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017-08-13 20:39闵祥民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风景园林

摘要对泗县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公园绿地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功能品质有待完善、附属绿地发展出现失衡现象、生产绿地功能不能实现、防护绿地树种过于单一等问题。论述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结合泗县现状,提出了绿地系统规划的期限与范围、目标、绿地指标和绿地空间布局结构及特色塑造。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布局结构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7-0155-04

Abstract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n Sixian County were analyzed,and the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such as the number of parks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unevenly distributed, functional qua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llary green spaces is unbalanced, production green space function can not be realized, and the protection of green trees is too simpl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n urban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term and scope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arget, green space index and green space layout structure and features were proposed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quo of Sixian County.

Key wordsUrban green space;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Planning layout structure

作者简介闵祥民(1970—),男,安徽宿州人,工程师,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收稿日期2017-05-1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的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

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城市绿地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关键[2]。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一直是以“见缝插绿”为原则,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应当看到现代绿地系统的不足, 如绿化用地的选择和布局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形成系统的整体等。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3-4]。

1研究区概况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背靠中原,地近东海,位于117°40′~118°10′ E,33°16′~33°46′ N,处于苏皖两省交界处。泗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3 ℃,平均年降水量875.1 mm,夏秋两季多东南风,冬春两季多西北风和北风。泗县全年多偏东风。

泗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泗县重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主要包含隋唐大运河、佘家台遗址、杨家台遗址等。泗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2006年泗州戏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猜拳、行酒令、琼瑶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泗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泗县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石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沱河自然保护区、屏山生态园、 隋唐大运河旅游观光带、清水湾公园、蟠龙山文化旅游区等。

2绿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2.1绿化发展现状

泗县2008年绿地系统规划对近年来的泗县城市绿地建设工作起到重要指导意义,城市绿地建设工作成果显著。泗县于2011年获得“安徽省园林县城”称号,已实施的绿地规划项目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泗县已建成的公园绿面积大,游人使用率高,且已形成较為优良的景观,如清水湾公园、雪枫公园古汴风情园、漕运公园、新濉河滨水公园等;环城公园的绿化提升也已完成,明显改善了沿岸环境景观,已成为城区绿地系统中一条瑰丽的绿带。城区内的道路绿廊遍布,交织成网,构成了城市绿色骨架。城市绿道景观系统初步建成,带状绿廊串联全城。水、绿、城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关系初步加深,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构成了风光怡人的园林城市雛形,为建设国家园林县城提供了基础。

2.2绿化存在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2016年泗县公园绿地165.39 hm2,生产绿地73.87 hm2,防护绿地82.20 hm2,附属绿地206.09 hm2,其他绿地面积78.80 hm2,总面积606.35 hm2(表1)。其绿地率为30.75%,绿化覆盖率为358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47 m2/人。

与国家园林县城标准相比较,泗县的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低于国家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道路绿地达标率均已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泗县作为省级园林县城,具备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条件,但相对而言仍有一定差距。通过对泗县绿地的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泗县具备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园林县城的条件,但城市绿化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2.1

公园绿地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功能品质有待完善。据统计,世界大多数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12 m2以上,其中华盛顿为50 m2/人,堪培拉为70 m2/人,斯德哥尔摩则超过80 m2/人[5]。泗县现有公园绿地165.39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47 m2/人,包括清水湾公园、新濉河滨水公园、环城公园、雪峰公园、漕运公园、府前广场、泗州广场、火车站广场等。根据调查及分析,泗县公园绿地已经有了初步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但可供居民游憩的公园绿地仍偏少。城区内小游园和街旁绿地也相对缺乏。在河流两岸滨水空间建设的公园,功能品质仍有待完善。有些绿地存在绿量不足、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区域街旁绿地在分布上不均匀,有的达不到“300 m见绿、500 m见园”的要求,且规模也较小,不能满足居民就近活动的需要;现有街旁绿地景观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能很好地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有效改善城市景观,而有的养护管理较差,就造成了个别绿地整体景观和生态效益的降低。

2.2.2

附属绿地发展出现失衡现象。泗县居住绿地居住区绿化状况参差不齐,新旧居住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大部分居住区绿地出现总量不达标、没有集中绿地、缺少活动设施、以简单活动场地替代绿地现象,甚至有绿地被侵占的现象等。

泗县老城区居住绿地率普遍不足,大多数老街坊内只有宅前屋后和道路两侧有零星绿地,缺乏集中绿地,有的居住区甚至全部硬化,不能满足居民游憩的需要。新建小区绿地情况普遍较好,绿地率较高,起到了良好的绿化美化作用。

