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2017-08-10 21:12戴韶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主体性思政课互动

戴韶华

摘要: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思政课而言,从大的方面看,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从教育教学的规律看,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反映。这需要重视思政课与社会变化的紧密联系,积极吸收国家教育政策和教改的观念及成果,努力克服应试教育不良影响的延续,立足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政课的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起点,以职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为目标,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循环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互动;思政课;主体性;思想实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8-0068-05

一、互动的理论基础、现实需要和存在的问题

互动理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基本包括:第一,关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何构建、解释并控制其日常生活过程的问题,关注师生人际互动过程。第二,强调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解释师生各自的角色和各种行为所表达的意义。注重师生在课堂中的对话,认为要通过理解、解释去剖析师生的观念与行为。第三,分析课堂教学情境时,常用符号、自我概念、情境、社会互动等概念。[1]”思政课教学中的互动,首先必须着眼于课堂内外的紧密联系,以此作为互动的起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整个教育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对于思政课而言更是如此。从大的方面看,要实现“三进”和让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三贴近”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原则。2006年的《切实推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2008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體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这两个文件分别从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结合、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说明。

传统的灌输理论和方法在革命年代对于革命胜利、启发工农阶级觉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自主意识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不再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教育中与意识形态联系最紧密的思政课仍然具有灌输的必要性或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然而,国家治理的需要和对外交往的紧密使得教育必须要有较大的改观以适应国内外的变化。以人为本和人作为国家治理的目的意义、价值意义的凸显,在教育上突出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性、自觉性、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要将国家需要与个人需要结合起来,教育教学就应该贴近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生活实际作为思政教育的起点和推动力。思政课本身是具有人文色彩的课程,教学方法中的互动是教学本质的反映,而从教学本质中体现的教学气氛是交流。因此,特别需要以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品质为基础,将互动与交流提升到学生自悟及内省的程度。

因此,必须在教育理念上树立“大课堂观”——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兴趣动力的作用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运用,结合现代网络、新型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属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大互动观”。学生接受信息的及时性和多样性、广泛性对教师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挑战,但也导致学生阅读、思考方式的弊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冲击,同时也为探索新的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契机。

尽管有中央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活动有了很大的改观,国内外的交往、联系日益紧密并日新月异,但是,对于当今的“90后”大学生而言,应试教育和严重依赖教科书的学习,使得他们在思政课以及历史、品德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形成了坚固的思维定势和框架,这种服务于应试教育的学习内容一方面过分地消耗了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又在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塑造中起到了强大的定型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内容、方法、思维方式、自主学习等方面遇到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将中学单纯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观念带到大学阶段,延续了对思政课学习的厌学情绪。在课外阅读、自主学习方面,特别是独立思考方面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对于教师的提问、课堂讨论常常保持沉默,在作业中表现为口号式和思维一律的教条式理解。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对外界的观察以及知识的积累,更主要的是当今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是娱乐,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消费和生活情趣,对于国家、社会的关注显然缺乏兴趣。这些方面使得思政课的互动面临着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发挥的动力严重不足。从根源上看,“学生‘自由发问缺失的直接缘由乃在于教育者的‘武断及教育对学生‘礼貌的崇拜;其根本症结则出自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两种角色期待之间的失衡,即以政治、经济或社会文化的指标压制、代替乃至牺牲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想“臻于和谐教育之境,需要树立友谊型的师生关系观、中立性的课程观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观。[2]”

