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生上课”是优课评比的误区

2017-08-11 21:52吴维煊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评分标准优课常态

吴维煊

摘 要所谓“借生上课”,就是用别人的学生上自己的课。这种授课模式是独立于课程体系、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及后续发展无关、难以将“教”与“学”合拍的课。用“借生上课”的方式进行优课评比,是对评优课的误读,也是对教学的误导。将“借生上课”的评选模式向常态课评选模式回归,是摆在教育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优课 评优课 借生上课 常态课

什么样的课是优课?答案显而易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即“學习课”,而不是“教学课”;能够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即“自主课”,而不是“执行课”。一节优课,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舞台,是他们在一个课程体系中的某个教学环节的真实互动。而今,被评选出来的优课都不是常态课,不是真正用于教学的课,而是用别人的学生上自己的课,即“借生上课”的表演课。

一、“借生上课”的弊端

1.“借生上课”是对教育原则的漠视

一节课的优劣,其评价主体是学生。“借生上课”的师生关系是临时构建的,教师与学生素不相识,甚至根本不认识。备课缺乏基础——即学情,课程的深度、广度的定位都无须考虑学生。一节课讲完,学生是否掌握,教师全然不知。这样的课是违背教育原则的,用“借生上课”去评选优课,是对教育原则的漠视。

2.“借生上课”让教育走向虚假

“借生上课”评出的优课不是常态课,是按照评分标准准备的表演课。在优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并不一定是受学生喜爱、真正能上好课的教师;而真正能上好课的教师也不一定能上好评优课。所以,在教育实际中获得荣誉、利益的老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而真正的好老师由于表演能力欠佳,未必能得到相应的荣誉。这种负面的导向作用,让部分教师将自己的教育追求投入到虚假的比赛,让教育也变得虚假。

3.“借生上课”颠倒了“学”与“教”的逻辑关系

“借生上课”的主角是教师,学生是配角,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与真正的教学本末倒置。由于师生互不相识,没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和文化熏陶。临时性的师生组合,在炫目的多媒体放映过程中,教师用煽情的语言、机械的讲解,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无须考虑学生的“学”,但学生的“学”要配合教师的“教”。

4.“借生上课”对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借生上课”过程中,学生不是受教育对象,他们只是配合老师上课的演员或道具。比赛前,执教老师会与所“借”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回答指定的问题,进行预设好的课堂活动,学生无须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只须按照执教老师的要求“配合”即可。由此导致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表达他人思想,情绪表达虚伪化。学生的诸多表现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相悖。学生付出时间配合“表演”,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还受到许多负面的影响。

5.“借生上课”让教师疲惫不堪

“借生上课”时,教师们上的不是自己的课,由于没有真正的学情,也就没有了教学针对性,教师们也就很难实施真正的教学设计。没有目标的教学,让教师将着力点都放在了教学的外在形式上。例如:准备上课的PPT,就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按理说PPT是教师基于课堂教学需要制作的辅助设备,其准备过程并不是很复杂,只要达到让学生较好理解知识这一目的即可。而“借生上课”却不同,教师们要让PPT美观、奇特,声光效果都要超级棒。有的老师一遍遍修改,有的干脆花钱请一些专门的制作课件的公司制作。比赛前,教师们一遍遍演练,在教研组一遍遍磨课。参加一次优课评比,教师们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6.“借生上课”让学校难以安宁

当“借生上课”进行优课评比盛行时,学校也会变得非常忙乱。当比赛选定在某校举行时,该校要在环境、设施、接待上投入较大精力,还要精心选择配合参赛老师上课的班级和学生,要组织相关老师听课,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各参赛老师所在学校更加忙碌,由于教师是否获奖与教育局对学校的考核挂钩,一名教师参赛,该教师身后是一个庞大的服务团队,从准备参赛到比赛结束,要涉及到多个教师的课务调整,要多次聘请相关校外人员指导,要进行多次的校内磨课。如果有多个老师参加比赛,几乎让整个学校难以安宁。

二、将“借生上课”的评优模式向“常态课”回归

1.明确优课评比的目的

组织优课评比之前一定要明确优课评比的目的。优课评比的目的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让优课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资源,促进其他教师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的提高,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广大教师的成长。

2.优课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

优课一定要在真实的教学中产生,即从实践中来;还要能在真实的教学中使用,即到实践中去。优课应该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不一定是特指某一节课,还可以是某一课程体系。例如:教学模块的有效组合、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只要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可以被视为优课,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

3.勿用“借生上课”进行优课评比

当我们要确定某一教学主张、教育方法、教育实验的有效性时,可采用“借生上课”的形式进行调查或验证。例如:当某教师使用某种教学方法且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并得到本校老师的认可时,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教育学会等研究部门可采用“借生上课”的方式研究或推广这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比赛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借生上课”,在“借生上课”中主角是教师,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配角,这样的课与真正的教学脱离,不能用于优课评比。

4.优课要在常态课中产生

真正的优课一定是在常态课中。优课并不单纯体现在某一节课上,而是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挖掘整合后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效把握。这种课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深受学生喜欢;由于教学效果好,深受同行认可,并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基于此,优课评比应在常态课中进行。各校应加大对本校优秀常态课的交流与推广,并不断优化。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校际之间优秀常态课的交流工作,注意收集和研究优秀常态课交流中各种反馈信息,将师生普遍认可的课推选出来。

5.科学制定优课评比的评分标准

优课评比时能否将真正的优课评出来,评分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评分标准为评比提供导向。而今,很多优课评比中评分标准大多是以“教学目标”、“程序安排”、“课堂提问”、“多媒体运用”、“学法指导”、“三维目标达成”、“板书设计”、“教态”等方面去评估的。由于评比标准过于细化,导致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太多、过于复杂。例如:是否一定要用多媒体上课?是否一定要有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一直是让参赛教师纠结的问题。如果不用多媒体、没有课堂提问,可能被扣分;但有些课的确不需要多媒体,也不需要课堂提问。在制定评分标准时,不要过于细化,不要强行要求每节课都包罗万象,只要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能激发学生思维,能给学生带来探索的问题,能为后续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就是优课。

6.加大对优课资源的使用与研究

本着务实的态度将真正的优课评出来后,应加大对优课资源的使用与研究。将获奖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区域内推广,为更多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在优课推广时应尽可能采用网课、视频或集中培训的方式,避免让获奖教师频繁外出讲学,或各校组织教师去获奖教师所在学校取经,对教学造成干扰。教师个体、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优课的研究,研究优课的教学过程、方法、理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研究优课存在的问题,研究优课对教学的引领,研究优课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影响等。

优课是从教学中产生并真正用于教学的课。优课评比是教学活动中的必然存在,要本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科学组织,将“借生上课”的评选模式向常态课回归,在常态课中把真正的优课评选出来,让优课评比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载体,并为教学提供科学的引领。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评分标准优课常态
A party (Checkout time & Writing time)(部级优课)
跳吧!跳吧!(部级优课)
Going to school(部级优课)
Summer is coming.(部级优课)
贵州省体育高考100米跑新评分标准制定研究
智珠二则
永远的格纹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初高中英语作文评分标准初探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