泗县现状单位附属绿地总量较高,但各单位之间绿地也有差距。有些单位内部植物搭配合理,高低层次分明,季相明确。但是有的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不但要改善内部景观,还要加强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力求实现“绿园满城”。

泗县县城的道路绿化设计整体性较强,道路绿化景观特色明显,绿化品位较高,但部分路段绿化景观与周边建筑和环境不够协调,不能形成一路一景。同时绿化设计过程中,设计的细节问题未处理好,不能形成良好的街景。泗县县城道路在通过园林植物配置表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方面做得也不够,同时新建城区道路绿化效果较好,但老城区道路改造难度大,绿化基础较差,新老城区发展失衡。

2.2.3

生产绿地功能不能实现。泗县现有生产绿地73.87 hm2,已超过国家标准。但现状调查发现,生产绿地中的苗木种类、规格和生长质量严重不足,并未根据树种规划和绿地近、远期建设需要进行苗木培育,生产绿地的功能不能实现。

2.2.4

防護绿地树种过于单一。泗县现有防护绿地82.20 hm2,主要为河道林网滨水防护林、道路防护绿地。但其树种主要以杨树为主,过于单一,不符合生态多样性的要求,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防护林树种,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群落(图1)。

3绿地系统规划

3.1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属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专业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结合国民经济规划的年限,同时考虑泗县近年来城镇建设力度和建设项目的连续性,确定本次总体规划年限为2015—2030年,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是2015—2020年,远期是2021—2030年。泗县绿地系统规划以县城总体规划范围为依据,分别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泗县县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 787 km2;中心城区总面积43.96 km2。城市绿地系统的各项指标在中心城区域内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统计。

3.2规划目标

泗县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打造独具特色的皖北水城、生态园城、运河名城。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主要是强化城市生态构架,利用泗县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逐步整治和开辟多层次水绿网络,大幅提高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融入人文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突出泗县皖北运河文化名城的特点,建设现代化、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保护特征鲜明的城市特色,近期达到国家园林县城,远期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县城的目标。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目标是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0%;城镇绿化覆盖率大于45%,绿地率大于38%,人均公园绿地达12.6 m2,建制镇的镇区绿化覆盖率38%。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乡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实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综合效益更为显著的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3.3规划绿地指标

根据安徽省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要求,以及绿地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泗县县城建设的具体情况,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泗县县城绿地指标。①人均公园绿地:近期11.9 m2/人,远期12.6 m2/人。②城市绿地率:近期355%,远期38.4%。③城市绿化覆盖率:近期40.1%,远期432%。

3.4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

3.4.1

布局結构模式。泗县城区绿地系统布局是根据城区绿色海绵体系、城区景观系统、游憩系统、生态系统、防灾系统各个子系统协同规划结构,结合城区绿色海绵体系构建模式叠加形成。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出发,着眼于改善中心城市环境和调节内部小环境,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兼顾城市景观和避灾防灾功能。由各具特色的综合分区之间,插入与城市水系密切结合的植物群落的带状绿地,水绿交融,使城市绿地规划呈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规划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泗县水系条件、城市布局特点及运河文化背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城市对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注重城市开敞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意识地建立生态廊道,构建以古运河文化为背景、以城市街区庭院绿化为基调、以城市水绿廊道为依托、以城市干道道路绿化为纽带、以大面积的城市公园为主体、大量街旁绿地为补充的,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园林绿地系统。根据泗县城市特点,依托“水、绿、城、田”渗透相融的绿地景观空间,形成“绿环融城、水链织城、文园缀城”的绿地系统格局,构筑“三环、四廊、七园、水绿交织”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

“三环”分别为环城景观环、绿色水环、生态环。环城景观环指围绕城区中心环城河形成的“绿环”,将城区中心的生态斑块串联起来,使得绿地系统更加完整,各个绿地之间联系更加紧凑。绿色水环是由新濉河滨水公园、新汴河滨水公园、石梁河景观带、隋唐大运河旅游观光带等滨水带状绿地连接形成。生态环指城区外缘由宿淮铁路生态防护林、104国道生态防护林、合连高铁生态防护林围合形成的城市外围生态绿环。“四廊”指新睢河、新汴河、石梁河、 古汴河绿化生态景观廊道。“七园”指清水湾公园,石梁河生态公园、运河新区公园、朱山公园、拖泥沟公园、 大运河遗址公园、环城河公园。“水绿交织”指各个城市绿地镶嵌分布,与城市水网相互交织(图2)。