所以,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纠正和转变以往在知识、思想观念上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进一步探寻知识和个人成长发展需求的动力,在教与学之间形成和谐动态的平衡,在这样的教学生态条件下才有可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与思维方式方法改革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求者本位”至少蕴含两层涵义:一是明确学生的教育教学主体地位;二是明确学生的教育评价主体地位[3]。这里需要考虑的是接受主体的需求、价值偏好,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选择、确定接受客体,这两者的联系是在一定的接受环境中进行的,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社区、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只有将其纳入接受活动的视野,才能对接受活动发挥比较明显的作用。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始终关注课堂内外的结合,尤其是教育和整个社会环境所塑造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与社会整个民众的主体地位密切相关的,对于思政课而言尤其如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心中积极上进的欲望和追求。首先要改变学生思想观念中对思政课固有的印象,使教学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更生动、活泼和充满趣味。另一个需要改变的方面在于让学生能够真正受益,在知识、做人做事、职业规划等方面能够真正学到具有专业深度的知识和道理,在人格的健康发展、人生的教益方面有所启发。这也是思政课所要达到的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

思政课中先入为主的观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表现在思政课的内容、语言、思维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中学学习习惯的延续性,这一点往往在教育活动中被忽视。另外,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大多仅仅在于应付考试,而缺乏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兴趣点。高职学生对于政治的理解存在狭隘、片面的现象,同时,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更重视学习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对于社会新闻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低,更偏重于娱乐,缺乏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学生群体这一理性与感性交叉并存的接受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理论内容讲授要保证大学生当前已有的理性价值取向得到保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通过案例故事的理论转化倾向,用感性的途径达到理性的教学目的,通过积极、有效引导这部分居于交叉地带的学生,实现其对理论内容的兴趣和期望。[4]”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更加注重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实践证明,学校层次越低,学生的故事性思维倾向程度越高。

高职学生的需要层次相对较低,而大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一次提升,同时也是学习方法、自觉性、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原有知识的再学习和重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着眼于高职学生的实际,一方面是思政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大学生群体的知识、心理、兴趣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基于高职教育的规律、高职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高职教学不能局限于从理论到实际的教材编排和教学思路,而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或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中感受社会的变化。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从更具体化的案例和更多的社会变化的细节中感受和体会。学生的思维方式建立在相对孤立的知识点上,还不能对历史、现实进行抽象的理论提升和宏观认识。他们的思维更习惯直观的、感性的方式,在成长过程中,图画、漫画、多媒体、动画等生动、直观的影像占有很大的比重,移动客户端的新媒体更是占据了他们的生活,虚拟空间具有更多更丰富的实时互动,与现实空间几乎融合在了一起。在思想、思维方式和兴趣都具有了感性交融的条件下,教师如何适应、利用时代提供的技术条件和媒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内心的自我发展的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思政课教材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点,教材的内容常常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经常会有些内容需要更新。同时,课本内容的概括性、理论性很强,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理论基础。因此,对教材的讲解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水平,特别要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的强大的惯性。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需要在宣传角度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思维方式与学术观点、社会变化有一个平衡。宏大话语、教条式的语言和僵化的思维模式,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约束,使得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的空间和能力,或者赞同,或者反对,两极对立是学生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也多是用一些大而化之的套话。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整个社会都存在。“我们教育的应试和功利已经到了极致。教育的功利,不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也让很多大学忽视了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具备展望全球的视野和很强的时代责任感,专业教育和人格培养并重,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格塑造比人才培养更重要,我们缺的不是专家,而是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而这也是大学必须做的事情。”①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社会的发展以及这种变化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区别,而在这种认识背后,是中国如何从革命的思维、传统的思维向现代的思维、世界性的观念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思想价值观念成长的过程。

我们的教材内容,就每一章节而言,往往首先是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然后是理论内容的阐释、分析,最后是应对措施和意义、作用等。这要求学生具有很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分析、思维能力,而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显得很薄弱。因此,在讲授中,对于理论的来源和理论的分析应该做简明扼要的处理。在简明扼要地处理后,应该用具体的實例,特别是具体的、紧密联系现实的、与人们直接相关的问题结合理论进行分析,这是重中之重。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可以带来新鲜感,也会产生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在对教材内容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和讲授的深度、广度,否则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讲课的实效性看,怎样让学生接受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也需要适可而止,过多的信息量会让学生难以接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始终根据学生的眼神、表情、专注度等方面调节授课的内容、方式,进一步在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课程理解的程度,再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和课下的沟通,得到学生对自身和社会认识的反馈。“界定学生学习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规定其基本内容,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内化,包括形成信念、态度、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心理观等;信念、态度及观念的外化,实际上就是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5]”

