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师资质现状与提升策略

2017-08-11 23:28李升伟李桂云田淑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资质学历

李升伟++李桂云++田淑霞

摘 要乡村教师现有的职业认知、教育理念、能力素质,特别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等专业技术结构矛盾突出,满足不了当前乡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師的整体职业资质与当前乡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岗位要求不能有机高效匹配,教师专业化程度低,这已成为严重制约乡村基础教育改革质量和发展的瓶颈。发现并重视乡村小学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重构其从事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资质,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和水平,使乡村小学教师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高素质职业,从而推进缩小县域城乡基础教育师资质量差距的进程,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乡村小学教师资质 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精准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全面推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乡村教师现有的教育理念、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严重制约乡村基础教育改革质量和发展的瓶颈,影响着推进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质量差距的步伐。重视乡村小学教师资质是当代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质。提升乡村小学教师资质、重构其专业化发展途径是当前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和主流话语。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同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对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县域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县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河北省乡村小学教师,特别是北部偏远山区、岛屿地区的乡村教师,在我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柱作用,然而在推进县域乡村小学义务教育协调发展中,其自身资质又成为影响和制约乡村小学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客观认识当前乡村小学教师资质现状,正确分析原因,构建切实有效的全面提升乡村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业务资质的策略,是当前落实国家、省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乡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实践领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河北省T市F县W镇学区所辖5所乡村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抽取5所乡村小学为研究样本。其中样本1有在岗教职工15人,教学班级9个,在校学生318人;样本2有在岗教职工18人,教学班级12个,在校学生402人;样本3有在岗教职工17人,教学班级11个,在校学生316名;样本4有在岗教职工39人,教学班级18个,在校学生888名;样本5有在岗教职工20人,教学班级13个,在校学生425名。主要运用非结构性访谈和事件取样观察的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该学区乡村小学教师资质现状。

三、乡村小学教师资质现状与分析

1.乡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乡村基础教育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W学区所辖5所乡村小学,目前共有在校学生2349名,在岗教师109人,整体师生比1∶22。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和性别构成上,全学区48岁以上老教师49人,约占45%(个别小学高达52%),30~48岁中年教师41人,约占37.6%(个别小学不足30%),30岁以下青年教师不足18%,中青年教师虽是乡村教师的主体,但老龄化问题突出,老、中、青比例大致为4.5∶3.5∶2;女性教师占62.8%,男性教师不到38%,男女教师比例大致5∶8。学历结构上,原始学历为本科的1人,大专的12人,大专及以上原始学历仅约11.9%,中专38人,约占34.9%,高中学历所占比例高达53%,后经继续教育取得学历后,大专及以上占46.8%,中专学历52.3%,进修本科9人,大专6人,进修率约13.8%。由此看出,该学区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学历结构总体上不断改善提高,乡村教师学历大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但教师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后劲不足。职称结构上,全学区5所乡村小学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36人,约占总人数的33%(个别学校不到23%),一级职称35人,约占32%,二级职称及以下(含未评定职称)达35%,一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占60.6%,说明该学区乡村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等级还存在很大上升空间,但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学科结构上,语文、社会等学科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93.5%的小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十分缺乏,学科结构供需矛盾突出。

综上所述,该学区乡村小学教师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等满足不了当前乡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师的整体职业资质与当前乡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岗位要求不能有机高效地匹配,教师专业化程度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当前乡村小学教师职业资质结构矛盾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解决乡村民办教师清退政策后期效应的结果,也是过去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特别是不重视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弊端所在。

2.乡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滞后,职业尊严和认同感亟需增强,任职资质提升动力不足

受自身学历、学习能力、对教育的元认知水平、地理位置封闭(特别是偏远山区、岛屿)、获取信息途径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广大乡村小学教师不能及时更新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新观念,导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获取有效信息上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由于乡村教师工资低、职称评聘机会少,即乡村小学教师生活待遇和工作待遇得不到切实保障,更缺乏社会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导致广大乡村小学教师缺乏从事乡村基础教育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在“从事乡村小学教师工作动机”调查中,68%的乡村教师“为了补贴生活当老师”,18.9%的人当老师就是因为当初闲待在家想找个活干,而因为喜欢孩子、热爱教育事业从教的不到10%,92%以上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师的身份没有被社会认可、工作生活待遇较低。广大乡村小学教师缺乏对乡村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职业认同感亟需增强。同时,大多数教师对自身任职资质提升的意愿和动力缺乏,有86%的教师认为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是被迫的,69%的教师认为提升自我客观上有必要但主观上意义不大。

