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实务导师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2017-08-13 21:09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摘要结合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引入实务导师制度的实践,以有效的案例呈现了实务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通过剖析和总结实务导师制度在硕士生培养中的导入、实行方式、作用和效果等,提出制度实施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出实施方法的关键,旨在为理工科,特别是食品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实务导师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实务导师;食品工程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7-0256-03

AbstractCombining with practice of tutorial system in the training of master of food engineering,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practical tutor system was presented in combination with effective exampl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practice of tutor system i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function and effect, basic principle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needs to follow was put forward,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was presented. It will be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utor system in the training of master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specially in Food Major.

Key wordsGraduate education;Practice tutor;Food engineering

基金項目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课题(1110KU214037)。

作者简介王丽(1973—),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食品与质量安全检测研究。

收稿日期2017-04-19

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直接反映着国力的强弱,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研究生培养方式自身的优化与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在不同的行业和学科,不同教育阶段都有尝试引入实务导师制进行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实务导师制度的实施对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自身的优化与创新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引入实务导师的实践,总结实务导师制度在硕士培养中的导入、作用和效果等,形成完善实务导师制度的新思路,以期为理工科硕士生培养提供模式借鉴。

1实务导师的起源

实务指实际的例子或在某特定领域中的事务,如《笔译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宋代秦观《财用策上》有言:“ 晋人尚清谈而废实务”,实务与理论等词相对。在英文中,实务一般用Practice 来解释。

在学生操作实务方面给予指导和培训的教师称为实务导师。引入实务导师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务的能力。实际上,当今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满意,特别是研究生实务操作能力偏弱,已造成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诟病。面对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教育界必然会产生研究生培养方式自我改进的需求,而实行实务导师培养制度正是提高研究生实务能力的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实务型导师制度在审计和法律领域最先实施,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已经是非常普及的做法,同时被认为是有效的。国内西南政法大学在对法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实务导师制度有过系统的总结[1]。

2实务导师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不足[2-4]:

①偏重理论学习和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内容也大多以研究型内容居多,缺乏实践和操作层面的锻炼。

②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工作阶段,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摆脱原有模式和范围,有着明显的学院痕迹。

③学生专业技能基本局限于论文内容锻炼范围,就业领域和范围受限,而用人单位却希望人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这也就成为就业困扰之一。

相对于经济、法律、审计等专业,理工科特别是工科学生的实务能力更受关注。用人單位通常希望录用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并且企业希望找到有经验的人员,这就包含了一个共同要求,即实务操作能力。社会不愿意接收一个需要完全重新培养的学生,这是社会效率和成本需求所致。作为教育单位,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因此,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是社会需求,也是教育自身完善需求。

食品专业是工科特征非常明显的应用型专业,可想而知,社会对食品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有较高的期望。所以,除了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开展实战性课程之外,实行实务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实务导师的直接指导下跨入实务环节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浙江工商大学在开展实务导师制度的探索方面,首先是较早地在经法类专业实施实务导师制度,然后逐渐导入其他专业,目的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门办学,引入外部智力以拉近大学与社会,特别是教师、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缩小专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务操作的差距,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际上,在重理论、轻实践方面,教师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引入实务导师,面向社会,也是教师的培养提高过程。

浙江工商大学自2010年首次聘任研究生实务导师以来便取得了较大成效。实务导师以授课、组队科研、推荐实习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指导,对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实习、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实务导师在食品专业的实践和探索

笔者所在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也已经开始实施实务导师制度。作为学生的第一导师,笔者实际参与了实务导师的推选、交流和考核评定。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3个典型的案例,分别从学生意愿、导师作用、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

案例一:本专业深入之路。

学生A,女,希望将来回家乡,进入稳定的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编制,开展食品和药物监督检验或者第三方认证工作。

其论文方向是针对某商品中污染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考虑到其个人规划和将来可能面临的就业需求,聘请了浙江省某市商检局检验处高级工程师担任其实务导师,对其针对商品检验的实务进行专业培养。

经与实务导师协商沟通,以学生职业规划路径为依据制订了实务培养计划。主要内容:①要求其论文中方法的建立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一商品的检验相结合,甚至直接选定商品类别,以增强针对性,突出应用层面。如根据其论文构想,建议以某兽药残留作为对象。②要求针对日常生活涉及的商品和物品进行基本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如针对日常多见的腐竹中硫残留的问题进行分析检验。③到实务单位直接参与工作,作为职业锻炼的前奏,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实际效果:通过论文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该领域的技能;并且通过了解商检单位日常工作安排与操作流程,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这一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为就业增添了砝码,还对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案例二:工业化应用实际操作。

学生B,男,性格外向,有意创业。考慮其家庭本身拥有自己的小工厂,所以就专门针对工业化的实务对其进行培养。

其论文方向是大规模生产酒制品关键质量指标快速检验控制方法的建立。考虑到学校缺乏工业化实际操作的环境和条件,也很难模拟工业化的控制过程,因此选择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员担任其实务导师。该导师一直从事过程控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和质量控制方面成绩斐然。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和指导基础。