3.4.2

规划措施。以泗县现状为依托进行合理布局。建城区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绿地品质建设,采取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方法提高绿化总量,打造精品;城市新区以增加绿地种类和面积来弥补旧城区公园面积小、缺乏特色、分布过于集中的状况;加强道路绿地和各类公园绿地的建设,提高相互之间的联系作用,使公园绿地逐步串联形成系统,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公园绿地,形成城市的绿色空间秩序和重要的景观节点,同时成为展示泗县特色的绿色展览台。

对现状已建成居住小区绿地不达标的,规划应分期分批进行绿地改造,增加绿地面積,完善活动设施,提高绿地景观水平。加强单位绿地建设规划管理控制,大力开展园林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建设活动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共创园林城市。道路绿化利用城市道路形成一个城市的绿色框架。道路绿化在不同方向上连接城市的点状绿地,构成网状绿地与点状绿地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生产绿地方面,扩大在建设用地外的大型苗圃面积,达到城市建设用地2%的比例要求,并加大对于苗圃的科研投入,引进多种园林景观植物,还要进行积极的引种驯化,丰富本土植物品种类型和种植规模,培育特色苗木,以保证城市绿地的丰富多彩。在品种选择上,还要注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及藤本植物、彩叶植物的培育和繁殖。

防护绿地主要布置在高速公路、高压走廊、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主要河流两侧、垃圾处理场、工业用地防护绿地及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卫生隔离带内,通过防护绿地建设,形成环网状防护绿地体系,为生活在城市中的生物提供生态廊道,有利于物种间的交流。防护绿地应兼顾景观游憩原则,做到以防为主,游防结合(图3)。

3.5城市特色在绿地系统中的体现

城市特色是城市中的核心系统,是依托城市中规模较大、形态集中的某些自然的、人文的独特资源,通过长期有意识地培育和塑造而形成的。泗县绿地系统特色塑造如下。

3.5.1

面层次——强化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要塑造鲜明的的特色城市,理应从整体进行考虑,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从宏观入手,通过合理的布局结构使之与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要素相融合,穿插各類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及地带性植物,成为城市景观的主旋律。泗县拥有丰富的河流自然资源,又有丰富的古运河文化以及“中国泗州戏之乡”的美誉,可以将其穿插于城市之中,使各类用地呈不均匀散点状分布,形成不规则的形状,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城市的地域特色。

3.5.2

线层次——构建绿色通道。绿地系统中的绿色通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主要作用为连接各个绿色空间,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泗县的绿道工程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发展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度假公园、郊野公园以及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自然人文节点为依托,尽可能多地发掘并展示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资源。

3.5.3

点层次——丰富特色绿地空间。绿地系统中的各类绿地点状分布,通过相互穿插,共同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实际操作中,合理分布城市绿地空间,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基本需从两大方面着手。

(1)保育地域文化。通常地域性表达手法有借鉴、保留、再现、象征、隐喻等。如城市公园绿地承载游人的游憩行为,是地域特色的直观表现,在公园绿地中,可以对场地中原有的一些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再现。如在赤山路与洋城湖路交叉口,依托古汴河建设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大运河遗址公园,利用泗县丰富的水系资源建设滨水公园。

(2)植物规划。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相应的需要特色植物进行体现,如海南的椰树、北京的国槐。在树种规划中,应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几种在当地生长良好而又受广大市民喜爱的树种以表达当地特色;在植物配置形式上构筑带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4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因此,绿地系统的规划不仅要能够形成良好的空间环境,还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生活方式的绿色场所。由此可见,要非常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以及科学合理地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7]。

在泗县绿地系统规划中,对泗县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绿地现状优劣势加以分析,提出“三环、四廊、七园、水绿交织”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同时通过对城市的特色塑造,营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构建出一个分布合理且体系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为打造独具特色的皖北水城、生态园城、运河名城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亚飞.城市生产绿地的布局与结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2] 千庆兰,陈颖彪.吉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5):61-65.

[3] 肖笃宁, 李秀珍, 高峻,等. 景观生态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4] 王浩,谷康,芶皓.两河西楚韵 湖畔园林城:宿迁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园林, 2005,21(6):29-31.

[5] 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57-60.

[6] 尹仕美.走向生态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7] 黄超,朱云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132-134.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研究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
浅谈海绵城市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试析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常用造景水生植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