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在路上

2017-08-10 04:28刘光富
四川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村民

刘光富

序引

中国在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5年10月23日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6年3月28日,他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86年8月19日-21日,他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小平同志在先后三次的谈话中,强调突出先富的同时,重点主张共同富裕。

从那个时代起,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下海者”的腰包已经在邓公感召下逐渐鼓起来,成为“先富”者,可在他们的背后,终究还有成千上万的食不果腹眼里满含焦灼者,他们当初一不小心掉了队,至今仍在极端贫困的漩涡中挣扎。尽快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把掉队者拉起走,这是历史所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不能有丝毫犹豫。1986年5月16日,一个新的国家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 1993年12月28日,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立即,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立了相关机构。一开始,人们对这一机构不甚了解和理解,甚至投以疑惑的目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扶贫工作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层层推进,脱贫致富效果逐步突显,为广大贫困者创造的福祉令世人瞩目。

虽然经历了30余载的努力,书写了无数的扶贫故事,涌现了无数的扶贫先进,创下了无数的扶贫业绩和成就,但要实现全国范围的脱贫,让中国真正地强起来,却还有相当的距离,扶贫攻坚的历史使命接力棒,交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手中,成为这一时期最为迫切的任务,必须本着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在限期内“交账”。同任何工作一样,越是往后,遇上的就越是“硬骨头”,越是难啃,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有着“地球癌症”、“绝地”之称的乌蒙山石漠化地区更是这其中最难啃掉的一块,有这么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国最贫穷落后地区在西部,西部最贫穷落后是乌蒙山地区”,乌蒙山之贫穷落后,主要受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以及教育文化等的差异,尤其交通状况更是成了天然的障碍,导致当地老百姓与致富如同远隔千山万壑,可望而不可即。

为此,国家从战略层面在2012年把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扶贫主战场,该地区位于中国西南一隅,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主要涉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的10个地(市、州)、38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地区。日夜奔流的金沙江、赤水河,莽莽苍苍的乌蒙山,见证着这里的贫穷和落后。没有足够的粮食、吃的主要以苞米、土豆和红薯为主,由于缺水干旱,三年两不收,连续一两年不进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春荒、冬荒并不是个别现象;电力缺乏,电灯也算得上这里的奢侈品,茅屋里油灯如豆的岁月还没走远;通讯基本靠吼,出门完全靠走,打个电话寄封信得赶几十里山路;泥墙茅屋,在阵阵山风中摇摇晃晃……文化、医疗条件基本谈不上,小赌博小吵闹导致的治安案件偶有发生……

当年的红色革命摇篮,如今的最贫困落后地区,又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无疑最受党中央、国务院几代领导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念念不忘,夙夜牵挂:“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仅在2015年半年之内,总书记就先后两次踏访该地区,分别是1月在云南昭通,6月又到访贵州遵义,并在遵义召开的7个省区市一把手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扶贫的“六个精准”,密集对2012年刚担任总书记时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和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阐述,“精准扶贫”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党中央、国务院释放出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运筹帷幄,再次详细解读了“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等三个问题,这次扶贫会议,被称为“史上最高规格”,中央7常委全部出席,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还向中央签下了扶贫攻坚责任书,会议体现“超常规动员”、“超常规问责”、“超常规投入”、“超常规激励”和“超常规退出”精准扶贫顶层设计配套举措逐一明确,国家引导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汇聚,全社会为攻坚拔寨形成强大合力,中国在限期内必须啃掉贫困这块硬骨头的信心和决心再次彰显,扶贫的新长征接力棒如箭镞出弦,承载着人民福祉,凝结着民族之梦,风驰电掣,雷霆万钧地在路上,只有前进,没有退却。神州大地如此广袤的土地上,每一个贫困者的心田被温暖着,举国上下,凝心聚力,轰轰烈烈地打赢扶贫攻坚这一场人民战争,足以令世界折服。

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高瞻远瞩,让乌蒙山地区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状态下的百姓如沐春风,倍受欢欣鼓舞,然而,就在这样的穷山恶水、缺水少土、群众和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普遍急需提升的老少边穷地区,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要尽快摆脱“贫穷落后”谈何容易?完全可以用当地的俗话“牵牛爬皂荚树”来形容,单是想起来就比登天还要难,这其中不仅物质方面需要扶起来,而且精神方面更要强大起来。这样的艰巨任务靠谁来完成?靠贫困人群他们自己单方努力吗,那肯定是天方夜谭,曾经,他们摆脱贫困的欲望就如同日夜流淌的赤水河水,耗掉的岂止是汗水、泪水和血水,甚至是一代代的生命,终究还是涛声依旧,山河面貌不改,一次又一次的惨痛失败中,他们变得安于现状了,而且又常常被外界视为淳朴和守旧一类,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無力改变生活的一种常态呈现,如此天长日久,更可怕却是他们已经变得麻木呆板了、习惯了,他们变得心甘情愿起来:“穷就是穷,反正日子照样过”。因此,要让他们真的通过扶贫逐渐觉醒起来,“贫困地区要激发出致富的志向和内生动力”,确实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而承担这一项艰巨任务的,这一次无疑又是他们,也就是最有承受和担当能力的党员干部,他们始终是时代前进和变革中的中坚力量和灵魂人物。是他们,带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党的重要使命和人民的重托,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大踏步穿越在乌蒙山的沟沟壑壑,行走在山高水远。

按照乌蒙山集中连片扶贫地区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的安排,为认真总结推广该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推出更多在工作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我作为四川省泸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安排上挂《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的驻会作家,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要求,于2016年上半年,被派遣从京返回到该地区实地深入采访创作,主创被列入《国土资源部2016年扶贫工作要点》的文化扶贫项目——有关精准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和全国首部精准扶贫公益电影《乌蒙山的乡亲们》的剧本。虽热使命在肩,一开始,我并不怎么在意这一行程,原因是我本身就是该地区一名长期跑田坎出来的扶贫干部,况且我在这里的乡镇、县级部门都呆过,看多了,见惯了,总觉得这样的创作应该早就成竹在胸了。可是,现实并非如此,太多的震撼让我一头扎进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现场,我突然感到这次采访机会万分宝贵,不可多得。采访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当年的红军长征精神由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得到传承:起早贪黑,忍饥挨饿,甚至冒着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等带来的生命危险……他们用奉献精神,浓烈的家国情怀,书写第一书记这个顶天立地的共同称谓。用叙永县后山镇三斗米村驻村第一书记胡凌鸣的话来说:“我并不是驻村第一书记的榜样,还有许多任务没有完成,我只是力所能及做了一些事,我们共同的榜样是沈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他为了老百姓的脱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一直令我们万分震撼,激励着全国上下的第一书记们只争朝夕,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动笔抒写的,正是在当年毛泽东同志挥毫抒写“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老区的驻村第一书记的群体,乌蒙山地区的农村,有这么一句非常励志的口头禅:“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扶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到底有多苦,有多累,没有切身去感受,也许真的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正在谱写着撼天动地的精准扶贫壮歌,让生命在这片神奇的红色土地上闪光,他们的誓言掷地有声:“我们绝不会拖全国奔小康的后腿,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一个老乡继续掉队”。记录和书写这一群体,展现精准扶贫的伟大历史场景和无数令我们感动的时时刻刻,让我们变得更加感恩生命和铭记历史,对如期扶贫攻坚更加坚定从容。

何敏莉:向刘云山汇报扶贫攻坚

对“贫困”这个词语的理解,以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电视上,走进普市,何敏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最典型的王仕桥一家,原来住在大山里面,出来一趟要走3个多小时,后来土坯房也垮了,全家一无所有,只能带着2岁的孩子东家住一天,西家住一天。”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谁都会皱眉头,何敏莉同样感觉到了下派的豪情变成了沉甸甸的压力。“普市村不脱贫,我就不离开”,2015年7月,四川省泸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科长何敏莉被选派到普市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与村民见面,当即这样对村民表态。在场的其他镇村干部都在暗自为她捏着一把汗,谈起脱贫,倒是两个连三年级学生都会写的字,真要完成任务,容易吗?和村民说话,那可不是闹着玩过家家那回事,出自她的嘴进入村民的耳。以前村子里还不都绞尽脑汁?还有什么办法没有想过?可是收效始终不尽人意,山河依旧。折腾够了的村民们早已经习惯了贫穷,何敏莉现在是想拉起别人跑上一程,摆脱贫穷,能行吗?何敏莉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地方的面貌,让大家都富起来,别人都可以过得那么好,我们的村民为什么就不可以?决心已下,就如同剑已出鞘,开弓没有回头箭。“巾帼不让须眉,何书记表面上人看起来比较柔弱,可干起事来却是风风火火,那一股子劲就是很足,就像被谁点燃了激情的那种感觉,一点也不拉下,从来都是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延到明天,很多男人都自愧不如”,在和何敏莉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村民们这样去评价这位市上下来的女同志,看得出来,何敏莉已经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認可。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当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忆秦娥·娄山关》的乌蒙山广大地区,现在仍然还是全国集中连片扶贫地区,这其中,也包含着四川省的三个市的部分县区。古蔺县和叙永县就是列入泸州市国家级贫困县的“双胞胎”姐妹。何敏莉担任第一书记的震东镇普市村位于乌蒙山地区东北部的叙永县大山深处,面积14.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00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由于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基础条件落后,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都很突出,长期以来,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缺乏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全村20个社,632户,257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595人,贫困率23%,是泸州市确定的贫困村之一。

