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影响因素分析

2017-08-13 08:38许晓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土地整治制约因素对策

许晓梅

摘要 依据对江苏、甘肃、新疆3個省(区)下属的5市5镇500份实地随机抽样样本,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主要的制约因素有补偿方式、农民受教育水平、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等。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7-0174-02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fluence Factors

XU Xiao-mei

(Department of Land Administr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gjing,Jiangsu 210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field random samples about 5 towns in Jingsu,Gansu,Xinjiang, the details of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of constrai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include compensation way, farmers education level, farmers income and its components and so on.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farmland reasonably and efficiently transfer.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district;Land consolidation;Restricting factor;Countermeasure

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内涵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为总规)为基础,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对农村低效用地进行整治,进一步盘活出新增耕地,实现城乡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平衡[1]。换句话说,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即是对旧房、危房等农村低效的建设用地进行重新整治,一部分土地复垦为耕地,另一部分土地可以改建新村。

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对低效利用的耕地进行整理开发,对闲置或低效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整理,不仅整理出一定数量的新增耕地,更要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民旧危房改造等进一步进行规划建设;依法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通过城乡间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将农村多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给城镇建设使用,乡镇政府从中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再回馈于农民,建设新农村。

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满足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土地开发整理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其也是实现增减挂钩的重要手段,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

开展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项目,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将城镇建设用地所获得的收益再用于农村,既能保障城镇建设用地的数量,也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开展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对农村用地重新进行规划,有利于对农村的集中建设,促使自然村向中心村镇集中,农民逐步向新型社区汇集,有利于加快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开展综合整治还能加快农村用地的复垦,进一步建设出新型农村住宅小区,并使得农村的公共基础设得到完善,这一系列的措施将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并带动城乡发展;再结合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对道路、林木、村庄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居住環境[2]。笔者根据对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代表性区域部分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相关对策。

1 调查研究概况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个调查区域,分别是西北内陆地区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和石河子市142团,甘肃白银市下属郭城镇;东部沿海地区的苏中兴化市安丰镇老圩乡,苏北连云港市安峰镇马圩村。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每个样本区域实际分发100份问卷,实际有效问卷共计500份。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存在法律缺陷

我国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一系列限制,使得农村土地的权利不能完全转换,导致农村的经济效益极其低下,这也降低了农民积极性[3]。

2.2 农村居民点整治信息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服务欠佳

目前,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的相关信息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供需双方信息获取不平等。土地补偿机制不完善,接受补偿的一方大多是分散的农户,在定价上处于不利地位,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积极性。

2.3 补偿方式

在以往的农村居民点整治过程中,政府大多会采用一次性补偿的方式,这不能保证农民的长久利益,也影响了农民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积极性。

2.4 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将调查问卷进行整理,计算出各个省份不同受教育程度同意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农民占整个接受调查的这一教育水平人数的比例,结果见表1。

将小学、初中、高中3个受教育水平量化成1、2、3來表示,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相关性都在0.9以上,说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越强烈。其原因是: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他们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现象的相关问题就了解得越多,看问题的视角也会越宽。由于对农地政策了解较多,加上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手段鼓励,并且有些地方的居民点整治也颇有起色,他们自然会愿意政府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

各个省份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江苏省的数据与其他省的数据比有较大偏差。如表2所示,江苏省地区的农户受教育水平较其他地区低,并且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也不强烈,这主要是由于江苏省农地大多为老人所有,一般农户家庭成员只有1个或2个,因为人均农地较少无法大规模整治,小规模整治经济效益不高,农村居民点整治对他们的益处不大[4],所以他们的意愿不高。

2.5 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构成

农民的人均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的比列越高,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越强烈。调查了江苏兴化市安丰镇的情况,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强,并且非农耕收入占的比例越高,农户的意愿越强烈。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当农户的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增大时,农户对农地的依赖性减小,当不再靠农耕地吃饭时,农民就勇于将农地交给政府进行整治,用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农户收入结构越复杂,农民的意愿就越强烈。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法律体系

健全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法律机制,相关部门应依法执行,加大对不合理或违法行为的强制整治。

3.2 加强政策宣传

选择区域进行试点,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相关利好政策进行宣传,提高农户的认知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理念越开放,加大宣传力度将减少农村居民点整治过程中的人为阻力。

3.3 保障农民的利益

①乡镇府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要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要尊重参与项目的农户的意见,收益分配方面一定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杜绝腐败问题。对于存在争议的部分收益,可考虑用于基础建设。

②政府应完善整治的补偿方案,考虑区位因素[5]由政府提供二次补偿,减少时间差造成的农户的损失。③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社会进步,充分考虑农民的身心及居住健康。一些调查表明,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所以平时常见的情况往往是老人独自住在村内的老住宅里,而子女居住在村庄外的新建房里,造成了如今的“一户多宅”等现象。如果政府部门不能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工作就很难推行。再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大部分老住宅集中的区域,会有交通不便、排水困难、居住环境差等情况,这也使得一些农户选择在村庄外交通便利、排水方便的地方建造新住宅,从而导致村庄的无序扩张,并引发了“空心村”现象[6]。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道路、排水供水、卫生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盲目外迁,合理建造新型住宅区。

3.4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除了由土地管理部门所承担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项目外,还有由城乡建设部门所负责的村庄建设规划、交通部门所负责的的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水利部门所负责的农村自来水管道工程等,这一系列关系民生的项目都牵扯到农村土地利用的问题。而在有关部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是“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部门只关心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从关注民生、便民利民出发,部门间缺乏必要的统筹及协调,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农村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7]。所以应当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以农民利益为首要出发点,这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宇,欧名豪,张全景.钩,该怎么挂:對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6(3):23-24.

[2] 买晓森,杨庆媛,马寅华,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77-2379.

[3] 谷晓坤,卢新海,陈百明.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效果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49-1657.

[4] 苏艳娜,柴春岭,王余丁,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基于河北省520个农户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427-431.

[5] 魏凤,于丽卫.农户宅基地换房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天津市宝坻区8个乡镇24个自然村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79-86.

[6] 王瑷玲,高明秀,袁祥明.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现状与愿望调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62-65.

[7] 姜广辉,张凤荣,颜国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4):60-65.

猜你喜欢
土地整治制约因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