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加拿大如何坚持多元文化

2017-08-11 20:11陶短房
同舟共进 2017年8期
关键词:族裔华裔加拿大

陶短房

受益于全球化,国界的概念被弱化。过去数十年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自己的向往之地有了更自由的选择。作为一个开放的移民国家,加拿大一直是各路移民的目的地。近年来,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潮流席卷世界,加拿大也难免受到影响,不过庆幸的是,它至今仍在坚持对各族裔的尊重和包容,坚持多元文化主义。

【“大熔炉”和“调色板”】

很多居住在中国大陆的朋友都会本能地将同处北美大陆的加拿大和美国误认为是“一回事”。其实这对邻居在许多方面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就拿对待多元文化来说吧,同为著名的移民国家,同样强调移民融入,但两国的路数差异一目了然。

美国的做法俗称“大熔炉”,强调将不同种族、不同来源的移民同化,以美国习惯替代原有民族习惯,以“美国梦”替代原有民族认同。由于美国一方面是个机会多多的淘金之地,另一方面又是个竞争激烈的地方,适者生存的压力逼迫不同民族的新旧移民按照美国人的标准重塑自己,并通过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榜样树立更强烈的美国公民认同感,从而渐渐淡化原有的民族特性。

加拿大的做法则被称作“民族调色板”,强调尊重各少数族裔的民族特色,而将加拿大属性定义为各民族属性的融合体。在加拿大新公民入籍的现场,常常张贴着一幅醒目的宣传画:不同国家的旗帜汇聚在一起,最终凝结成一面加拿大旗帜,许多入籍场地都有这样的标语:从前您是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人,从这一时刻起,你们都是加拿大人。

“熔炉”也好,“调色板”也好,都是历史、国情的产物。美国的独立系以武力争取,此后200多年不断扩张,唯有推行“熔炉政策”,才能迅速消化各民族,并形成新的美国人群体;美国全球第一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地位,也让各族裔较容易接受这种强行美国人化的政策。加拿大的独立系英、法两大族群联合完成,此后的发展、扩张也以和平形态进行,同时自身人口少、国力弱,缺少类似“美国梦”的统一理念,因此将多元文化本身作为加拿大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巧妙选择,正如一名加拿大历史学家所言,如果没有多元文化,加拿大和美国文化又怎样区分呢?

美国统计局2006年曾预测,由于移民不断涌入,且有色人种生育率远高于欧洲裔,到2042年,白人将成为美国的少数民族。而在加拿大,这个问题可谓更加突出,2006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自称少数民族者已达530万,占全国人口1/6,且移民和少数族裔往往聚居在中心城市,预测到2031年,在多伦多、蒙特利尔和大温哥华地区这三大都市圈里,少数族裔将成为“多数族裔”。

【列入宪法的多元文化国策】

所谓多元文化主义,指一国政府用官方手段在本国强制推行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宽容的政策行为。这一潮流兴起于战后欧洲,1957年被瑞士联邦政府首先采纳。加拿大则在1971年由特鲁多总理(现任总理特鲁多的父亲)推动通过了《双语框架内的多元文化政策实施宣言》,初衷是平息加拿大国内说英语和说法语地区的文化差异争议,减弱魁北克人的独立意愿。1982年,加拿大正式司法独立(此前基本法理论上存放在英国),通过名为《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事实宪法,其第27条明确列入“宪章一定要保护和改善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传统,与它一致”,自此,多元文化成为加拿大国策和最基本的“政治正确”之一。

尽管推出多元文化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协调英、法裔间的关系,他们理论上都是多数民族,但很快其它少数族裔开始利用这一“政正确”维权。如自1876年至1996年间,政府曾推行所谓的“原住民寄宿学校”,借口原住民“不开化”,强制将部落中的未成年人集中到寄宿学校进行教育,试图消灭其“落后文化”,不仅造成许多原住民部落传统文化灭绝,更因寄宿学校条件恶劣,令大量原住民儿童早夭。后来,被称作第一民族的加拿大原住民进行控诉和维权,最终迫使加拿大联邦政府承认“实施了文化灭绝”,并以政府名义道歉。又如加拿大华裔经过不懈努力,于2006年6月22日迫使时任联邦总理哈珀为官方性排华法案和征收华裔“人头税”,用中文说出“加拿大,道歉”。