何敏莉快人快语,说话的感觉就像是用快刀在斩断乱麻,采访的时候,走在金色的阳光下。边走她边告诉我说,原来,普市村的支书和村主任由于年龄、性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两人经常坐不到一块,有点形成了“你过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涣散村班子在贫困地区尤其在一些贫困村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但是这样的班子从根本上也不是采取简单换人就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弄不好换了人,甚至会更加被动,最好还是在理顺关系上下功夫,着重考虑思想问题。如果班子的情况没有好转,就会任何事情都办不了,弄不好还会痛失全民脱贫攻坚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何敏莉能治得住他们?”村民们用这样的眼光怀疑上面来的人是有依据的,“以前镇上不是专门找他们谈过么,可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好像走得更远了”,在村子了解到这样的村班子情况后,何敏莉没有选择对他们放弃,而是夜不成寐地思考着怎样去说服他们捏紧拳头砸向扶贫攻坚这第一民生工作。熟悉何敏莉的人都知道,她不是轻易选择放弃的那一类人,“敏莉这个人就是喜欢一战到底”,同事在我面前这样称赞她。通过多方了解,何敏莉了解到村班子中的两个人都是能做事的人,或许只是由于某根“经络”暂时不通畅,出现了不和谐。何敏莉充分发挥自己以前在组织部门工作做干部工作的经验和优势,把自己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从“人”着手,也就是从村子里干部思想整顿开始突破。于是,她点燃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拿出自己之前总结出的一套工作方法,什么个别谈话、沟通交流、民主生活会,面对面解决问题,消除误会全都用上,多管齐下,让他们充分明白,班子闹不团结没有好下场,目的就是得首先得治住他俩,村干部治不住,又怎么治得住其他的人?她深深地知道,要是村干部的作用真正能发挥出来,一个村就没有其他治不住的村民了。“看到他们两位终于把手握在一起,我的信心突然就增加了许多”,何敏莉通过一番整顿之后,再吸取过去村子出现混乱的教训,明确对全体村干部“约法三章”:一是严守政治纪律,班子成员要顾全大局、维护形象;二是严守财经纪律,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三是严守廉政纪律,班子成员不得插手项目工程,四是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人心振作起来了,班子就有力量了,这个班子在去年的七一表彰等活动中,还先后被市县评为“先进班子”、“优秀党支部”等。

何敏莉从“风过泸州带酒香”的两江城市泸州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照理应该很快就能适应,可偏偏由于水土不服,常常生病。有几天很严重,弄得上吐下泻,差点人都搞虚脱了。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扶贫攻坚是一场革命,革命有不吃苦的?当年红军长征,吃了多少苦?吃这点苦算不上什么。”她匆匆吃下几粒药物之后,就在村子里忙开了,她深知扶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只争朝夕。

在何敏莉看来,一个村的长久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应该要有一个产业作为支撑。烈日炎炎,田间地头,何敏莉都在带领村班子聚精会神地落实产业规划。虽然何敏莉从来就不愿承认自己是个女汉子,但是事实上,她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女汉子,一直她都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干革命工作,就应该是男人不当人用,女人当男人用”,既然主动来到这里,就应该是这样,顶天立地做几件像样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无憾,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

何敏莉请来村班子和群众代表反复商量,得出结论:扶贫,发展产业还是最为关键,必须继续走产业扶贫的道路。在她的奔走之下,村子的产业规划很快就出来了。尽管村民们也觉得方案比较可行,可还是要真正落实下去才算得了数,要不然再好的规划都只不过是空头支票一张。刚开始落实,部分村民并不怎么看好,甚至还在背地里不冷不淡地议论:“我看这何书记根本就是纸上谈兵,规划可能变成现实?村民王勇养鸡不是背了一屁股?1000多只鸡,眼看就要上市了,死得个精光。”“舒香芸种植天麻,天麻倒是没见着,长出了一坡草”……所有这些议论,并不是让何敏莉退缩了,反而让她进一步思考:“这么好的事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阻力”?有的群众向她反映,以前修公路,本来答应调地的,但后来没有兑现;以前有老板投资,亏损了就跑个精光,到最后,吃亏的还不是我们自己,村子里摆着的这些遗留问题,影响着眼下的工作,老百姓思想不通,群众有担忧和顾虑。总之,老百姓终究就是担心规划落实不好,“找准穷根,才能对症下药。普市村到底为什么穷,原因究竟在哪里?”何敏莉着手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力所能及地撤回了村两委过去给老百姓打的一些“白条”,此外,她还再次带领大家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分析,并多方请教专家查找过去村民失败的原因,通过对土壤成分进行了检测化验,最后得出结论:过去没有成功的原因,主要不是路子不对,其实就是技术不到位,没有掌握好技术。

村民虽然终于答应了发展产业,但仅靠村民自己那肯定不行,还需要引进企业参与进来,而贫困村要引进企业那是攀高枝,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何敏莉说:“自己做事总是喜欢有点挑战性的。”接下来三个多月,何敏莉跑成都,去重庆,走访了一个个企业,吃的闭门羹不少,但是她的始终坚信一定会找到合作者,当走访第75家的时候,她还是信心满满,可同行的村支书开始怀疑了,对她说:“何书记,你太倔强了。”何敏莉微笑着回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费尽周折,嘴巴里谈起血泡,脚板磨掉三层皮,硬是把外地的两家农业企业说动了,答应过来投资高产业。就在何敏莉为自己的坚持暗中叫好的时候,回到村子里告诉村民,不知怎的,部分村民突然又变卦不干了,而且态度还比较坚决。

何敏莉一班人再次和一些思想不通的村民展开了拉锯战,何敏莉请来镇上干部,和村干部一起组成工作组,不分白天黑夜,逐个解决群众的问题和诉求,何敏莉深入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在贫困户王老三的院坝里,她和一群老百姓这样算起了帐:“我们村632户人家,2573人,一般穷的不说,还有157户586人特穷,人均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有的可能只有1000把元,这点钱怎么来的?就是种点包谷、谷子、养几只鸡,生点蛋卖几个钱,一年才这点钱,日子能过得好?这样的小敲小打怎么能脱贫?有人说,富是命,穷也是命,我就不信,世间有这样的怪事,我们怎么能安于穷,守着穷,乐于穷?我们就是要革命,要彻底革掉‘穷命”,何敏莉继续鼓励他们,“干部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而来的,我下来工作,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只有解决掉你们穷这个问题,我才能回去”。人群里,有人在小声议论:“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吃饱了没事干,待在机关里不舒服?到底图个啥?还不是为我们好,” 在何敏莉的耐心细致的解释下,村民们被这个远道而来的热心人说动了,纷纷跃跃欲试。那段时间,何敏莉是怎样过来的?恐怕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每每同事遇到她,都说:“敏莉瘦了,黑了。”家人还以为她生病了,本来答应了丈夫周末回泸州去检查身体,可到了临时,她又以有事走不开为由,继续奔走在村子里。

采访过程中,偶然翻阅何敏莉的微信圈,见到了这样几条信息:

2016年4月18日16:47

核桃苗苗发芽了,很好看有木有?

2016年5月21日20:52

收工,连夜赶回家,儿子在眼巴巴地等着我,累并幸福着。

2016年6月15日02:42

收工,累死宝宝了,如果人可以不睡觉,就再也不用愁时间不够用了。

2016年7月28日23:24

白天跑了一天,实在困得不行,坐着都要睡着,先睡会儿,再起来赶材料。

2016年8月22日 21:18

开完会出来,施工方倒了一堆沙子在路上没有收拾,我的车底盘太矮被卡住了,村民们纷纷拿着铲子帮忙铲沙,他们说:“别人的车我们可以不管,只要是何书记的车,我们必须把沙铲了,何书记是普市的恩人。”

2016年8月23日04:42

集中完成一堆材料,可以睡了,早安。

2016年8月26日22:27

半个月没有回家了,这周又回不去,有点想家了……不说了,继续写材料吧。

几经曲折,几经风雨,何敏莉在普市村推行的“三大”基地建设,即千亩核桃基地、千只黑山羊基地、百亩天麻基地终于落地生根。找到了脱贫的路子,普市村在瞬间沸腾了,能不高兴吗?“三大”基地主要采取“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培育本土大户引领发展、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发展”的戰略思路,先后引进四川中农阳光农业有限公司和恒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大型企业,并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88个贫困户发展,并建成黑山羊养殖基地1个,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羊羔5000余只,销售收入达400余万元,为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建成千亩核桃基地1个,预计投产后可实现最初产值270万元以上,将会成为广大贫困户增收的又一门路。本土大户发展有所突破,王小玉、王勇等一批本村党员和年轻人纷纷建起了家庭农场,并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等,已发展林下鸡5000余只,喂养生猪200余头,牛50余头。

如今的普市村,山风浩荡,群山莽莽苍苍,时不时还会有音乐回荡在山谷里,一股文化气息迎面拂过。原来这是何敏莉在抓产业发展的同时,腾出手抓的群众文化建设带来的气息。为解决文化匮乏的问题,何敏莉四处争取项目资金,多次跑到县级部门汇报,先后整合到各类项目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400多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一千多平米的文化广场,同时配套修建卫生站、日间照料中心和幼儿园,

每天村民们都会来这里看电影、上网、读书,小朋友在广场上叽叽喳喳地跳着、闹着、嚷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幸福。黄昏夕阳里,文化广场上,还会看到一些妇女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熟悉的旋律,吹开了矫健的舞步,邻居成了舞伴,老死不相往来的对头成了朋友。随着文化生活日渐丰富,过去坐在村头小酒店喝酒打牌的、搬弄是非的明显减少了……看到这些变化,何敏莉心里美滋滋的,有时她也抽空到广场上和村民们跳上一曲,村民纷纷夸赞何书记的舞姿优雅极了,就像是飞来山间的一只帮助村民脱贫的精灵。

2016年3月,天府大地风和日暖,春光旖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来到四川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何敏莉有幸代表全省1万余名第一书记向中央首长汇报工作,刘云山对“第一书记”推动精准脱贫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特别强调要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首长的关怀和嘱咐,让何敏莉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如沐春阳,“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定要为扶贫攻坚再立新功”,内心无比激动的何敏莉,正在谋划着回去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电话那头突然传来儿子的老师的声音:“你儿子学习成绩又下降了,你要多陪陪他。”电话刚挂断,儿子的电话又过来了,儿子泣不成声:“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还没有接完儿子的电话,偏偏村民冯瑞的电话又来了:“何书记,麻烦你帮忙联系一批鸡苗。”“一年之计在于春,村民急着要鸡苗,那是头等大事,想到村子还有其他一大堆事情都等着我回去处理,那天我驱车直接从高速路赶到了叙永,然后就回到了普市。忙完了手里的事情,突然想起该给儿子打个电话,一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肯定不能打扰儿子睡觉,最后,只好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大哭了一场”。说起这些事,何敏莉眼眶发红,毕竟孩子耽误不起啊。

在推进普市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过程中,经何敏莉多方协调和争取,已经为普市村落实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一个贫困村流进5000余万元,带来一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干部何敏莉因扶贫业绩突出受到大大小小数十次表彰,但是,她的目标并不在这些表彰,而是让普市村民早日过上好日子,“我发誓要将扶贫攻坚进行到底,直到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住上好房子、能挣到票子。”