实务目的:①了解工业化环境和质量控制开展流程和作业规范;②拓展工业化视野,了解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运作模式,激发其发展壮大家族企业的雄心;③提前进入实操环节,真实面对工业化规模生产的风险要素,为其今后发展积累经验。

培养计划内容:①把论文中研究的方法直接与实务训练单位中的某一对象相结合,增強针对性。如根据其论文构想,对实务训练过程中某传质的品质检验构建电化学传感器。②要求其研究成果要实用化,不能只停留在实验阶段。如构建的化学修饰电极要仪器化,稳定性要求高。

实际效果:①学生认识到实现工业规模化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过程,质量是这一过程的生命要素。②实现优秀科研成果的实用化还需要大量工作,且要求在研制初期就要考虑实用化问题。

案例三:第三专业的他山之石。

学生C,男,以较高分数考入,但对录取专业兴趣不高,希望转行或者深造。考虑个人规划和社会需求,针对性地选择与第一导师科研基础有一定相关度的方向,遴选实务导师。其论文方向是采用电化学方法评估某物质的作用过程。以电化学为结合点,选择了热门的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行业的相关专家作为实务导师。学生在充分学习电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在实务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操作,跨入了锂离子电池这个新能源行业。

培养计划内容:①强化电化学理论的通用性理解。比如电极过程动力学在电化学分析和电池的共性,破除对新能源行业的神秘感,建立学生入门的信心。②要求应用电化学研究手段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特性,拓展其论文中方法的应用。比如在玻碳电极上研究锂电正极高分子聚合物的电化学反应。③直接接触新能源电池的科研和生产一线,形成感性认识,拉近与实践操作的距离。

实际效果:①学生提升了专业兴趣,对电化学的应用有了充分认识。②通过实务导师的引导快速进入新领域,学生得到专业锻炼,并提高了职业竞争力。③对职业发展有了新的规划和认识。

4总结

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借鉴外部经验,总结出在食品专业实施实务导师制度需要遵循的原则、关键要素、评估办法。

4.1食品专业实务导师制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4.1.1科学培养食品专业人才,提高食品工程专业学生实战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行实务导师制度是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食品产业的重要途径。

4.1.2尊重学生本人的发展意愿和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各种原因,食品专业研究生对食品专业本身的认知度高低不一。教育不能只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实务导师的优势,引导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从而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4.1.3坚持第一导师负责和实务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一切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目的,坚持发挥双重导师的协同作用。

第一导师负首要责任,总体上负责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实务导师则是引导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的提升,两者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

4.2实施方法的关键在于学生意愿分析和实务导师选择

制订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意愿,按照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制订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后续积极参与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生意愿的识别很重要。有些学生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有些学生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意愿和真实需求,这就需要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掘那些隐藏的信息,结合其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等情况做出综合判断。

对于实务导师的遴选,有文章对导师提出多项要求,比如实务导师的专业能力、责任心、时间等。也有学者提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质量和能力的培养[2],因此强调学生和教师个性的融合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学生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职业素质,学生并不能从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获得,而实务导师恰恰可亲身示范这种职业素养,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实务导师身处校园之外,更有利于为学生的职业观做出指导,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过去更多地关注学业的匹配性,实际上,导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交流和沟通是实现培养效果的重要基础。

4.3评估办法

有学者提出应通过专业认证机构来完善和督促研究生的培养,再交给第三方进行评价和认证[5-6],但是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对于多种多样的专业和不同人格特征的广大学生和导师而言,如何制订评估标准是一项十分浩大和艰难的工程。结合国内外关于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的评估经验,核心是改革以往的以学术成果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建立起多元化、有社会广泛参与的考核模式[2]。

实践中可以从导师自我、学校监督、学生这3个角度建立评价模式。导师自我评价的要点是从导师角度描述学生在其指导下的进步和变化,以及对其职业素养提升的评价,对比培养计划与实际效果的差距,总结实务导师的培养作用和效果。学校的评价重点在于实务导师培养计划的达成,可以参照培养计劃内容和指标,做出非主观性的考核,至少可以作为工作量的记录依据,以此保证实务导师实际支出的培养时间。三者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评价。学生应该对培养效果最有发言权,直接感受最深,但是学生评价往往主观性太强,这里就需要设立科学合理的问卷,从而全方位、客观地衡量学生对实务导师的評价。

总之,制订科学合理的实务导师制度,完善食品工程硕士实务导师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实务导师的工作热情,提高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明.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实行研究生实务导师制的实践与经验[J].经济法论坛,2013(2):345-351.

[2] 徐飞. 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24(12):26-29.

[3] 杨俊茹,韩宝坤,孙雪颜,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8):1-3.

[4] 辛一男,苏欣. 学与术兼备:新形势下石油高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转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52-53.

[5] 程斯辉,王传毅.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50-53.

[6]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兰州大学,2006.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