对多元文化的异议在加拿大一直存在,但始终难以成为普遍认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加拿大从建国起就是英、法两系文化相互妥协、相互融合的产物,不承认多元文化,就等于撼动立国基础。其次,正如一些反驳者所问的“能说说什么是你们口中的‘主流文化么”——在大多数人看来,法制、民主、自由……这些并不是什么主流文化,而是加拿大公民的共识,舍此而外,难道将吃烧烤、打冰球当作主流文化推广么?

【“加拿大大辩论”】

自“9·11”后,原教旨主义及由原教旨恐怖集团所策划、影响实施的恐怖主义,成为加拿大的心头大患,国内多次遭到“圣战者”的恐怖袭击(或袭击未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14年原教旨“独狼”枪手闯入首都渥太华国会山庄,打死1名哨兵的“10·22事件”,这一事件震惊全国。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10·22事件”令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的安全信心受到迄今最大的冲击。

由于本土长期承平,除了冷战期间曾担心外来核威慑外,加拿大人对本土和自身安全始终充满信心,这种信心让大多数国民对多元文化持认同立场,并满怀热忱地容纳、拥抱来自世界各地、文化和语言各异的移民甚至难民。“9·11”后,美国社会上曾一度出现过对特定族群的戒备、歧视心理,但和美国不同,加拿大各族群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并一向以此为荣,引为国之至宝,因此在“10·22事件”前,针对特定族裔、教派和抵制难民的声音一直不成气候。

在“10·22事件”后,许多人仿佛突然发现,身边生活了太多不一样的族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家庭结构,有的还生育率惊人,且其他加拿大人很难和他们相互理解和交融。2015年底特鲁多政府上台后,不顾各方反对,执意在短时间内接纳2.5万叙利亚难民,此后又一再突破难民接纳纪录,这让针对多元文化的新怀疑、新挑战达到顶点,围绕是否应对特定教派、族裔“另眼相看”的争论逐步白热化。

2017年1月29日发生在魁北克市西南郊“伊斯兰文化中心”的一件血案,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当时1名枪手高呼伊斯兰原教旨口号闯入中心开枪射击,导致6人死亡、8人重伤和20多人轻伤。这是加拿大史上针对伊斯兰社区最严重的一次暴力事件。事后證明,此事是当地白人至上主义者冒充伊斯兰原教旨分子的栽赃行为。

同情伊斯兰社区的部分政治家、社会组织借这一事件,利用总理特鲁多及其所属的联邦自由党的同情,推动通过了M-103“反种族歧视”私人动议。这个由穆斯林女国会议员哈利德提交的动议表面上以“反种族歧视”为名目,但实际上也极富争议,一些加拿大人认为“M-103并非真要争取反种族歧视,而只是想庇护穆斯林社区”。这一系列事件让围绕多元文化在原教旨恐怖活动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加拿大大辩论”,变得更激烈、更复杂化。

【华裔内部的多元文化争议】

加拿大华裔同样碰上新难题。由于大温哥华、大多伦多地区房价不断飙升,当地居民普遍不满,许多政党、政客有意无意将矛头对准华裔,激化了部分华裔聚居区内,华裔和非华裔居民间的矛盾,酿成了一些“并非偶发的偶发事件”(温哥华某著名侨领语),如“歧视华裔涂鸦、传单事件”,即列治文市公共场所连年出现辱华涂鸦,从未破案。再如,“列治文中文招牌事件”,部分欧洲裔居民对列治文三号路华裔店铺招牌只有中文表示不满,多次试图推动市议会立法禁止,这一事件折腾多年,劳民伤财,纠缠至今。

