TTF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移动图书馆用户利用特定情境的分析、选择、剔除和引申,构建具有更好解释力的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如图3所示。

在图3的整合模型中把结果变量结合了TAM和TTF的结果变量,即实际使用和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将用户实际使用直接影响移动图书馆的利用效率考虑进来,并把外部变量结合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情境,从用户角度将其分成社会影响和个人创新两个方面,同时摒弃了原有TAM中的态度变量,因为以往文献[23]已证实态度变量对于用户实际使用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整合模型中并未将态度变量纳入其中,从任务和技术的角度,任务特性、技术特性以及任务—技术适配体现了移动图书馆系统功能与用户任务匹配关系的变量,构建了用户、任务、技术三个特征维度的模型框架,弥补了单独模型构建的理论缺陷。

4.2 变量与模型之间的假设

(1)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根据TAM技术接受模型,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采纳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用户期望在使用该项新技术时,用最少的付出收获更多有价值的内容[10]。感知有用性被认为是假定用户使用某种应用后提高了其在组织内的绩效。Bhattacherjee[24]认为当用户感觉到这种应用有用后将会持续使用。感知易用性则是认为用户期望使用某项应用时付出最少的努力[25]。Tiong-Thye Goh [26]在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时,指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Mtshali E, Iyamu T.[3]利用質性研究对Capital University师生使用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进行调查时发现,感知有用性对用户的实际使用有正向影响,进而影响实际的使用行为。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是为了获取所需且有用的资源,因此,只要用户感知有用就会采纳使用移动图书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TAM模型中已有明确的影响关系,即用户对技术掌握的越容易,使用越便捷,用户就会认为技术或者系统越有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 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移动图书馆行为意愿

有积极正向影响;

H2 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对移动图书馆行为意愿

有积极正向影响;

H3 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对移动图

书馆感知有用性有积极正向影响。

(2)社会影响与个体创新。社会影响与个体创新作为反映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特殊情境下的外部变量。Lu[27]等人指出社会影响能够缓解用户对创新技术采纳的不确定,这种社会影响来自于社会网络的评价或者重要人物对新技术的态度,从而导致用户信任倾向发生改变。如果用户信任的对象选择采纳该项技术,那将大大提高用户本身采纳意向的可能性[28]。社会影响源于用户的从众心理,个体期望与大众保持一致的心理,也是导致重要任务使用行为影响用户使用意图的关键因素。Ajzen[29]认为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有重要影响。如Sarah-Jane Saravani(2011)[30]对新西兰8所理工学院图书馆、澳大利亚6所公立大学图书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社会影响对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贺伟(2015)[31]在对高校大学生、教师、科研人员、部分公务员进行调研时发现,社会影响对移动图书馆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个体创新变量能够影响和预测个体对移动图书利用观点或态度。Lewis,Agarwal & Sambamurthy认为个人创新是预测技术接受的重要变量。Rogers[32]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比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更早采纳某项新技术。Agarwal & Prasad[33]认为个人创新精神是指个体愿意尝试采纳新技术的行为表现,个人创新精神也影响着个人对新信息技术的感知。个人创新精神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宋文杰(2016)[4]认为个人创新对用户移动图书馆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 社会影响对感知有用性有积极正向影响

H5 社会影响对移动图书馆实际使用有积极正

向影响

H6 个人创新对感知易用性有积极正向影响

H7 个人创新对移动图书馆实际使用有积极正

向影响

(3)任务—技术适配(TTF)。任务—技术适配理论认为根据其配置和任务的不同,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TTF取决于任务需求与技术功能之间的适配程度,良好的TTF能够促进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搜寻所需信息,相反TTF适配度不高将降低用户采纳意愿[34]。尽管移动设备具有普遍性、移动性、即时性等很多优势,但如果用户不需要通过基于移动的用户界面执行其信息搜索任务,他们觉得通过基于固定的用户界面执行信息搜索任务可以更方便,那么他们将选择传统的方法,而不是这种新的方法。显然,如果移动设备的使用不能满足用户的期望,那么对于用户来说,因为其缺乏感知有用性而将被用户忽略(Kosturki & Skornia,2011)[35]。因此,TTF对于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有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用户的采纳意愿。Dishaw & Strong(1999)[36]指出TTF能够影响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证明了TTF对用户采纳的重要性。在TTF模型中,任务和技术是TTF的逻辑前件,DAmbra等(2004)[37]认为良好TTF的信息系统会促进系统的利用效率。因此,利用效率是TTF与使用行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8 任务特性对TTF有积极正向影响;

H9 技术特性对TTF有积极正向影响;

H10 TTF对感知有用性有积极正向影响;

H11 TTF对感知易用性有积极正向影响;

H12 TTF对移动图书馆实际使用有积极正向影响;

H13 TTF对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有积极正向影响。

(4)行为意愿、实际使用与利用效率。行为意愿是用户利用IS或新信息技术的激励因素,表达了用户愿意尝试执行某种行为的程度,预示了个人使用信息技术的意愿[38],用户的意愿越强烈越有可能执行某种行为。实际使用体现了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获取所需信息的的实际情况,通过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频次、时长等测量指标获得用户利用的实际情况。

