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赶贫穷的阳光

2017-08-10 02:33路永奇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7期
关键词:杰西卡穷人

路永奇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贫穷总是对人们不离不弃,坚强地活在历史长河的角角落落里。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看得到贫穷的影子,如何将文明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从而终结贫穷的历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贫穷贯穿人类历史

全球每年有1.3亿个新生儿。他们的生存机会全凭运气,就看出生在哪个地区。在欧洲,每1000个婴儿有6个会在一岁前死亡,非洲则是82个;在塞拉利昂,每8个母亲就有1个难产而死。在美国,每3个孩子有1个长大会肥胖;在柬埔寨,儿童营养不良的机会比上高中还大。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直到2016年,全世界仍有约7.67亿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这一数据相较于2010年的12亿,已经有很大下降。同时,世界银行的统计还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中国西部地区和拉美部分区域,成为世界极度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国家和地区。

贫穷是个世界性问题,也是个历史性问题。贫穷几乎是从人类产生之初就与之若即若离,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社会资源极端匮乏,人们普遍贫穷。社会整体均处于貧穷的状态之中,也就无所谓救助的问题,人们在贫穷中和平共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出现,贫富差距也随之出现。从此之后,如何消灭贫穷,实现均富,就成了人类长期奋斗的目标。

劫富济贫可能是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救助方式了,武侠小说中各种侠义之士的劫富济贫故事常常给穷人以寄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每逢王朝末年,地主豪强土地兼并严重,饥馑连年,民不聊生,就有人高呼“均贫富”的口号起而造反,响应者云集。结果旧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开始重新分配土地,贫富差距缩小。但在生产力一直低下的古代社会,这只是贫富差距的一轮又一轮循环而已。

由此可见,劫富济贫是解决不了贫穷问题的。在现代社会,如果抢劫别人财物而去分配给别人,已经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了。因此,现代社会帮助穷人都是靠富人自发的慈善行为,主要是由富人捐款给慈善机构,慈善机构再把钱捐献给急需的穷人。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捐助只能救人于一时,穷人挺过一时之后仍然会陷入贫穷之中。

为什么贫穷

贫穷绵延几千年,广布世界各地,单纯的劫富济贫或是捐款救助显然不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中医讲究对症下药,要医好贫穷这种“病”,先为它把把脉,找到症结之所在才能事半功倍。

2012年,一个国际公益组织邀请了8个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导演们,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8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数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这部记录片每一集都在不同的国家拍摄而成,分别阐释了贫穷的历史,及地区差异、地位悬殊等造成的贫穷。在其中一集里,导演借着纪录片中的人物之口,告诉我们:“要是你太贫穷,教育水平太低,你基本上就没有竞争机会了。金字塔底层的人若有良好的教育,爬到顶端的机会就会增长4倍多。”

然而,在这部记录片关于中国的那一集,其英文名字恰恰就是《Education, Education》(《教育,教育》),中文又一个译名叫《出路》。这集记录的就是穷人受教育之后的出路故事,一共讲了三个简单的故事。毕业季的夏天,某独立院校(重点院校的衍生品)应届毕业生万超在找工作屡屡碰壁之后,终于找到一家单位,却在试用期内被辞退,无可奈何地加入蚁族大军。高考结束,总分达不到本科录取分数线的王盼和她的家人开始了无奈纠结地找大专的历程。高考结束后是王振祥最忙的时候,他既是某培训学校的讲师,又要负责学校的招生,他奔波于资讯、信息落后的农村,为去听试讲的学生和家长“画饼”。

这三个故事虽然不能完全说明在中国为什么贫穷的问题,却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资源的匮乏,政策、信息的不对等,是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师资的匮乏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实现,最终就会体现在被挤下高考独木桥的农村学生身上。不能被正规高等院校青睐,作为衍生品的独立院校和各种民办高校就成为他们的必选项。不是他们不努力,是他们的起点不一样。资源的匮乏和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着中国农村的发展,也使那些穷人的孩子前途灰暗。

扶者辅助也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捐款就能解决的,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扶贫,受助者在他人的帮助下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走路,而不是简单地拿他人的捐款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救助贫困人口的奥义就隐藏在“扶贫”二字之中,所谓“扶”指的就是施以援手,帮其站立行走,而不是直接将其抱起来送到富裕的生活中。

帮助穷人,首先要先了解穷人,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其实,穷人虽穷,也有自尊,他们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白白领取社会救济金只会令人丧失尊严。而他们真实的愿望是要凭借自己的双手,为顾客服务,为自己挣钱,维持正当的生计。因此,努力帮助穷人工作、帮助穷人创业,才是对穷人真正地施以援手。

曾有对非洲的研究表明,非洲的年轻人如果获得小额资助或贷款,他们通常会拿这些钱去学习一门新的手艺,比如木匠或理发。然后在城市里找到新的职业,收入水平大幅上升。这不仅帮助少数穷人,还促使一个产业转型——受资助者一个接一个地从农民变成了熟练的手艺人。以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帮助穷人,开始显现出魅力。

2005年,一名美国程序员杰西卡·杰克利在一次去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拍摄农村创业事迹的活动中,萌发了创办一个向发展中国家的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的平台的想法,通过这个平台的信息交流,为非洲等地区的贫困人口融资,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实现他们自己的想法,并最终脱离贫困。最终,杰西卡·杰克利开设了一个网站,名为“KIVA”(这是一个斯瓦西里语的单词,意思是“成交”)。

杰西卡通过KIVA这个平台打通了资源流通的路径,沟通了盈余与短缺,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上帮助穷人改变了贫穷的现状。用杰西卡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看到很多人给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生活带来惊人的改变。由于几百美元的贷款,他们逐渐摆脱贫困。通过我们平台融资的有牧羊人、裁缝、农民、售货亭业主、小餐馆业主、养鸡人及其它各种动物的养殖户。这些人每天都在辛勤工作,按规矩做事。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数额不大的资金。”

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是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尤努斯曾是大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他带领学生在孟加拉乡村调研时发现,很多农民穷困是因为太缺乏资金投入,有时候一点小小的资金投入就能让农民的小本经营做得很成功,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于是,尤努斯毅然辞职办起了专门给农民小额贷款的乡村银行,专门瞄准最贫困的农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按周期还款,并无须抵押和担保人,以五人小组联保代替担保,相互监督,形成内部约束机制。同时还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提高贷款人的经营和发展能力。

目前,这家扎根于乡村的银行有着650万的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偿债率高达98%,足以让任何商业银行感到嫉妒。

猜你喜欢
杰西卡穷人
空中解救“杰西卡”
没有翅膀,也可以飞翔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富人与穷人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