2017年6月接连发生的3件事让许多加拿大华裔更加心态不平静。

第一件是安大略省某地一名疑似残疾的欧洲裔中年女移民去华人卤菜店购物,因服务员不会英文就破口大骂“法律规定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说英文”(并没有这样的法律),“你们滚回中国去”。第二件是多伦多市约克区一名29岁华裔驾驶教练在回家路上亲睹一名白人男子无端辱骂一名行动不便的华裔老人“白人的猴子”“吃米饭的下等人”,更进而辱骂下车阻止的教练。第三件事则发生在列治文,一名华裔女性在加油站疑用汽油洗车被当地电视台曝光,一些欧洲裔围观者在并不知道此人族裔的情况下纷纷大骂“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所为”,甚至有人进而抨击“中国新移民”不去野营、不在酒吧为喜欢的冰球队加油、不吃Poutine(肉汁奶酪薯条)、不玩雪地摩托,是“不愿融入加拿大主流文化”。对此许多当地华裔纷纷表示不能接受。

事实上,自大陆移民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量涌入起,对于“新辱华事件”,加拿大华裔始终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博弈。以“列治文招牌事件”为例,一派意见认为,应该“入乡随俗”,加拿大的母语是英语和法语,华裔不应把异国他乡当成自己的“老家”,旁若无人地大搞华人“小气候”,将店标改为英、法语为主,有助于融入主流社会。而另一派则指出,列治文是个1990年才建市的年轻城镇,几乎从建市开始,华裔就是这里的主角,这里就是华裔的“老家”,而加拿大也是个尊重少数族裔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是加拿大的国策,在列治文,华人文化就是主流文化,华人社区就是主流社会,不存在谁迁就谁的问题,且店招、广告是招徕客人用的,如果全中文妨碍生意,店家自己自然会改,市政府行政立法显得过于霸道。

许多见多识广的分析家指出,将招牌争议这类事件仅仅视作“文化争议”“多元文化政策认识差异”,是将问题简单化了。虽然喊出“招牌问题”“国中国”的多半是非华裔,但在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社会,这类中外文化差异争议的主战场,却往往发生在华裔内部。如招牌争议发生前,大温哥华的本拿比市、高贵林市曾有“是否在幼儿园开设汉英双语班”的大讨论,结果,非华裔民意代表和家长踊跃投票支持,华裔民意代表和家长却竭力反对。而近日争论达白热化的禁鱼翅话题,以华人习俗为由坚决支持和激烈反对“禁翅”的,主要也都是华人自己。

与之相反,列治文市的执政党列治文第一党的执政团队内尽管绝少华裔,却一直将华裔商业特色当作当地的生财之道。市长马保定更一手栽培了以华裔商业圈为特色的三号路“真金镇”,使列治文从海滨渔村迅速成长为“小香港”,风头压倒号称北美规模第二的温哥华华埠。对于招牌争议,他们的态度十分明确——市府发言人唐善泰和市议员麦乐田等先后表态,称该市并无规定店招和广告必须使用或不得使用何种文字的地方法规,做生意讲究的是客人上门、财源广进,如果招牌文字妨碍生意,客人就会减少,“相信店家会根据市场反应作出改善”。耐人寻味的是,以上三位虽起了汉语常用名,但都不是华裔。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融入已成为毋庸争议的共识,但如何融入,应否客随主便,怎样才算保持民族传统,却成为比以往争议更热烈、分歧也更鲜明的话题。如果说,在纽约这类华人仍是绝对少数的海外都市,这种中外文化差异分歧,还主要体现在中外之间的话,类似列治文这样的华人“小气候区”,就日益体现为华人内部的争论,甚至出现华人讲入乡随俗,非华裔却讲求保持华裔特色的“反角色现象”。即便同样背景的华裔,在同一个非常事件面前的认知和行为也往往迥异。

从目前的情况看,多元文化这个国策和“政治正确”暂时还是绝大多数加拿大人所不能或不敢撼动的,前述所有辱华事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出面谴责。但显然,每个人心目中所认定的真正的多元文化却无疑存在着巨大差异。未来,加拿大社会面对多元文化最大的挑战,恐将是对多元文化内涵的不同解读之间的纠缠和博弈。

猜你喜欢
族裔华裔加拿大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人民是否有权决定废除对少数族裔的优待?(上)——密歇根州诉捍卫平等权联盟案
加拿大看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