在同何敏莉交谈过程中,她隐隐透露了一种扶贫干部们普遍的担忧,那就是,通过自己和村里一班人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先后从多方争取到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全都堆在了正在发展的产业上,虽然目前产业已经落地,但产业正在经历漫长的“哺乳期”,还需要不断吸取营养才能真正成长为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目前还很难预料。

老骥伏枥 志在脱贫攻坚

一位在去年夏天采访过马克星的老作家告诉我说:“哎呀,采访他的那天,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人就是村里的一位活脱脱的老农,黝黑、粗糙……本来我包里有伞,但不好意思拿出来,因为人家一直光着头,阳光直射在他已经稍微秃顶的头,额上是亮晶晶的汗珠,很毒的太阳毫无遮拦……”现在站在我跟前的这位,没错,就是他,由泸州市委统战部选派的56岁的驻村第一书记——马克星。我见到的马克星,果然就和老作家描绘的一模一样。认识他的人,他喜欢你叫他老马,不认识他的,都会把他当作村子里的一位老农,因为别人喜欢把他当作老农,村子的田间地头,就会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在村子见到这样的老农,不需要大惊小怪的,叫一声老马就行,反正是他喜欢的称呼。

谈起落卜镇红星村昨天的贫穷,今天的变化,明日的美好,老马信心百倍,满怀豪情,村子里的老支书说:“老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老马曾经是一名军人,当举国上下的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他已经坐不住了。号声就是命令,号声就是力量。他主动向组织和领导请缨上战场到扶贫村工作,而且还要求在那里扎根一段时间,去日晒雨淋,去吃苦受累,领导婉言谢绝他:“让年轻一点的同志去吧”,同事劝慰他:“老马呀,你一大把年纪,别人都叫你老马了,何必自找苦吃呢?”老伴阻止他:“人家年轻人下去还能图个提拔什么的,你老马要个啥,为吃为穿?”老马眯笑着没有回答。他在心里想:我们的日子虽然是好过了,可一些地方还有贫困户呀,他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原因,无法实现持续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无基础,他们渴望得到我们这些党员干部的帮助就像饥饿的人渴望面包。千军万马要奔小康,不能掉队一个呀,扶贫攻坚,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恐怕不亚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场就摆在那些偏僻闭塞的贫困村,现在被我老马赶上了,算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荣耀。老马没有豪言壮语,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只有满身的劲儿要使出来,一句话:“自己就是要在扶贫的战场上拼上这把老骨头,把贫穷这个恶魔杀得个片甲不留。”在老马的坚持下,他成了市级机关选派到贫困村的年龄最大的“驻村第一书记”。

老马驻扎的红星村在乌蒙山中的一个山坡上,沿河而上,一直抵达山顶都属于该村所辖范围,狭长犹如一只豆荚。到村的第一晚上,老马站在坡顶的住处屋檐下张望,感觉茫茫无际的黑夜里,远处模模糊糊的大山就像是一只只困獸在喘息着,还能看见山间偶尔闪闪烁烁的灯火,听见远处近处偶尔三两声狗吠,和自己打交道多年的城市比起来,这里简直是天壤之别,穷乡僻壤,不闻车马声,仿佛又回到了他年轻时候工作过的那个地方,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工作,老马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在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在这晚的日记中他写道:“自古创业多艰难,成功路上无弱者,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只要能改善村里的状态,都要知难而上,主动作为。”老马这辈子为党为人民工作几十年,可以说是积累了一整套基层经验,现在居然还能用得上,这就叫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早晨的太阳还没有出来,老马走在村子的小路上,露珠调皮地眨着小眼睛,许多村民还在酣睡中,老马已经在想办法如何把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了,他明白:“抓紧的拳头才有力”,只要拳头硬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在老马后来的一番整顿下,班子很快就顺了,人心也齐了,接下来就该聚精会神地解决贫困的问题了。

通过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对全村128个贫困户深入细致的调研走访,老马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跟不上步伐掉队的主要原因,既有先天的气息不足,也有后天的营养不良,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予他们救助,说不好还会导致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如果你让我养殖我不愿意,你让我种植我没技术没有劳力,你让我搬迁我觉得条件不成熟,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看来,扶贫攻坚还得从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着手,以问题为导向,迅速撕开一道口子。

村子里有一段断头路,摆了好多年,群众去后山镇赶集得绕眼前那条泥泞的山路7公里,如果这条山道不修通变成公路,不仅影响贫困户的出行和发展,同样也制约了其他更多村民的发展,老马和村两委一班人商量修通这段路。请来专家一测算,需要40多万元。以老马这些年积累的人脉和能量,虽然这笔钱可以寻求上级帮助解决,但是,老马没有这样弄,老马有老马的想法,他找来一些人做工作:“古人说得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活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还是自力更生,自己投钱投劳干吧”。一开始,一些人公开反对老马:“眼下扶贫,上边有的是钱投入,白用白不用”。老马就不高兴了:“一味赖着政府救助扶持,靠政府大包大揽,没有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叫扶贫吗,那叫救助”。在老馬的坚持和自己出钱带动下,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啃掉了一块制约全村发展的硬骨头。公路建成那天,老马在通车会议上自豪地讲:“我们就是要变帮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我们要坚决克服掉那种等靠要的懒汉思想”。

老骥伏枥,志在攻坚。老马的一门心思还是在为村子培育一根经济支柱上,没有产业,那是不可能实现脱贫致富的,老马给该村下了通牒,在他的坚持努力下,就有了如今的站在山岭上望下去,大大小小的牛棚鸡舍落入眼帘,还能隐隐约约听到牛的哞哞叫,要是早晨,鸡打鸣声响成一片。面对这样的场景,那是什么感觉啊,一个字:爽。老马告诉我:“你已经置身我们村的3000亩养殖基地;3000亩园区式的家庭农场,按照有机、绿色、环保理念经营,并借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市场销售,直通全村103个贫困户……”这简直是一个扶贫攻坚的创举,尽管老马没有更多地谈及过程有多么艰难,但是我作为一个在农村工作多年的基层干部,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和知晓,在采访的时候,我对老马主导创建这样农场的一份业绩只有一个动作,站起来对着他,高高地竖起大拇指。我由衷地佩服他的那份敢作敢为的魄力。奇迹已经诞生,无论今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要创建这样规模的一个农场,可真不容易。”老马已经把腿跑肿了,嘴皮磨破了,脸也晒黑了,我在农场的诞生里找到了那副农民模样得来的答案。老马和我断断续续地聊道:“引进什么样的公司,以什么样的方式投资,千头万绪啊……这些还算不上是最头痛的事。老实说,还是农民的工作最难做,土地是靠山吃山的农民的命根子,种和收都是他们的分内事,是农民的全部梦想和企望之所在,哪天突然让他们不种不收了,而且还要他们交出来统一经营,你没有当过农民,肯定不知道他们的那种感受,这就如同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代养,那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呀。一方面他们希望能有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别人经营不好,哪天要是公司垮掉了,一拍屁股走人怎么办?”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老马带着村干部们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做说服工作,有的家庭就连自己都不知进出过多少次,差点踏破了门槛,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捧两捧山泉水。这没有什么,一切为了脱贫攻坚。经过努力,前期已经建成的标准化鸡屋牛舍500个,可以养殖黑羽蛋鸡2万只,肉牛100头,种植玉米1500亩,这样的规模,应该每年可以为村子挣得2000万元以上,分摊到农户每个人身上,人均增收都在2000元以上。

修好了断头路,打通了外界的经济之路,发展起了产业,老马不停歇,又把心思落在了希望之路上。谭扬和喻小燕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这对一个贫困村来说,那是天大的喜事啊,人生三大喜事,儿女考入大学,那是头一等,亲朋好友都会互致祝贺,自己家里要是轮上了,谁都会高兴得合不拢嘴的,可是,交不起学费却让两个孩子和两家的父母愁眉苦脸,整天唉声叹气,怎么能让希望变成肥皂泡?老马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首先是发动全村人民都来捐款:你10元,我8块……一点一滴的爱心很快汇聚起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份沉甸甸的厚礼交到学子手中,终于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新学期如期入学。离开村子那天,两个孩子一定要请老马书记喝上一杯,老马书记本来平时不喝酒的,这次他破例喝了,老马喝得满脸通红,神采飞扬,就如同自己的儿女考上大学一样高兴。在老马的倡导下,村子里由村民自发筹集和向政府争取等多方弄一笔钱作为希望基金,主要用于解决贫困助学,孩子的希望之路在延伸,通往山外的路越走越远。

老马过去学过医,对不同贫困个体的差异,他就喜欢采取老中医的行医办法,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为他们开出行之有效的良方。该村2社的刘世才,早年在外打工,因为没有文化,做的都是苦力活,钱没有攒到多少,反而弄出了肺气肿、支气管炎等毛病,衣烂从小补,病从浅中医,刘世才没有钱,没去过问病的事,发展到后来,连走路都是气喘吁吁,留着半条命,只好退守一亩三分地,回到村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日子。他们家在村子里掉队了,深陷在贫困的窟窿里,挣扎了许多年,还是不见起色。后来,妻子丢下一双儿女跑了,从此杳无音信。儿女们学习成绩都不错,可是就连供养都成问题,“上学学费无着落,我害怕他们失学”,刘世才说起这事就唉声叹气,老马对他深表同情,根据因学致贫,因病缺劳力的实际情况,他对这个贫困户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争取孩子减免学费,申请助学补助;二是列入贫困救助,危房改造补助;三是鼓励发展养殖,养鸡鸭、喂猪增加收入;四是把土地流转出去,增加收入。老马采取这样的方式扶一把,刘世才就有机会翻身了,刘世才对我表示:“即使有政府照顾,我也要加倍努力,力争早日脱贫致富”。

1社的何德英丈夫在20多年前因肺结核去世了,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女儿长大,靠着自己的勤劳,她推倒了茅草屋,建起了砖瓦房,眼看要有好日子过了,偏偏一场大病降临到她头上。在辗转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诊治、手术过程中,欠下沉重的债务,两个女儿的婆家同样是贫困户。何德英含着眼泪对老马说:“自己还想多活两年。”老马鼓励何德英安心养病的同时,提出了六条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一是帮助她享受低保,每月定期发放低保金;二是定期对她进行体检;三是帮助申请医疗救助;四是协调民政给予救助;五是对自己的进行土地流转;六是落实危房搬迁。