3.乡村小学教师能力素质偏低,全科型和一专多能型素质欠缺

全学区5所乡村小学中,第一学历是中师生、非师范类中专生、大专生和高中毕业学历高达90%以上,大多数教师的原始学历低,专业化程度低,缺乏专业化、系统性的专业背景学习经历,尽管也经历了职后的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薄弱、理论水平偏低、学科教学知识(PCK)少、教学实践能力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管理能力差,这是当前乡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突出问题。83%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完整、扎实的新课程改革基本理论;78%的教师认为自己是边学边教;49%的教师单凭教学参考资料实施日常教学,教材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差;87%的教师没有系统地学过教材教法,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无法达到“活”而“新”的标准;有些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也比较差,缺乏亲和力,导致所教班级纪律松散,学生素质得不到提高。

小学教师工作具有一人掌握多学科、全学科教育教学或一专多能的特点。乡村小学教师由于自身学历和专业化程度低导致无法从事或胜任多学科、全学科教学,很难达到一专多能的程度,约有73%的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多学科教学,更不能跨文理、艺术、体育学科教学。长期以来乡村小学教师本土化的职前培养机制、基于国标的补充机制、稳定的编制保障的缺失,导致当前多学科、全学科的“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的严重匮乏。

4.乡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骨干教师短缺、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从乡村小学教师授课情况来看,每周教学课时在10~15节的占46.5%,16~20节的占34.7%,20节以上的约占6%左右,教师工作量很大。从所任教班级规模来看,全学区5所乡村小学共有63个教学班级,所任教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班级约占18.9%,31~40人班级占28.7%,41~50人班级占比为9.8%,51人以上班级占比为42.6%。班级规模大,人数较多,加大了备课、授课和辅导工作的时间和强度,也增加了绩效考核和学生管理的压力和难度。通过对乡村小学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学校活动等方面时间安排进行了解,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平均一天工作时间长达10.6小时。乡村教师普遍呈现工作时间长、授课任务重、工作压力和强度大,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现象。

乡村小学教师不仅数量短缺,职业资质低,更缺少骨干教师,优质师资流失比较严重。全学区小学教师(含对口支教、交流轮岗计划教师)中校级骨干教师占比为56.4%,县级骨干教师占比为28.6%,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占比为2.3%,其中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48.9%,老龄化明显。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客观存在,乡村信息闭塞、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保障机制的缺失,加之撤点并校、交流轮岗计划的实践缺陷导致了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向城区优质资源流动的情况十分突出,乡村小学优秀教师逆向流动已成为提升乡村小学教师资质和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5.乡村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时间不足、机会不均,专业化发展规划缺失

乡村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授课任务重、工作压力和强度大、生活压力大加之身体健康原因,几乎没有多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即使有培训机会,参训教师也基本固定,造成少数骨干教师参训机会多,多数普通教师参训机会少。调查显示,“认为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的教师高达74.6%,即使有培训机会也会因无人替岗而被迫失去培训机会,而“愿意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达89.6%,最终陷入少数骨干教师获得培训和提升机会后跳槽、普通教师长期得不到必要培训的恶性循环。不同教龄、不同专业技术背景的教师缺失对从事乡村小学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规划,这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乡村小学教师任职资质的提升。

四、提升乡村小学教师资质对策构建

提升乡村小学教师资质的实质是发现并重视乡村小学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重构其从事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认知、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和水平,使乡村小学教师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使乡村小学教师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缩小县域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关于提升乡村教师资质,国家初步完成了顶层制度设计,省级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具体实施的办法细则,要使这些政策落地生根,不仅需基层特别是县域人民政府和诸多职能部门提供适宜的土壤、空气、阳光,分层落实、保障先行、逐步推进,也需要乡村学校发挥管理主体和育人功能,更需要乡村教师个人自主的学习。社会、政府、个人协同合作发力,才能切实有效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任职资质,确保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精准支持。

