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难点的策略

2017-08-10 02:37杨炎坤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演示实验合作探究高中物理

杨炎坤

【摘 要】本文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阐述通过情景导入、演示实验、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策略,以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深刻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机械能守恒 演示实验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132-02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这一定律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考试中的必考考点。因此教师应当有重点、有效率地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部分知识。本文以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为对象,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有目的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以创设合适的情景进行新课导入,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笔者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问:“大家有没有荡过秋千呢?有没有玩过过山车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大家都热烈地响应问题,并且分享自己的体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下来笔者向学生展示荡秋千、过山车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道:“为什么荡秋千的人与玩过山车的人到达最高点后,虽然没有给力,让它自由摆动,可是它却又能再次到达最高点,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思考与讨论这一问题。笔者将上述的运动过程简化为单摆模型,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分析。大部分同学虽然经过思考与计算后,得到结果,但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有少数预习过教材的同学回答是因为机械能守恒。这时候笔者紧接着说道:“没错,这一现象能用我们将要学习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答,现在我们来进行新课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此笔者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选择等学生学习完机械能守恒定律后再次回顾这一问题。这样更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促进学生产生了探究学习的热情与浓厚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打下伏笔。

二、演示实验,合作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开展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好地吸收物理知识。在机械能守恒的教学中,开展物理实验是有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应当好好地加以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教师导入新课后就可以直接进行机械能守恒的演示实验。笔者用细线的一端绑住一个小钢球,将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的上部,手拿住小钢球把细线拉直,将小钢球拉到一定高度的 A 点,然后释放小钢球,使其在黑板上的同一平面内来回摆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小钢球总是能摆动到与 A 点等高的一点 B。如果在黑板某点固定一个障碍物挡住细线,小钢球的运动轨迹就发生变化,可是仍能摆动到与 A 等高的点 C 处。进行演示实验后,笔者向学生提问道:“在实验中,小钢球受什么力呢?这些力做功情况如何呢?这一过程中能量发生怎样的转化呢?”然后与学生共同探究这些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小球受到了重力与拉力的作用,但只有重力做功,拉力不做功;当小球上摆时重力做负功,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当小球下摆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小球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来回运动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而小球最后总是能回到相同的高度,说明重力势能与动能的和不变,机械能守恒。然后笔者与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小球从 A 点到 B 点,应用动能定理,而 ,因此可以得到 ,移项可以得到 ,即 EA=EB,机械能守恒。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从而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高自身物理素养。

比如,完成上述演示实验后,分析认为小钢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重力和细线的拉力的作用,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不然,小钢球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只是这个空气阻力与重力和细线拉力相比,太小太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可以认为小钢球在运动过程中没有空气阻力。在没有空气阻力作用这个条件下,通过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了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认识,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笔者对学生说:“假如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那么小球从静止到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呢?”提出问题后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分析與小组讨论。借鉴上述演示实验定量分析的推导方法,学生得出了如下的计算过程:小球从 A 点下落到 B 点,根据动能定理得到,移项得到即 E2=E1+Wf,由于 E2-E1=Wf,显然机械能并不守恒。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笔者紧接着提问道:“如果想要机械能守恒,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学生开始归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笔者的引导、提示与大家的激烈讨论下,学生得出了物体只有在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才满足机械能守恒,当存在空气阻力、摩擦力这样的外力对物体做功时是不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机械能守恒需要满足的条件,而是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是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综合素养,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笔者讲解完机械能能守恒的相关内容后,首先对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与总结,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接下来笔者进行知识拓展延伸,首先,引导学生对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进行分析,得到了“物体在只受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这一结论。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如:

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1 mg 的物体固定在一个弹性系数为 100 N/m 的压缩轻质弹簧的一端,弹簧为原长,弹簧另一端固定在墙上。将小球向墙的方向移动 6 m,弹簧为压缩状态,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长后的速度为多大?

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计算。大部分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当弹簧恢复为原长时,弹性势能变为 0,所有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所以,解得小球速度 v 为 60 m/s。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比如学生容易忽略零势能面的选取,没有选择同一的势能零点等,笔者对这些易错处进行了强调与针对性地练习学生。通过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也对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了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情景导入、演示实验、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等教学策略,能够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深刻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摸索与尝试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演示实验合作探究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探究“蓝瓶子”实验最佳的课堂演示反应条件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