老马驻村一年多以来,为村民到底做了多少事,肯定没有人记得清楚,反正大事小事,鸡毛蒜皮都在做,看起来老马人上了年纪,好像有些啰嗦,只有你要是真的变成了他的那个角色,才真正知道这些事都少不了要去过问。村子里的老百姓已经离不开他,哪里都需要老马,老马披星戴月、通宵达旦、就连周末周日都很难回家一趟,即使回去,说不定还没有跨进家门,村民的电话又打过来了,他完全整个人都泡在村上了。“我们的老马整天都在忙碌,”把村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老马一路前行,奋勇争先,在乌蒙山地区乃至在全国的扶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惊喜地看到,无数老马都在奋力扬蹄,相信一定会如期圆满完成任务。

扶贫攻坚这条路上,老马的目标是实现村民共同致富,决不落下一人,村民不脱贫,自己就不回去。老马对我坦言:“目前自己最大压力还是,家庭农场虽然形态已经出来了,模式也很不错,但业态却并不容乐观,业主资金压力等一些问题已经突显出来,能否顺利投产和长足发展,最终实现增收脱贫,村民们都在翘首以盼。”

王光伟:干群共同参与,主动作为

“說我来了,一个村的面貌立即就改变了,这纯粹是吹牛,我作为亲自参与扶贫攻坚者,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是传说中孙悟空,根本没有那么神奇,我只是一个平凡的驻村干部,干的都是些鸡零狗碎的小事……扶贫攻坚,只有这里的干部群众都共同参与,主动作为,才有可能发生今天的这些变化。”在村子里,我和王光伟是这样聊开的。在深入精准脱贫地区采访过程中,经常听到的是,扶贫攻坚,政府和今天给贫困人员、贫困户送了什么物资,明天干部又给了多少钱,把自己的工资都赔进去了,而不是强调贫困户、贫困人员他们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在做什么,这显然是被动脱贫的做法。

站在山顶望去,整个村子被群山环绕,林间偶尔露出房屋一角,村前梯田层层叠叠,太阳出来,山间的溪流、飞瀑、村庄、梯田和树木在云海中如隐若现,我在一边不断啧啧地赞叹这里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同时,一边与驻村第一书记王光伟拉开了采访的话匣子。“人,而且只有人才是脱贫攻坚中最为活跃、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在从泸州市政府秘书三科来到古蔺县大寨乡担任第一书记之前,王光伟就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一起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必须要有帮扶责任主体和帮扶对象参与扶贫,但实际现状往往是,帮扶责任主体在拼命地帮,夸张一点说,简直是把“头发都干燃了”,然而有的帮扶对象却还站在原地岿然不动,完全没有半点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位扶贫干部认为,说到底,扶贫必须实现双向互动,坚决反对那种“赡养式”扶贫,那样只会把“掉队者”变成懒汉,变成伸手派,而要下苦功夫让他们通过帮扶,振作精神,面向未来,出力出汗,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怎样才能互动起来?王光伟使用的点石成金法是从扭转帮扶责任主体的心态入手,狠抓服务,要把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变成村子里溪水和水中的鱼儿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离开谁,只有那样,做起事来才会顺畅。百句空言,不如一个行动,说得再好,停留在纸上终究还是一纸空言。“坐机关的年轻人,壶里有几滴水,要倒出来才知道”,这不,一开始,村子里的老上访户老胡正在背后扇冷风点鬼火,这老胡就和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主人翁差不多,纠缠一个别人看来并不值得的问题二十来年,北京成都哪级领导他都见多识广,当地去接过访的干部不知道有多少,老胡在村民那里多少还有点影响力,他的煽动,给王光伟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被动。

王光伟偏不信邪,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迅速扭转工作局面,为了方便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他把村办公室改为党群服务中心,放在群众方便进出的一楼,这还不够,他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更名为“第一书记驻村办公室”,来了个开放式的办公,除了在田间地头以及村民院子里经常和村民拉家常,群众有好事、有苦恼、有矛盾就随时直接到这里来向他倾诉,“让人家把所有想说的都说出来,做一个耐心的听众,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王光伟接待群众有自己的一整套,就能把个别难缠的弄得口服心服,他自己带头,始终把做好服务放在第一位,认真解决好群众带过来的任何一件事,把自己的办公室办成了便民服务站,敞开着大门迎来了群众敞开的心扉,有效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干部关心群众、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是拿出了姿态的。一开始老胡常常过来偷偷看看,看了又走了。过了一段时间,老胡走进来了,一次,两次……王光伟渐渐走进了这位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上访者孤独的内心,在王光伟的耐心开导下,老胡郁积的那个结慢慢地打开了,其他村民纷纷对王光伟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通过这样的工作,干群关系进一步走近了。王光伟接着又和村干部们一道指导建立了一系列的群众组织,通过这样的组织加强服务:党群服务之家、老年协会、苗家风情文艺演出队、党群志愿服务队、红袖治安巡逻队……初步实现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系和构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接着,又进一步放手扩大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群众脱贫攻坚主人翁的积极性。

富民村要不要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王光伟也是采取民主决策,组织村社干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指导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决定。一部分群众早就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愿望,王光伟经过充分调研之后,觉得富民村旅游优势确实明显,既然老百姓又有积极性,何不来个因势利导?要做事情,首先要让村民自己说服自己,他们的主意拿定了,就可以去落实了。王光伟一边参与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扶持,一边在群众的参与下,通过讨论,由群众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就是,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旅游干。新村修建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充分融进旅游元素,并突出把民族、民俗、文化、山水等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还把饮食、娱乐等产业装进新村建设的这个大篮子里,这还不够,新村周边,他还倡导村民们积极搞观光农业,他是这样和村民们说的,农业单纯只是种出来生活,那太浪费了,不但可以成为一日三餐之用,还可以饱眼福,那才叫好呢。为了让村民能照着干,他组织村民到宜宾市兴文县的永丰村、叙永县的西溪村等地学习参观,这样下来,村民们做观光农业心里就有谱了。

村支书邵忠平在村子里很有威信,他不但头脑灵活,敢于打破旧观念,善于接受新事物,还是村子里少数富起来的人之一。总之,王书记从村民中了解到,他这人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王书记找到这个坚强的后盾谈心,告诉他,村子里有个你这样的村民认可的带头人,就更有希望把富民村的扶贫攻坚工作抓起来。鼓励之下,邵忠平的信心更足了,村两委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这样,整个村就像下活了的一盘棋,都在围绕着邵忠平转动。邵忠平在王光伟的支持下,在外出考察学习之后,还把专家请到村子里进行实地规划,进一步形成了山上有果,林中有雞,田中有鸭的观光休闲旅游产业链条。经过群众一年多来的实践,觉得这套方案切实可行,这样,反复论证研究的扶贫规划落在了村民们发展行动中。发展有规划,而且规划如此详尽,这在富民村还是第一次。

富民村的产业,并不是像别的地方那样一味强调高大上,一上来规划几千上万亩,它们是采取滚雪球式的,由小到大,逐渐形成规模,王光伟最懂得这一点,农民是最保守最现实的阶层,他们往往踊跃参与的,一定是能够吹糠可以见米的眼前发展,他们需要立等可得的利益,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最受欢迎的,是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如果忽视短期效益,他们可能等不起三五年才见效的产业,毕竟那样的产业一旦稍有不慎落空,那是劳民伤财,到头来不但业主受伤,严重者会落到很惨的下场,而且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更是受不起这样的折腾,弄不好还会跌入更深的贫困之中。王光伟明白,春种秋收,是农民固有的习惯,就像是早出门晚抱柴一样,到时间得有抱回家的才行,一些贫困村在扶贫攻坚中确定的产业发展,往往都存在忽视眼前利益的情况,这样的做法,换在你是土地的拥有者,你会答应吗?王光伟和他的扶贫攻坚团队深深地知道这一点,始终牢牢地抓住老百姓的心,始终强调村民自己愿意作为干不干产业的标准。

王光伟虽然在市级机关工作,但是下到村子里来,却从来就不做袖手旁观者。春暖花开时节,富民村的村社干部、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全都在山上参加劳动,抡起锄头、挥起镰刀,热火朝天:“别看王书记,戴着眼镜,干活却是一把好手。”王光伟不但跟着大家一起劳动,还学着村民和大家开玩笑呢。大家一边种植甜柿,也在一起劳动的邵支书一边和他们算账:“每亩60株苗,4年挂果,每株60斤,公司按照1元每斤收购,3000元不会有问题吧。”以前,群众种过烤烟、玉米,每亩收益多少,不用说,他们心里都清楚。“收成不好咋办?”群众纠结,王光伟接上去:“我们已经衔接了县林业局,村里的坡地当退耕还林算,每亩每年可以领到补助400元嘛。”远处看去,一幅春种图景,镶嵌在这大山里,沉睡的大山,悄悄地被春风唤醒了。1000亩的甜柿种植计划,实际完成了1200亩,足足超额完成200亩,这个春天,在王光伟和他的扶贫攻坚团队带领下,和村民们又在村子里种下了3000余亩当年就能收益的高山蔬菜、中草药等短期作物。富民村到底能不能脱贫,就是一本明白账摆在村子里,摆在老百姓面前,这样的扶贫产业发展,老百姓心里才最踏实。

随着富民村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四川省重点扶贫村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加上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后,富民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面对发展情况,这时,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被王光伟意识到了,那就是富民村对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大,因为每项工作都要人去干啊,留在村子里的386199部队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完成,昔日的“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变成了今日的“有米无人煮饭”,这个“瓶颈”要是不能解决好,往后富民村的发展前途就很难说了。

王光伟来之前,早就了解到富民村有“三多”,即,律师多、大学生多、在外经商的多,话说这富民村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山村,和许多乌蒙山地区的山村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虽然它地处深山,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读书需要在大山外的乡政府所在地读书,每天要往返走几十公里山路,回家后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但因为过去曾经有祖上的人考取过举人和秀才,繁盛了这里的学风。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身份,跳出大山、跳出农门的祖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相互影响激励,使得富民村飞出了一只又一只“金凤凰”, 据统计,其中,有律师13人、企业家17人、在校大学生22人……还别说这真是一股富民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深夜,劳累了一整天的王光伟翻阅着在外人员花名册,表现出异常的兴奋,眼睛在瞬间就发亮了,他也破天荒地失眠了。