利用效率表现为四个方面:①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内容完成某一任务与其信息利用需求的匹配程度;②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内容后自身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是否提高,即用户的自我效能感;③社会环境中他人或组织对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效率的评价;④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的自我满足感。在整合模型中,行为意愿和实际使用作为利用效率的逻辑前件,实际使用是利用效率测量的前提。如甘春梅等[38]认为实际使用对使用绩效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4 行为意愿对实际使用有积极正向影响;

H15 实际使用对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有积极正向影响。

5 结语

本文主要贡献是构建了TAM-TTF的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模型,描述了模型内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影响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因素从用户—任务—技术三个角度,认知—适配—行为三个维度划分为明确的变量,并通过建立的路径关系解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是理论价值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模型的构建为移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评估提供了可行性的指标体系,有助于移动图书馆未来信息服務内容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用户的广泛应用。但本文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并没有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验证,以便对不成立的假设进行剔除,更好的完善模型,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赖茂生, 杨秀丹, 胡晓峰,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229-235.

AHARONY N. Mobile libraries: librarians and students perspective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4, 75(2):202-217.

MTSHALI E, IYAMU T. Adop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to enhance services at academic library[C].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Evaluation, 2013,160-167.

宋文杰. 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 南京大学,2016.

甘春梅, 宋常林.基于TAM的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15(3):66-71.

杨艳妮,明均仁,黄传慧.基于TAM3的移动图书馆APP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研究[J].图书馆,2015(9):90-95.

SARAVANI S, HADDOW G. The mobile library and staff preparedness: exploring staff competencies us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l[J].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2011,42(3):179-190.

甘春梅,宋常林,孙绍伟.TTF视角下移动图书馆使用绩效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5(8):120-125.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u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J].Philosophy & Rhetoric,1975,41(4):842-844.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DOLL W J, TORKZADEH G. Developing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system-use in an organizational context[J].Information & Management,1998,33(4):171-185.

SEGARS A H, GROVER V. Re-examining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fulness[J].Mis Quarterly,1993,17(4):517-525.

HENDERSON R, DIVETT M J.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electronic supermarket u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3, 59(3):383-395.

KARAHANNA E, STRAUB D W. The psychological origins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ease-of-us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1999,35(4):237-250.

GEFEN D, STRAUB D W, BOUDREAU M 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gression: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Practi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4(7).

SHIH H P.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f Internet utilization behavior[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6):719-729.

VIJAYASARATHYLR. Predicting consumer intentions to use on-line shopping: the case for an augment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6):747-762.

ORTEGA B H, MARTINEZ J J, HOYOS M J M D.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dustry on online behaviour[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6, 30(6):681-698.

GOODHUE D L, THOMPSON R L. Ta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J].Mis Quarterly, 1995, 19(2):213-236.

明均仁.基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45-49.

宋文杰,朱学芳.基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行动意愿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71-77.

KLOPPING I M, MCKINNEY E.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task-technology fit model to consumer e-commerc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 Performance Journal,2004,22(1):35-48.

WU J H, WANG S C. What drives mobile commerce?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5, 42(5):719-729.

BHATTACHERJEE A.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J].Mis Quarterly,2001,25(3):351-370.

DAVIS F D, BAGOZZI R P, 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GOH T T.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sms-based mobile library search system adop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1,14(4):192-206.

LU J, YAO J E, YU C S. Personal innovativeness,social influences and adoption of wireless Internet services via mobile technology[J].Strategy Information System,2005(14):245-268.

MCKNIGHT D H,CHOUDHURY V,KACMAR C.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trust measures for e-commerce: an integrative typology[J].Information System Res,2002(13):334-359.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1985:11-39.SARAVANI S, HADDOW G. The mobile library and staff preparedness: exploring staff competencies us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l[J].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 2011, 42(3):179-190.

賀伟,李贺.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7):39-47.

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ifth edition[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ition.2003:241-264.

AGARWAL R, PRASAD J. 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domai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nformation System Res,1998(9):204-215.

ZHOU T,LU Y,WANG B. Integrating TTF and UTAUT to explain mobile banking user adop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26):760-767.

KOSTURSKI K, SKORNIA F. Handheld libraries 101: using mobile technologies in the academic library[J].Computers in Libraries,2011(31):11-13.

DISHAW T, STRONG M.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 with task-technology fit construct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1999(36), 9-21.

D'AMBRA J,WILSON C S. Explaining perceived perfor-mance of the World Wide Web: uncertainty and the task-technology fit model[J].Internet Research,2004,14(4):294-310.

VISWANATH V, MICHAEL G M, GORDON B D,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t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245-478.

猜你喜欢
技术接受模型移动图书馆
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创新研究
浅析移动时代的图书馆发展策略
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探究
百年通图 再创辉煌
高校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微信环境下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TAM模型下外卖平台销量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