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级汉语口语教材中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研究

2017-08-16 10:25施仁娟
关键词:用例言语口语

施仁娟

(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初中级汉语口语教材中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研究

施仁娟

(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以国内广泛使用的三套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为样本,考察初中级汉语口语教材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设计与编写,发现:称赞语主题涉及最多的是才华技能,最少的是身材外貌,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重才轻色”;称赞应答语多采用否定策略,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谦虚谨慎”。通过分析教材,建议从“称赞语应兼顾典型性和独特性,应包含一定的文化色彩”,“应答语的选择可因人而异、与时俱进”,“同一主题的言语行为应螺旋式上升编排”和“提供必要的元语用信息”等方面提高“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编写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口语教材;称赞语主题;应答语策略;中国文化

称赞及其应答作为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不仅传递信息,更能通过说话人对听话人或与其相关的事物进行积极评价而实现欣赏赞美、寒暄客套、反语幽默、自我解嘲、照顾面子等功能,从而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称赞和应答总是配对出现,交际中当A实施称赞行为后,B就会做出某种应答,接受、拒绝或忽视A的称赞。B的应答可以是话语,也可以是表情,甚至是无语沉默。蒋平[1]、施家炜[2]、李悦娥等[3]的研究表明,由于文化差异,汉语和英语在称赞语的句式、内容和称赞应答的方式上都存在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包括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等[4]。“语用能力指具体交际情境下合适、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5],包括正确使用和理解言语行为策略的能力。能够得体地实施“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体现了留学生较高的语用能力。

初中级口语教材是最适合留学生习得汉语言语行为的学习材料,教材对“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展示和操练是留学生习得该言语行为的重要条件。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出发,教材编写应该科学全面地介绍“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使用条件和使用形式,介绍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同时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差别。“然而,编写出真实合适而又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材料并非易事”[6]。本文以三套初中级口语系列教材为例,考察教材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设计与编写情况,在分析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考察教材

在综合考虑了使用面、学生评价等因素后,本文选择了三套具有代表性的口语系列教材进行考察,具体情况见表1。这三套教材的课文均采用“对话”形式,内容上围绕学校生活展开。

表1 考察所用的三套初中级口语教材

(二)研究步骤和内容

由于所选的文本是汉语教材,A发出称赞后B用表情或无语沉默的方式进行回应的情况不存在于教材中,因此本研究所考察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特指交际中A发出一个称赞言语行为后,B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进行应答的言语行为,A、B双方的话语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轮。

本研究先采用人工检索的方式,将教材中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摘录出来,然后将称赞语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将应答语根据所用的策略进行分类,目的在于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a)教材中称赞语的主题涉及哪些方面,反映出什么文化特色?

b)称赞的应答语采用了哪些策略?各种策略的使用频率如何?这些策略的使用体现出什么文化特色?

c)现有的初中级口语教材在“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编写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二、教材中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分析

三套教材中共有“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用例62个,其中《汉语口语》中最多,有26个,《阶梯汉语》中次之,有22个,《发展汉语》中最少,只有14个。这62个用例所包含的称赞语和应答语都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特色。

(一)称赞语分析

1.称赞语的主题种类和数量

如表2所示,教材中称赞语的主题涉及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听话人的外貌身材、品格脾气、才华技能、所属物品等。

2.称赞语主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重才轻色”

三套教材中关于听话人才华技能的称赞语最多,共计45个,占总数的72.6%。称赞的具体内容包括听话人的学习态度、汉语水平、工作能力、文体才艺和生活技能(如包饺子、做中国菜)等,对留学生学习的称赞和对中国人做菜技能的称赞较为常见。例如:

表2 三套教材中称赞语涉及的主题种类及其数量 次

例1:

父:你学中文多长时间了?

玛丽:半年多了。

父:是吗?你的中文说得很好啊。

玛丽:哪里哪里。(《阶梯汉语·初级汉语口语2》,第20课)

例2:

玛丽:真好吃!比我们学校食堂的菜强多了。

王母:喜欢吃就多吃点儿。来,尝尝这个。(给玛丽夹菜)

玛丽:吃好了。伯母,您做的菜真好吃!

王母:你要是爱吃就常来,我天天给你做。(《中级汉语口语上册》,第12课)

相反地,课文中对听话人外貌身材的称赞虽然也有,但数量很少只有3例,占总数的4.8%,这与英语中刚好相反。英语中对女性外貌的恭维比较自然、普遍,而汉语受到礼仪教化、传统心理、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称赞语中很少有对女性外貌的赞美,尤其是男性对女性外貌和身材的称赞有众多禁忌[7]。英语中对外貌的赞美具体到发型、衣服、化妆等,而汉语中的称赞大多为笼统的、整体的赞美。同时,汉语中对女性外貌的称赞还可能被视为不够庄重、油腔滑调、不够正经等,这一点从例3卫丽的回答“你还是说正经的吧”就可以看出来。

例3:王宁:哟,这件衣服你穿着挺合适的。现在你可是越长越年轻,越长越漂亮了。

卫丽:你还是说正经的吧。这么着急把我找出来,不会就为了说我漂亮吧?(《阶梯汉语·中级汉语口语4》,第13课)