王光伟随即安排村上的干部们和在外成功人士进行联系沟通,他还动手专门建立了一个富民村在外成功人士名录,并找到一个个具体的联系方式,一通通的电话,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登门拜访,一个个动人的微信语言沟通,说乡情、话成长、道工作、谈生意、拉感情,让他们感受家乡的变化,恳请他们在忙忙碌碌中,回来停留片刻看一眼家乡。贵阳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张发培,在业界颇有名气,尽管平时非常忙,但是富民村成立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中心后,他再忙也抽空无偿为家乡父老服务;在广东发展的律师刘宇飞带着资金回村参与扶贫攻坚帮助村民发展,在校大学生邵端利用暑假回乡帮助贫困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光伟不但通过向在外成功人士借智借力,引进他们回村创业参与富民村的建设,还不断把农业、畜牧、工商等部门的专家请进来,纷纷为精准扶贫献计出力,又把当地工匠人才组织起来成立劳务队,组织他们承揽人行便道,小水利设施等的建设……“众人拾柴火焰高”,富民村已经储备了一批懂管理、懂技术、能够引领带动村级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早日脱贫增添了后劲。

在我看来,王光伟也不是就没有私心,他同样希望自己扶贫的富民村能够尽快变得更加富裕一点,老百姓主动作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还再借助外力扶一把送一程,驻村这一年多,他先后带着他的团队为该村争取基础建设项目51个,累计投入资金达5680万元,并整体实施了水、电、路、网、房“五个百分百工程”。在扶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富民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已经逐渐地融进了王光伟的血脉,邵支书说:“以后王书记离开村子了,我们要为他颁发‘荣誉村民,可以说,没有他,富民村就没有今天的一切”。道法自然,润物无声。

夜幕降临,我们就要离开富民村了,富民村格外幽静,鸟鸣虫叫,露珠欲滴,等到夜晚,眼前又是一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清泉石上流”的最美乡村图景。道旁山间,点点野花闪闪烁烁,可王光伟的一些话同样也在我心间闪烁:扶贫攻坚这一战,艰难不必言说,说到底终归还是需要更多的本土人才和招引更多外埠人才都参与到当中来,给予发展建设更大的智力支持,智力才是扶贫攻坚致胜之本。

从教师到第一书记

犹如一道闪电在神州大地闪烁,酷似一声惊雷在乌蒙山地区炸响,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全民都是参与者,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积极行动起來,教育也不例外。2015年12月,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经管系主任马小洪主动提出申请,请求组织安排派驻到村工作,他后来就成了叙永县摩尼镇金榜村“第一书记”,负责组织和开展金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在这深山高岭上,来了位高级知识分子做第一书记,村民们格外振奋,对于渴望得到支持发展的村民来说,更是如久旱遇甘霖。

镇党委杨祖湘书记在给我们介绍的时候,亲切地称他“小马书记”,后来又进一步了解到,在摩尼镇,应该是熟悉这个扶贫干部的人相当多,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小马书记”,当大伙都习惯了这样称呼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像我们所依赖的阳光和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地让人感到亲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红星村的老马书记,还是金榜村小马书记,都是我们最为可亲可敬的扶贫干部,他们立着是一种信念和精神,就算倒下也是一座时代的丰碑。

站在我眼前的小马书记名叫马小洪,身材高大壮实,脸部黝黑透红,乍一看,完全是一副山里汉子模样,村子里的一位老妇人背地里有些心疼地告诉我:“小马书记刚来的时候可没有这么黑,是云贵高原上的太阳紫外线太强,把他给晒黑了”,这很有点像小马书记的母亲在一旁唠唠叨叨,可这样的唠叨很温暖人,简直暖到心窝子里去了,我倒是爱听。

初来摩尼镇的时候,马小洪和其他乌蒙山地区驻村第一书记一样,已经接到上级这样一道“命令”:必须在两年之内,带领村民实现全面脱贫。而他所负责的金榜村情况又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看吧,全村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村下辖5个社,共525户,2168人,其中贫困户64户,218人。其实,马小洪天生对数字并不敏感,却对这几个数字很能记住,只一遍过目就牢牢地印在脑海。两年之内,要把它们彻底消化掉,身上的担子有多重,面前的路有多长?马小洪毕竟过去只是一名高校老师,没有做过群众工作的经验,要消灭这样的数字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是,他能估计得到,这并不是做一道数学题那么简单,起码得有更多的时间才能行。接下来,他立即就赶回去,果断地交接好自己在高校内的工作,返身回来,他在摩尼镇租了房子,将“家”安在了摩尼。脱掉皮鞋,穿上雨靴,撸子袖子,小马立即成了市上派驻摩尼镇的第一位全职扶贫书记,既来之则安之,干脆简直就扎下根来。为了方便能随时到农户家中去开展工作,马小洪首先自己掏钱配了一辆轻型摩托车作为坐骑,“这个骑着方便快捷,特别适合金榜村的公路,加上我自己带来的那只伴随自己三年的挎包,便成了我这位第一书记的标配”,眼前的小马书记说着笑着。

为了掌握金榜村的准确信息,更为了能取得这个乌蒙山区的山村村民对这位年轻人的信任,接下来,马小洪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起早贪黑,一人一车跑遍全村5个社的525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他说,自己还不能做到哪家牛要下崽,哪家猪要销售都心底有数,就还不算是一个彻底的金榜村人。他的优势在做事很细心,包括以前做教师,到学生家中家访,他都不会走马观花。在这深入调研的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走到致富能手家中,他通过他们了解到了金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农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党员、村、社干部家中,了解到了村“两委”班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技示范户那里,了解到了农村教育和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情况,搞清农民在发家致富方面所缺少的知识和信息等;矛盾纠纷的农户家中,了解到了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贫困户家中,深入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实地考察贫困户产业发展……通过走访,哪一家收入少,生活比较艰苦,哪一家有技术,人勤快,哪一家会赚钱,又敢闯都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精准扶贫,关键字在一个“扶”字,弄不好,有的根本就扶不起,比如死皮赖脸地趴着就是趴着那种,别说扶,就是生拉硬扯,他也照样一动不动,说不定还要骂人,你能把他怎样?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你拉我,我被动地走几步,可等到帮扶的人前脚跨出门,还是没有真正地扶起来,依旧在一边呻吟自己穷。为防止再次落入贫困的深渊,彻底根治贫困,马小洪觉得,必须突出强调扶根扶本的这一思路,从源头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小马书记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除了那些贫困户,村子里其他的村民其实也富不到哪儿去,顶多只能在村子的矮子充当高人,只不过,在相比之下,可能就是要稍微好点。马小洪决心来个对症下药,他的目标已经不只在那些建档建卡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员上,而且要让全村已经比较富一些的村民进一步富裕起来,并通过他们带动那些之前就已经掉队的绝对贫困户。

依据走访调研得来的数据和区域实际情况分析,马小洪认为,在这个村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道路可能才是明智之举,这条路也许真的就走得通,“产业是经济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但更需要因地制宜,找准找对路子才能扶到根子上、点子上。马小洪过去学的就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在大量实地考察和与农户、企业、工厂商榷的基础上,他着手为金榜村制定了初步产业发展规划:一社以种植核桃、富硒水稻为主;二社以中药材种植为主;三社以种植油茶和大户养肉猪为主;四社以露天蔬菜为主;五社以烤烟种植为主。

村民思想观念、文化水平诸多因素导致对产业、企业、市场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发展阻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肯定还需要做大量艰苦耐心的工作,而这,主要就是要做引导工作,只要引导工作做好了就成了。接下来,他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依据“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与山地使用权流转这一件事情上,通过积极排除村民的各种杂念,化繁为简,依托金榜村现有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方式努力促进村户经济发展。马小洪看来,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最前沿摸爬滚打,决策往往更靠谱,更能反映市场需求,所以通过支持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可以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又能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能取得更好的减贫效果,合作社还能够将村民有限的农村资源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互动,促进村户经济发展。

宏伟的计划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出来,马小洪作为一个“空降”的第一书记,要想说服所有的村民都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做,光靠设想和理论是完全不够的。当了解到金榜农庄种养殖合作社在养牛,但是由于规模较小,存在种种问题,没有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马小洪反复琢磨,创造性地给出了“众筹扶贫”全新养牛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后来被作为“小马模式”,在叙永县以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作为众筹养牛在金榜村的发起者,他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和自己的公信力,采取向村民和社会集资,将所得资金委托给金榜农庄作为养牛的专项资金,农庄做好相关台账和管理工作,肉牛销售获益按比例分红给出资人,打造出了“四川化院-金榜农庄众筹扶贫养牛示范基地”。在落实众筹养牛过程中,马小洪主要抓住至少两个环节,一是核心人物,大胆把自己投入到运营中,利用更多朋友和亲戚对他的信任发展壮大;二是抓住技术板块,众筹的持续与否关键在是否有效益和回报,养牛项目必须通过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赢利,他抓住了技术的“牛鼻子”,持续发展就有望实现了。这样落实下来收到的实际效果是,一方面扩大了农庄的生产规模,帮助农庄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一举双得甚至三得吸引了村民发展的眼球,为规模发展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金榜农庄的肉牛已经达到了130多头。“金榜农庄的众筹养牛成功了,就能让金榜村的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致富路子,在众筹的模式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牛的行业,打造出几家"合作社养殖示范户"进行规模性生产。”马小洪说,示范户不仅限于养牛,还包括养鸡、养鸭、养猪等。

用基金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是“小马模式”的配套措施,具体做法是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同时探索村集体收入。马小洪把向所在单位争取的1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改变了以往发放落实到贫困户手中的模式,在镇政府监督下以基金的形式由村委会统一管理使用。根据前期调研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由村委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便于管理的原则,重点在金榜三社和五社确定信誉好、产品及服务可靠的农户,打造出几家“合作社养殖示范户”进行规模性生产。示范户所需的生产资料经费由基金垫付,同时由金榜生态农庄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既确保农户能掌握养殖技巧又确保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饲料喂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示范户养殖的产品由金榜农庄统一销售,所得收入除了归还基金垫付资金外全部由农户所得,贫困户再利用所得收益在金榜农庄的监管和指导下进行规模化养、种植。这样既保证农户不需要担忧买不起生产原材料,又能让金榜农庄在销售市场上得到规模化的效益。而基金通过这种为村民垫付生产原材料的方式逐步解决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最终所有贫困户脱贫之后,该基金将会以“众筹养牛”的模式循环投入到金榜农庄,所得收益作为村委会的集体资金,用于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村民贫困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缺乏劳动力,有的是因为缺乏資金,有的是因为交通不便利。对于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没有办法像扶持示范户一样帮扶他们实现脱贫。对于此类贫困户,除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扶贫关心和慰问外,马小洪利用自身人际资源,自己亲自充当“销售员”,利用周围的同事圈、微信的朋友圈等为贫困户筹备“以购代捐”资金,以略高于市场价向农户预定土特产品,鼓励贫困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养殖土鸡、黑猪等劳动需求量小、见效快、收益较高的产品,重点帮扶特殊对象,解决农户短期脱贫问题和培养贫困户劳动致富意识,不是一味的“等、靠、要”。