三、思政课教学改进和提升中的几个问题

思政课的特殊性在于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着眼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尤其是关系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问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因此,思政课必须考虑到学生既有的思想价值观念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环境的影响。但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更要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和国际发展的趋势,这就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更大的挑战。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是动力问题,也可以理解为需求本位,包括国家、社会的需求与学生自身的需求。有效的教学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从国家意志和教书育人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这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种要求,作为学生要认识到国情和国家的要求,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实际与这个总的要求相一致。要求教师针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解惑答疑,从而使其能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人生发展的高度。如果学生缺乏优秀的思想品质,很难有发展的后劲和持久的成长动力,这方面的培养对高职学生更加重要。因为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明显认识不足,他们本身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思想素质的提高并不是随着技能素质的提高就必然能得到提高,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和督促,从而产生推动力。另外,要针对学生学习和思想中明显存在的一些问题、困惑进行解释,为他们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使他们对自身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二是课堂与社会的互动。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社会的变化,从自身生活的农村、社区等最直接的范围,以及乡镇(街道)、县城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从父母、亲属等长辈的经历、自身工作生活的变化,感受体会国家的变化与自身变化的关系,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打好基础,使学生能够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的心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走向成熟,为将来的人生发展,为家庭、社会责任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些拓展性的学习,逐步熟悉了解社会,更加认识自己的家庭、家乡的优势、不足和变化,开阔自身的眼界,提高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年轻学生肯定会更多地受到社会积极的、消极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更容易受流行因素的干扰。其中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现实与虚拟空间关系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变革,其利弊也是思政课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教学中,要从信息化社会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角度认识社会发展趋势中的消极和积极因素,从而使其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三是针对教科书的弊端与现代合格人才的培养,注重教育规律和思政课教学的特点。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国家意志、学校管理、教师权威等因素与学生的主体思想、独立人格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大学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个人,有头脑、有自尊、有自信的人。然后一定要着眼到大的社会和国家,即这些人要在社会和国家起作用。[6]”因此,我们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一方面要贯彻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同时更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人的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启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自我追求的动力。要注意学生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反应,他们的语言、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将对这些概念、理论、符号的理解认识与社会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也就是用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尊重其个人全面发展的成长中贯彻教育目标。要激发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使学生找回自信,活出真我,并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

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所谓原动力,指的就是依据这个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领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 在基础教育中,歷史作为一种“提供认识”的途径,理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7]。尽管这里说的是历史教学,但是对于思政课教学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思政课更需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社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能力。

四是注重实践,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高职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因此,对高职学生的政治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要结合他们的专业学习、实习,在职业需求和个人成长的需求及实践中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入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在社会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与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和深度融合。“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深化、印证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这一实效性的认同率合计达到74.16%。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为大学生认同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之一。[8]”

思政课较强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其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更取决于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自觉实行内化的程度以及现实中的综合表现。思政课考核的内容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多方面、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课堂内外等综合的评价。从教学效果来看,实现知识和价值观的内化要有知性的提升、情感的动力,更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反馈。这样循环上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要是一种质性评价,看其有无价值和有什么样的价值,看其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是否确有帮助与价值。[9]”

注释:

① “教育的应试和功利已经到了极致,不仅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本文为姜澎“文汇教育”原创,选自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2016-05-02

参考文献:

[1]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

[2]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6.

[3]张耀灿,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2-23.

[4]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发展报告(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8-119.

[5]张耀灿,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38.

[6]赵亚夫,岳尧.过程民主·价值多元·尊重个体——基于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评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8):5.

[7]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7-03-23(6).

[8]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发展报告(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1.

[9]骆郁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J].教学与研究,2007(4):71-75.

(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主体性思政课互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