1.以县区为基准单位,建立健全乡村小学教师精准支持的保障机制和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县区乡村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激发乡村小学教师提升自我的内生驱动力

以每一县域为基准单位,从本县域城乡实际出发,按照城区、近郊、远郊、乡村、偏远山区岛屿等不同地域,结合经济发展、交通状况、教育发达程度等情况,对县域内所有学校划分不同类别,作为落实不同类别地区各项保障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前提。

按照國家和省级人民政府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及实施细则,建立省、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三级垂直领导工作机制,以县区为基准单位,实行县区主要领导责任制度和政绩约谈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主管领导会同县区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职能部门,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从县域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务实创新和吸收借鉴的原则,做好优化乡村教师编制配置补充机制、提供培训机会、改善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和职称评聘机制、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制度等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提升乡村小学教师资质,各项生活和工作保障机制先行,这是广大乡村小学教师获得自尊、职业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的前提,也是激发广大乡村小学教师提升自我内生驱动力的不竭源泉。

(2)加强县区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积极探索乡村小学教师本土化培养途径

当前各县区通过交流轮岗制度、挂职锻炼计划等途径给乡村小学“请进来”进行“输血”,让城区优质师资走进乡村小学,客观上促进了影子教师对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高的作用。但这种“输血”功能只能暂时缓解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燃眉之急,不能根本上解决任职资质的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在发挥已有“请进来”“输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实践乡村小学教师“走上去”的“造血”功能,如开展全员轮训的乡村教师访问名校计划等,建立健全“造血”功能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的质量。

要达到标本兼治,还需从源头上寻找活水。缺少活水源头是当前乡村小学教师资质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积极探索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性一体化本土培养途径。如县区政府按照乡村小学教师编制计划,与地方大专高职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签订“定向培养”、“提前签约”或免费师范生计划项目,为乡村小学教师储备优质师资,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根据县域文化特点、乡村基础教育实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专科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特质,本科师范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师教育特征。县区政府、高校、乡村小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区域小学教育职教集团,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多赢、共同发展。三方在人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和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和乡村小学教育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学习地点和工作地点的有效衔接,定向培养能胜任多科甚至全科的“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探索院(高校)校(小学)合作,双主体育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有效实现途径,从而切实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入职前的资质水平。如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驻园培养模式可以在乡村小学教师“本土化”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方面提供可行的借鉴。

2.乡村小学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和评价机制,切实提升校本培训质量

乡村小学校本培训最重要的就是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提升教师资质,促进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乡村小学要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注重培训主题符合教师实际需求,强调培训过程多方参与,培训方法亲身行动参与,培训过程有管理,培训结果质量与各种评优、评聘活动挂钩,从教师参训的内外动机和制度保障上提升校本培训质量。积极探索乡村“互联网+”校本培训途径,切实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如在各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下,建立现代信息教育基地,保证硬件条件。通过微课教学交流、“菜单式”培训,提升教师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对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能力、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运用能力、教学手段合理选择和运用能力以及学科间的整合能力等资质水平。

3.乡村小学教师不断加强自觉自主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

教师的自我更新是提升乡村小学教师资质和专业化程度的内在机制。其中“自觉”、“自主”是关键词,既是为提升职业资质和促进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又称职业资质和专业化发展的“元认知”,能自觉地对自己职业资质和专业化发展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能自觉地进行反思,对未来发展水平、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和评估,并付诸实施,从而成为自身职业资质提升,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才能使他们职业资质提升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OL].http://www.gov.cn

[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OL].http://www.hee.gov.cn

[3] 钟秉林.探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现实路径[J].方略,2015(9).

[4] 李慧,赵佳娜.河北省乡村教师现状及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河北企业,2016(2).

[5] 高青春.鄉村教师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9(4).

[6] 陈先哲.支持乡村教师,输血不如造血[J].江西教育,2016(Z1).

[作者:李升伟(1981-),男,甘肃白银人,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讲师,硕士;李桂云(1982-),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田淑霞(1981-),女,甘肃白银人,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教育管理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资质学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发布《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等4项资质标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资质/荣誉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知识无力感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