通过产业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马小洪认识到,还必须要把产业逐步变成“品牌”,只有充分发挥乌蒙山区地域资源优势,才能形成能生根发芽的区域品牌。马小洪在大量的调研和市场比对后发现摩尼镇的“高山蔬菜”和松树熏制的腊肉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有着相当大的优点,采取稳生产促发展的方式,根据四川化工学院等高校食堂的实际需求,与金榜村生态农庄签订固定供应协议,落实配送时间、配送品种、产品质量要求等,通过订单式农业生产销售服务模式,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由马小洪倡导在金榜四社建立的“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有机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既保证了订单式产销模式的稳定性,又在市场上形成稳定的“摩尼高山蔬菜”品牌印象输出流。马小洪还利用其单位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优势,借鉴贵州遵义湄潭县农村淘宝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支持摩尼镇政府和金榜村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盘活核桃等易储存农产品,开发特色农业,推广优质农产品,打造品牌农业,提高产品销量,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搭建“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联系居无忧等,建立电商体验店。针对初高中放假学生、返乡青年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摩尼镇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题培训班,大大提高了电商创业的兴趣。指导学生把握创业机会,申请营业执照,开办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入驻高校创业孵化园,协助销售和宣传金榜村特色农产品。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马小洪利用自身在教育部门巨大的优势,实施教育、文化扶贫,村校对接,农校融合,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培养人才,根据孩子们的智力、学业情况,马小洪通过努力说服其自身单位采取“3+2模式”、单独招生等形式打通贫困学子升学通道,帮助贫困学子申请学费减免、国家补助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使其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培养让其学到一技之长,学有所成。与此同时,学院还先后在摩尼镇中心校、新苗学校、摩尼中学等学校挂牌建立“对口支教学校”和“‘精准扶贫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把它们确立为定点支教单位,建立常态化村校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路子。

采访过程中,马小洪认为,自己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最漂亮一笔,并不是在创新众筹养牛等模式上,而是重点落在了教育上,智力扶贫上。贫困户、贫困人员的掉队和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的提升不仅关系着扶贫攻坚的质量和硬度,更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李学征:为扶贫攻坚奉命出征

“巍巍乌蒙山哟连上了天,滔滔赤水河哟欢声一片,悠扬的山歌唱出幸福万年,一壶郎酒醉美人间……”一曲动听的《古山蔺水》,唱出了古蔺山水的美丽,道出了位于北纬28度的这方红土地的神秘。四川省古蔺县,郎酒是它的金字招牌,伴随郎酒响彻在神州大地的,同时还有一块醒目的招牌,那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就在这块80余万人的红色土地上,还生活着11万多的贫困人口。

山路弯弯,扶贫路长长。国家开发银行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李学征,这位出生山东临沂的汉子,离开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带着到乌蒙山地区古蔺县扶贫攻坚的使命,奉命出征,到麻柳滩村担任第一书记。来的那时候,高速路还没有通达古蔺县城只能到叙永之后再赶山路,盘山公路坑坑洼洼,已经跑了很久了,可车子还在不停地往深山里开,好像还没有要到达的意思,李学征落得惊慌和疲惫缠身,等到钻进麻柳滩村的时候,这位山东大汉差点就掉泪了,李学征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吃过不少苦,但是比起这里的人来,那是不值一提,李学征也是吃过苦的人,容易把过去自己的和眼前村民的作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里的村民们实在是太穷了。

李学征在北京工作期间,时刻关注着贫困地区父老乡亲的遭遇和命运,常常节衣缩食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贫困学子、孤苦老人都曾经得到过他的扶持,到达麻柳滩村后,在与贫困群众广泛接触后,他在扶贫日记里这样写道:

一个平常的日子,让我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村落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我被行里选派到四川省古蔺县麻柳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麻柳村,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我,一个开发银行的员工,通过扶贫这个厚重的关键词,深深地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党员,能够代表开发银行派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我的荣幸;能够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一点自己的足迹,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自己惟有沉下身,安下心,踏踏实实做好扶贫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扶贫,要抱有情怀

扶贫,是一项有情怀的事业,没有情怀,很难做好扶贫。特别对于从北京直接下到村里的第一书记,一头是繁华大都市,一头是贫困小山村;一边是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办公环境,一边是电压不稳蚊子横冲直撞,这边刚坐完飞机,就要坐摩托车;这反差特别大。没有情怀,很难坚持下去。

去年9月,当我一路换乘飞机汽车,走盘山路到达古蔺县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地方太远了,太偏了。次日,到麻柳滩村的山下,还要换乘越野车上山,再走过泥泞的小路,才能到达简陋的村活动室,这段路程虽然不长,但是让我对贫困的感受更加深刻。来之前,虽然对当地的情况在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但基础设施的落后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环境的反差,加上语言不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个时候支撑我的,只有情怀,想到能帮助很多贫困群众脱离贫困,就很有成就感,而且第一书记这个平台,也有干事创业的空间,在这个岗位上,既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也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扶贫,确实很艰苦,但也有乐趣,只要抱有情怀,乐在其中,才能体会到扶贫的价值和意义。

扶贫,要敢于担当

扶贫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特别对于第一书记,當碰到问题、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扶贫事业。

麻柳滩村地处乌蒙山区,是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村,有681户3536人,贫困户128户556人。全村幅员面积11.3平方公里,有耕地1960亩,林地6850亩。虽然山清水秀,但却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山对面说句话听得见,走过去要半天。由于条件艰苦,外面的姑娘又不愿嫁进来,导致村里光棍多。而且,村里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多,大量田土抛荒,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形成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等问题。面对贫困状况,惟有克服所有这些困难,才能转换角色,融入这里;惟有敢于担当,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麻柳滩村没有一寸硬化水泥路,邻村的水泥路到该村就成断头路,落后的道路设施给村民造成极大不便。村两委几次动议、几次搁置,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我到村后,村里再次将修路提上议程,既有现实需要,同时也有试探的意味。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我没有退缩,要发扬开行人敢于担当的品质,迎难而上,经过多次汇报协调,行里支持道路建设资金225万,同时,动员群众筹资30万元。春节后,村里就开始环山道路的建设,经过2个月艰苦奋战,完成了环山路的硬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作为一个开行人,扶贫,就是要发挥敢于担当的精神,迎难而上,才能打开工作局面,才能做好扶贫。

扶贫,要怀有感情

扶贫,既要怀着感情去开展工作;也要在工作中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扶贫要直接面对群众与群众打交道。村里的群众,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加上地处山区,信息闭塞,思想观念上比较保守,很多工作开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特别是有些群众的思想很难做通,但这些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却又实在艰难,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怀着感情,把群众当作亲人,耐心地去解释沟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走村入户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能触动内心的情况,比如,我们在走访贫困户的路上,就碰到一个叫王芳的小朋友,竟然头枕着书包在路边睡着了,我们把她叫醒,跟她去家里看看,家里的房子外面墙壁开裂,里面破烂不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因为常年柴火烧饭,屋内被烟熏得漆黑,她家里只有她和父亲两个人,父亲50多岁,一直未婚,王芳是抱养的,家里的情况实在是让人心酸,后来我们向他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动员他到聚居点建房,还给他评了低保。

像这样的情况还很多,真是处处催人泪下,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简单,孤寂,非常不容易。在走访贫困户李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被她家的情况所刺痛,李雪家有5个孩子,她的丈夫前年去世,李雪常年在外打工,患病的婆婆帮忙照顾孩子,最大的孩子11岁,最小的孩子才4岁,5个孩子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贫穷不是孩子的错。但是贫穷却让孩子承受了很多,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实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我自己的孩子也只有3岁,我能深刻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如果不是因为贫穷,谁愿意离开家乡,离开妻儿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呢?接触更多,感触就越多。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我发觉自己来麻柳滩村后,感情变得比以前更丰富了,这感情,既有对当地村民艰难生活的感伤,也有对当地村民的感动和感激,感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感激他们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礼……

麻柳滩村,山高坡陡谷深,立体气候明显,七分山一分水两分地,这是整个古蔺县环境的一个缩影,刚到村子,几位老人就立即围上来:“小李啊,你来我们村,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帮我们把公路修通就行。路不通,我们的水果、牲畜根本就卖不出去。”一路颠簸进村的李学征,突然就被几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语感动了,毕竟它道出了全村人民的重托。以前,李学征曾经在报刊杂志上见到过“要致富,先修路”的提法,甚至他以前在北京国家开发银行工作的时候,曾经天真地从理论层面思考过中国的扶贫攻坚应该以交通作为牛鼻子,必须紧紧地抓住,但他却从来没有这样切身感受过路对一个地方来说真的有如此重要,如此迫切。一路走着,李学征这次亲身感受了“山对面说句话听得见,看起来一步就能跨过去的,走起来却要老半天”,交通不便状况导致的民房破旧,偏僻和贫困十分抢眼,李学征心里有些莫名其妙的酸楚,除此之外,还感觉肩上格外沉重。到村之后,李学征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跋涉在村子崎岖的山路上,终于走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李学征用自己从山东走到北京的脚“征服”了整个村子曲曲折折的山间小道,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村子的路好像比自己当初进京的路还难走。”那天早上,村子的至高处,朝阳升起,满怀征服道路的胜利喜悦的李学征沐浴在万道霞光中,村民在远处看去,整个人就如一尊坐在霞光中的金身。他遥望远处的赤水河源头,一边感叹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艰辛与坚毅,一边把自己现在工作地方与老家做比较:“山东老家的村子,再怎么一个周也能走个遍,村里道路平坦,农户集中,可这里却是处处受交通条件制约,要说这里的乡亲们,日子过得真不容易,全靠肩挑背磨。”

