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焦点话题)

2017-08-11 11:15王宏伟
环球时报 2017-08-11
关键词:防灾内化突发事件

王宏伟

四川九寨沟和新疆精河接连发生地震后,随手点开微信,就可看到《地震来了怎么办?》之类的“防灾手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铺天盖地的饱和式报道,足以让每个人绷紧防灾的神经,然后恶补安全知识。然而,在快速变化、焦点不断被刷新的时代,公众与媒体显然都缺少对突发事件的持续注意力。于是,过不了多久,又“涛声依旧”、回归常态了。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安全是一种无危、无损的状态,也是保持这种状态的能力。然而,风险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人类必须学会与风险共存。风险突破了人与社会的承受限度,就会演化为打破安全状态的灾难。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要有足够的防灾意识、安全知识与避险能力。

安全如空气,固然失之则难存,但得之则不觉。相对于每个人而言,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都怀揣“上帝选民”的心理,认为“这种倒霉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另外,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安全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水平。一个人与一个社会的发展要真正以安全为红线、为底线,就必须将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变成一种素养,同时外践于行、变成一种习惯。

安全知识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是防灾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对一个人的终生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英国小姑娘蒂利根据在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判断普吉岛将会发生海啸。她奔走相告,挽救了众人。我们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很少去想“不要让孩子倒在终点线前”。灾害教育要如计算机、英语、奥数一样,从娃娃抓起,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安全知识不能仅仅是承载信息的文字。它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演

练,转化为有效、适当的避险行动,紧急状态下才能体现为一种近似格式化的动作。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应急演练应当经常开展的法条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自选动作”。谁肯花钱去为可能来、还可能不来的灾害去做演练?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牛”,就是因为他持续不断地开展疏散演练。汶川地震发生,全校师生按照习惯有序、快速撤离,无一伤亡。

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都会刺激我们学习安全知识的欲望。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通过正确的渠道获取正确的知识,因为在网络时代,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同时,不要将任何安全知识绝对化、教条化。例如,昆明“3·01”暴恐事件后,一条国外反恐逃生视频很火。不少人不厌其烦地鼓吹“一躲、二跑、三斗”。其实,这个“三部曲”的适用是有条件的:面对持枪的恐怖分子。换一个情境,它可能不是“救命”,而是“害命”。

日本灾害学家寺田寅彦曾经说过一句话,天灾总是在人们忘却的时候降临。生活与风险共存,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有化危为机的能力。对此,我们不仅要思考,更要行动!▲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防灾内化突发事件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