古蔺县有着富集的旅游文化资源,这其中包括黄荆原始森林、赤水河、太平古镇、天地宝洞等自然人文景观,也包括当年毛泽东同志指挥的历时72天的四渡赤水,其中54天在这片土地转战这样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了让养在深闺里的“女儿”找到好婆家,真正把资源变成扶贫攻坚的大产业,县上确定了优先打破交通瓶颈的战略,除了积极争取修通叙古高速,叙大铁路等接通外界的大通道,每年还要挤出数百万资金用于县域交通建设,但对于幅员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地理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接壤地区的山区县而言,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虽热通过多年的努力,交通状况已经有所改变,投入资金仍然难解大面积乡村公路建设之需,面对县财政每年基本靠国家转移支付过日子,要得到县财政支持需要等待时间的实际情况,而扶貧攻坚又有明确的期限,根本等不起,拖不起,李学征确定大力争取外援、实施会战交通的工作思路,首先拿下交通不便这只拦路虎,再利用便捷的交通打赢扶贫攻坚战。

李学征白天走访村民,晚上就和村社干部、群众代表一道商讨修公路的有关事项。“别看根本是群众迫切希望修通公路,但是实施过程却是非常的棘手,这样那样的具体事务非常多,而且非常缠人,消耗大把的精力”,李学征抬起头,继续告诉我,“窗外的这段公路,刚好硬化完毕,硬化之前,需要拓宽,这就要占到两个农户的一部分土地,在赔偿问题上,我们花了几个通宵才谈成,签字那天,也是一个不眠之夜。”像在扶贫地区修通公路这样的事情,我们写文章的人,完全可以随便一句“争取多少钱修了多少公里路”顺带而过就行,但不管李学征也好,还是张学征也罢,要真正地去落实,的确都并不那么容易,完全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难度,可再难也要完成是底线,也是红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李学征在克服了无数困难之后,先后为麻柳滩村完成公路硬化9公里,新修公路近20公里,并争取到各种交通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投入到项目中。这仅是公路一项,毕竟扶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我曾经问李学征,扶贫攻坚工作到底有多少事要做,他说这样和你说吧,反正就算没有事,你也空不下来,应该是这样,在扶贫攻坚中,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除了吃饭,你的任务就是扶贫攻坚,满脑子就只有它。而在这样的村子,落实扶贫攻坚工作,修公路应该是必须的,可其他工作同样也少不了。

李学征始终注重规划先行,在对全村进行详细规划调研之后,他在思考中提出,按照“最能体现川南乌蒙山区农村特色、最符合麻柳滩村自身实际、最符合麻柳滩村自身实际、最有科学性、可行性”的三最要求,在充分征求村委会意见后,特聘深圳四川中恒设计公司对新村进行规划设计,还注重把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融进去,将养殖和种植有机结合,做到既有短期发展又有长期布局,村里这位叫罗刚的年轻人,看起来沉稳踏实,站在面前就让人觉得他是个有想法有干劲的人,李学征就支持罗刚建立养鸡基地,并帮助罗刚与古蔺麻辣鸡业主签订原鸡供应合同,有效化解了市场风险。在罗刚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下,村子里10余个贫困户逐渐走上规模化养殖道路,现在,买主开车到村子里来,突然要买走三百五百只鸡鸭只需找他们就解决问题了。在种植业方面,按照规划,全村已经种植甜橙2000亩,桃子1000亩,茶叶1000亩,基本实现了种植产业全村覆盖。

李学征既往在一些新闻和文学影视作品中常常看到的流行村庄图景是,一派满目疮痍、怜悯与乡愁迷思,在自己与贫困的乡村融合的过程中,他逐渐地认识到,有主体性和反思力的农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更需要被唤醒,而这个过程中,根本还是在教育,不管道路有多畅通,产业有多兴旺,如果只是外在的改变,到最终还是不能彻底摆脱贫困,真正的脱贫是要实现内心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于是,李学征抓住教育这个根本开始下功夫,从孩子教育抓起。村里共有两所小学,其中,麻柳小学有小学生100名,山顶还藏着一个千峰小学,只有不到50名学生,两所学校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教室破烂,学习用具简单,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在这位第一书记的努力争取下,学校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除先期对教室粉刷一新,还新添很大部分的学习用具,泸州的一所学校还专门把舞蹈、音乐、绘画等平时学生的稀缺课送了过去,国家开发银行不但从北京送来了价值3万元的书籍和学习用品,并专门安排了两所学校的7名教师到北京培训学习一个暑假。李学征为了整合资源,便于管理和教学,通过耐心细致的走村到户做工作,说服了村民,把村民一直坚持存在的两所学校合二为一,重新修建新学校,彻底改变教学条件,还多方引入新教师。在国家开发银行上挂锻炼的原古蔺县统计局局长张黎和第一书记李学征的互动协调努力下,以扶智建制为引领的国家“两后生”教育助学贷款资助项目试点工作最近顺利落户古蔺县。顺着他的手指,我们看到,一座崭新的学校就将立在村子的平坦地带,一位村民自豪地对同行的县国土资源局领导炫耀:“窗明几净的学校不仅城市的孩子有,在李书记的努力下,我们村子的孩子也享受到了。”虽然不是说给我听的,就算是说给别人的话,有时顺便记下来其实也满好。

村支书赵立远给我们讲:“李书记平均两个多月才能回北京探亲一次,怀着二胎的妻子,孕期反应强烈,身体虚弱,还要照顾三岁的女儿。”我想问李学征,想家不,何必问呢,家是每一个人的牵挂。李学征始终秉承国家开发银行“以国为家,为国奉献”的精神,沉下身、安下心,一心扑在扶贫攻坚工作上。虽然与这里的老百姓非亲非故,来之前,甚至连古蔺的具体地理位置都一无所知,可自从担任了麻柳滩村驻村第一书记那天起,他就攀上了这里的一帮子穷亲戚。我们所到之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我们虽然在深山,却有远亲,而且还是北京来的”,看来,村民们已经从骨子里认定了这门亲戚。

李学征从贫困群众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入手,从立足发展做好扶贫工作,一点一滴付出真情,就像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医,针对贫困顽症,始终注重“把脉、对症、处方、预防、处治”每一环节,把一腔扶贫热血挥洒在乌蒙山地区的这片土地上,与家相隔千里。在妻子和女儿需要照顾的时候,却不能陪在她们身边,李学征感到愧疚,因为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妻子和女儿却很能理解李学征,为了避免影响工作,李学征和妻女实行定期通话,每次视频时候,女儿总是蹦蹦跳跳地陪着妈妈在一旁安慰李学征:“一定要好好工作,我们等您完成任务回来为您庆功。”十分感謝妻女的理解,眼眶总是禁不住湿润润的。

李学征绘制的麻柳滩村发展规划,正在一步步抓紧落实,为让希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他共为麻柳滩村共争取到了各种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作为血液输入麻柳滩村的血管里,使村子逐步具备造血功能,而这其中,还有他向“娘家”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争取的捐赠资金就达225万元。乌蒙山地区的扶贫,某种情况下讲,是一种反哺老区的具体行动,李学征用当年麻柳滩人帮助红军,支援长征的那种精神全身心地参与到乌蒙山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中,不忘用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回馈老区人民,“不负春光不负卿”。麻柳滩村民们看完了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在私底下议论:北京“亲戚”有点像电视里的主角,没有架子,就像是当年读书出去参加了工作又回来帮助我们的邻家孩子。行走在山山水水间,徜徉在红色历史长廊里,我对北京来的扶贫干部越发敬重起来。

采访过程中,我从李学征的话语中隐隐地觉察到:一些贫困户仍然客观存在这样的认为,李学征他们这些人下来,就好比救苦救难的菩萨降临,客观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心理,这种欲壑难填依赖思想要彻底消除,可能要比消除贫困本身困难得多,如果贫困群体始终处于被动,裹足不前,恐怕在“断奶”之后,能不能真正摆脱困境仍然还是个问号。

胡凌鸣:愿为三斗米折腰

“娃儿,你又回来了,真好!”春节的假期刚过,80岁的罗奶奶一大早看到回到村子开展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胡凌鸣时,拉着他的手絮叨着家常,显得格外亲切。罗奶奶的高兴发自心底,也代表了全村人的心情,正是这位从泸州市直机关工委的科级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从城市孩子变为农村娃儿的驻村“第一书记”,让村民在2016年获得了分红133万元的“大红包”,“今年春节,与以往不同。”人逢喜事精神爽,三社村民罗老三兴高采烈地说,“原来的春节,喜庆之余人们总有一种对来年未知的不踏实感。自从胡书记来到村子,经济、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今年过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从心底发出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回想起刚到村里时的情景,胡凌鸣依然历历在目。市里要选派第一书记支援农村建设,胡凌鸣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周围有人在这样说,农村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千头万绪、扶贫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那么兴奋?胡书记微微地笑着没说什么,他心里想:这正是我要的舞台,看我的!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一直是我的向往,古叙贫困县将是我的第一站扶贫攻坚征途。夜晚的灯光下,年轻又基本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三斗米村第一书记胡凌鸣摊开笔记本这样写道:“扶贫虽然没有硝烟,但我这次要去的三斗米村,是省级贫困村、空壳村、既无企业,又无集体经济,要致富,得要做好流汗、流泪、甚至还要有流血的准备,相信有各级强大的组织保证,有领导的信任,我一定会在‘娘家市直机关工委的强大支持下,打好主动仗,出色完成这次扶贫出征的,如不得胜,绝不收兵。”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驻村第一书记报到后要先在镇里熟悉一周工作,可是胡凌鸣为了抓紧时间,盘算着利用晚上住在镇里时间与值班干部聊天来“补课”,报到当天下午就入村与驻地后山镇三斗米村两委班子见了面。晚上回到镇上的宿舍才发现,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幅被子和一个垃圾桶,没桌子,没椅子,没水壶,最为关键的是1200多米高海拔的地区,竟然没有烤火取暖的设备,冬天的山区又冷又潮湿,当晚胡凌鸣就被冻感冒了,由于不适应环境,感冒又发展为肺炎,将近一个月才好。“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来就是为了扶贫,有些工作可以等一等,但脱贫攻坚却一刻也等不起。”胡书记把这一切都当作农村工作的考验,反而更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决心。

行走在三斗米村这片土地上,胡凌鸣常常陷入很深的思考:“这辈子自己还没有见过这样穷的地方,废渣连天,庄稼难种,都说士之节气者,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我胡凌鸣可是已经在组织面前立下了军令状的,甘愿为这三斗米折腰。”昔日后山铁厂炼钢铁时烟熏火燎和挖煤矿时污水横流的村子,远眺近看,方圆几里地,被重重废弃铁渣和煤荒包围,几乎见不到一抹绿色,成了远近都不多见的一片绝地。三斗米,顾名思义,一年产不出三斗米。一个有着几千名村民的村子,山高路陡,仅靠这三斗米肯定不能填饱肚子,可是又没有别的门路,天不绝人,地却是绝地,要想脱贫谈何容易?面对着几乎一无所知的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从不服输的胡凌鸣没有退缩,为了尽快融入到工作中,他一点一点地克服着困难。“对于第一书记这个上面派来的干部,村民、村干部既充满期待、又满怀‘戒心,既期待第一书记能切实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水平,又担忧第一书记空有名头、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认为第一书记工作不过是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的作秀。”到村后,胡凌鸣先从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那里走起,想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田间地头唠家常等方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但是,他却和许多驻村干部一样,一上来就碰了不软不硬的钉子,但胡凌鸣以自己的真诚、热情、务实、肯干的作风点燃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并且尽快赢得村两委的信任,带给了村民“发展的希望”。

为了要让村民尽快改变现状,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活跃、开放,让他们活得有精神,有干劲,有梦想,找到破解村子的发展难题的“阀门”,胡书记一入村就马不停蹄展开调研。一周就走遍了村子,健步如飞,村里的罗支书感慨地说,“胡书记把几年的路都走了,一看他就是干事的人,三斗米村幸运地遇上了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勘察,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弄明白县、镇的发展定位与支持方向,分析该村的发展瓶颈和相对优势,邀请有关专家出谋划策,制定了“三斗米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将高山蔬菜种植、特色养殖、特色乡村旅游初定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胡凌鸣和村两委一班人针对村子提出这样的发展脱贫模式:在加快发展生态养殖业上。牵头组织引导本地土鸡养殖大户、丫杈猪养殖大户,成立叙永县后山富邦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采取“专业合作社+党员大户+贫困户”和“党员大户+党员贫困户”等结合方式,通过“六个一模式”引导党员示范带头发展鸡、猪、牛养殖,从而调动村民参与热情。在加快发展绿色茶产业上,在已种植500亩精品茶叶苗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招商引资,扩大种植面积至1000亩。加快发展壮大蔬菜基地上,扩大绿色蔬菜种植面积,加强玉米基地、辣椒基地的管理,不断扩大规模,形成具有后山特色生態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使其不断增加效益。加强茶叶、油菜花及油茶的管理上,争取吸纳160贫困户就近就业,为每户增加了近500元的收入。加快发展乡镇旅游产业上,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助农增收致富充分结合,村党总支与四川瑞祥油气田有限公司对接,由其公司采取扶贫捐款的方式捐赠50万元人民币由三斗米村自主根据地理环境条件优势,规划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具有观光、采摘、垂钓、度假、健身、科技示范多种功能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种植观赏油菜花,建成索道,自行车道等。配套建设游乐区、仓储中心、停车场、办公区及宾馆等,乡村旅游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在整合帮扶资源上,多方争取支持。

胡凌鸣奔走在市县各级部门,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就在我去采访的前两天,他从县上赶回村子的路上,开着车正在飞奔,突然山上一块飞石掉下,砸中了车子的前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胡凌鸣多少有些后怕:“要是车再快一秒,说不定我已经成烈士了。”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一些部门和领导纷纷参与对三斗米村资金和物资、还有技术的支持,这种解决暂时困难的做法,并未找到真正的脱贫致富路子。村民们坐在一起议论纷纷:“这扶贫是不是一阵子风吹过,我们还是我们,上级来的人就都拆走了?”这样的议论,更是坚定了胡书记的决心,“既然我胡凌鸣来了,就得干出个样子,给村民留下胡凌鸣在这里扶贫攻坚的深深印记,到了以后再返回来的时候,他们还会想得起胡凌鸣,还会招待我吃豆花腊肉”。

“与其让村民各自找出路,不如大家合伙干,扶贫不能是简单的注资,更重要的是要为发展注入活力,没有活力只会变成一潭死水”,通过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陈笑冰等领导和胡凌鸣热烈讨论,逐步形成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共识,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胡凌鸣带着镇村干部横向联系叙永、合江等地的四海集团等多家农业产业公司,依托三斗米村生态种养殖业资源优势,指导成立叙永县后山富邦生态养殖公司、富邦养殖专业合作社;市直机关工委和县民政局各支持3万元的帮扶资金,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扶持贫困户参与入股专合社,并通过全村集体入股、群众筹资、土地入股等形式,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收益按照个人股东占分红股的70%,三斗米村集体占分红股的30%,总利润的40%分红股作为企业发展资金,其余60%用于当年分红。贫困户在与非贫困户同等享有村集体公司分红外,通过“特殊群体入干股”的形式,年底比非贫困家庭多享受20%左右的分红,促使贫困家庭尽早实现脱贫奔小康。

动员村民入股之初,一些村民并不理解,说胡凌鸣是在哗众取宠。胡凌鸣知道很多事情在老百姓那里是有口难辩,那就不如采取实际行动加以落实。他和村干部一道背上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上门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口气利用二十多天,顶着酷暑,汗流浃背,走访了200多个农户。终于,三社的李老四交来了第一笔股金3万元。2015年,除夕那天,16.2万元土地流转金全部发放到村民手中,从质疑到肯定,村民对这个“说一不二”的书记,增加了认可度。李慎富笑嘻嘻地:“现在自己一天最低的工资是八十元,最高可能挣到一百四五十元,一个月就得了三四千元。”富邦合作社主要联合当地的土鸡蛋、青山岩米、龙凤酱油,原生态猪、牛、羊肉等一些叫得响的土特产共同打造三斗米牌特色农产品,并在省工商总局注册了“三斗米”商标,其中乌蒙贡米的米质就比较好,通过自然孕育过后,也是没有采用任何的化学剂;而土鸡蛋主要是老百姓自己养的鸡产的鸡蛋,是最纯正的绿色食品。

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之后,理事会多数人赞成一分劳力一分代价,给予胡凌鸣相应的工资,可他坚持分文不要:“我是组织派我过来帮助村民的,没有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我什么都不是,既然我是组织的人,我就不会要的,钱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最后,在大家的反复要求下,他才答应了每月一块钱的象征性补助:“作为第一书记,我真的不能要一分一厘,作为合作社理事长,这样的象征性可以有。”

翻开胡凌鸣办公桌上的日历,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卖鸡蛋135斤”、“卖鸡蛋50箱”的记录。胡凌鸣不但带着村民跑成都、下重庆搞销售,还会利用各种场合、线上线下等各种手段推介、推销村里鸡蛋,于是就有了今天50箱,明天135斤这样的记录。他带领大家多次上门推荐专合社出产的本地丫杈猪、西门达尔肉牛、本地土鸡及其他各类蔬菜生态产品,与市级十多家单位食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农副产品成功入驻泸州4家商业超市并中标合江县18个乡镇86所中小学校营养餐配送。截至2016年底,三斗米村参股股民已经达到369户,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9户,其中参股150户,其余19户贫困户均在专合社务工创收,而专合社实现销售产值1300余万元,净利率达10%,年度给村民分红金额达133万余元。

精准扶贫户的腰包逐渐鼓起来,而且,其他村民也得到相应的实惠,正在阔步迈向小康路,村支书笑呵呵地:“我们当地农户受益超过一千户,每户现在平均增收一千五百元左右了。”鉴于胡凌鸣在扶贫攻坚中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多次肯定并获得了上级组织多次表彰,并且他的“农民变股东助力脱贫模式”也在许多地方进行推广。成绩面前,胡凌鸣在采访时一再告诉我:“不要宣传我个人,再说我也真的没有做什么,我离上级的要求还很远,迫在眉睫的是,产品资源整合了,还要把旅游业尽快搞起来,随着真人CS、攀岩、1000亩地质公园、油菜花等等项目的推动,才能够让村民每年真真实实地增收三千到五千元,让他们彻彻底底奔小康。我作为组织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踏踏实实地该做好我该做的,愿为三斗米折腰,向组织交上一份扶贫攻坚合格的答卷。”在我眼里,胡凌鸣也算得上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讲到苦和累,他表现得很平淡,总是默默无语,在他的驻村办公室进行采访的时候,室外温度仅为零下2、3度,空气又十分潮湿,真是冷得让人受不了,我已经全身在发颤,忍不住问了一句:“冷不冷?”他微微一笑说:“习惯了”,城里暖暖的“窝”他不呆,偏要长时间地呆在这里,责任也好,使命也罢,呆着,呆着,就习惯了,应该是真的习惯了,显然他没有我对这里的寒冷那么敏感。对着眼前的“富二代”年轻人胡凌鸣,我对他肃然起敬。对他肃然起敬,也不知道合不合适,反正暂时找不到别的方式替代,就先用着吧。

采访过程中,胡凌鸣书记告诉我:说一千道一万,村民要脱贫,我们干部重任在肩,义不容辞,更是村民自己迫在眉睫的使命,贫困对象自己的努力比什么都重要,毕竟懒汉永远都扶不起来。大山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只有依托自身资源,每个人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全民脱贫的战争态势,才会如期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结语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村子,一位远房亲戚正在和我的已经卸职村干部多年的父亲以及另外几位邻居公开叫板:“你们瞧瞧,眼前这段村道,要不是因为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能打成这样的水泥路吗?牛B啥?说到底,你们还是沾了我贫困的光”,在采访过程中,常常断断续续地听到这样一些话语。看来,一些贫困地区,包括第一书记在内的党员干部等多方努力、倾力帮助下,物质可能短暂地扶起来了,恐怕在精神的钙质上还需要及时补上,还得在思想上拼命扶一把。

我的体会是,扶贫攻坚这条路上,可能既要优先考虑大力发展产业、让每一个产业真正开花结果,还要与教育、医疗卫生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攻坚拔寨的态势,更要把对贫困户、贫困人员的唤醒,再唤醒作为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充分觉醒起来,唯有他们自己迫切需要脱贫,才会点燃意志和希望,成为真正的脱贫攻坚的第一主角,和正在夜以继日地奋战的包括第一书记在内的各级党员干部一道,全力以赴地共同建設山美水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夙愿和牵挂,完成全民共同致富的既定目标,最终达到民富国强。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攻坚脱贫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