可见,在中国人看来称赞对方的才能比外貌更加得体,这也印证了 Ye发现,即:中国人对才能比对外表更加重视[8]264。Balrund 和Aarki曾调查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称赞语,发现日本人的称赞语主题中个人技能占31%,工作和学习占19%,两者合计为50%,而外表只占了19%,但是美国人的称赞语主题中外表却占了33%,高于日本人。[9]这表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也证明了汉语称赞中对才华技能的重视在东方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介于才能和外貌两者之间的是听话人的品格脾气。根据高志怀等[10]的研究,英语中缺乏对被称赞人品质或性格的称赞语,但汉语中此类主题的用例却占全部材料的27%。我们在三套汉语教材中共找到称赞听话人品格脾气的用例6个,占总数的9.7%,比汉语母语者使用的材料要低。初中级汉语口语教材中此类称赞语主题所占的比例介于汉语母语材料和英语材料之间。

(二)称赞应答语分析

1. 称赞应答语的种类和数量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将教材中称赞语的应答策略分为“接受称赞”、“拒绝称赞”和“忽视称赞”三大类,其下各有不同的小类,具体为:a)接受称赞,包括感谢对方、说明解释、回赞对方、(在接受称赞的基础上)自我夸奖;b)拒绝称赞,包括否定称赞、弱化称赞、质疑称赞;c)忽视称赞,包括转移话题、扩展话题、理解成其他言语行为。

“接受称赞”是指当A发出称赞后,B同意A的看法,接受A对自己的称赞。“拒绝称赞”是B不(完全)同意A的看法,不(完全)接受A对自己的称赞。“忽视称赞”是B没有按照“称赞—应答”的模式对A的称赞直接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应答,而是实施了另一种言语行为。本文的“忽视称赞”策略中B同样会有话语回应,不同于“表情回应”或“沉默不语”。

如表3所示,三套教材中的称赞应答语使用拒绝策略37次,接受策略21次,忽视策略19次,共计77次。在拒绝策略中,各个子策略的使用不太均衡。否定子策略和弱化子策略都使用了17次,质疑子策略只使用了3次。在接受策略中,回赞对方子策略和说明解释子策略使用较多,分别为9次和8次,感谢对方子策略使用较少,为3次,自我夸奖子策略使用最少仅有1次,是所有子策略中使用最少的。在忽视策略中使用最多的是扩展话题子策略,共使用8次,理解成其他言语行为的子策略使用7次,且大多理解为说话人的请求言语行为,转移话题子策略使用得最少,为4次。

在教材中,当说话人拒绝称赞时倾向于使用复合子策略,如将否定称赞和弱化称赞一起使用,或将否定称赞与质疑称赞联合使用,甚至还有个别用例同时使用了否定称赞子策略和回赞对方子策略。在使用拒绝策略的37个用例中,有13例同时使用了两个及以上的复合子策略。相反地,当说话人接受称赞时使用复合子策略的次数却相对较少,21个用例中只有2例使用了先感谢对方再说明解释或回赞对方的复合子策略。而当说话人忽视称赞时,则一般都只使用一种策略,使用复合子策略的次数为零。

表3 三套教材中称赞应答语所用策略次数 次

2.称赞应答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谦虚谨慎”

三类策略中拒绝称赞策略使用得最多,体现了“谦虚谨慎”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称赞,英语多以“thank you”对他人的称赞表示接受和感谢,汉语多以“哪里哪里”、“过奖了”、“不敢当”或“这有什么”等否定称赞语表示婉拒,或者在否认的基础上把称赞回敬给对方。Chen认为[11],面对称赞美国人的应答更符合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即表示对称赞的认同和感谢,中国人的应答更符合“谦虚准则”,即对他人的称赞进行否定或降级。

例4:

主持人:你最近获得了“最受观众欢迎的歌手”奖,许多歌迷把你视为自己的偶像,甚至一些年轻的歌手都把你当作自己的榜样。

歌手:不敢当,不敢当,我哪里有那么出色?我只是个热爱音乐的人罢了。 (《阶梯汉语·中级汉语口语4》,第10课)

有时候被称赞人还会在婉拒称赞的情况下再回赞对方,以弥补因拒绝称赞而对对方面子的损害,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例如:

例5:

王父:保罗的筷子用得挺不错嘛。

王刚:是啊,他用筷子用得不比我差。

保罗:哪里,哪里,我比你还差得远呢。我用筷子夹菜没有问题,可吃米饭就比你慢得多。 (《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册》,第34课)

(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够强烈。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高,由此而导致高中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好。并且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而音乐又是作为副科而存在,所以并没有受到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音乐就渐渐从高中学生的视野中淡化了,最终的结果就是高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弱。

有意思的是,汉语中不但被称赞人可以忽视对方的称赞,甚至他的家人都拥有此类权力,在对方做出称赞后转移话题或理解成其他言语行为。如例6中保罗称赞王刚的母亲做菜好吃,王刚直接代替其母做出回应,将“称赞—应答”言语行为转移为建议言语行为。

例6:

保罗:伯母做的菜太好吃了,我都吃撑了。

王刚:来,喝杯茶,消消食。(《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册》,第34课)

即使是在接受称赞时,汉语中也很少使用“谢谢”。在62个用例中,只有3例被称赞人用到了“谢谢”表示接受称赞,其他用例都是进行具体的回应。有时候被称赞人直接进行解释说明或回赞对方,以表明被称赞的功劳不在自己或对方同样值得称赞,间接或直接地增加对方的面子,同样体现了说话人谦逊的态度。例如:

例7:

男孩:你跳得真好!

玛丽:谢谢。你也跳得不错。(《阶梯汉语·初级汉语口语1》,第13课)

例8:

安妮:你辅导得真好!我都听懂了。

王平:你回答得也不错。我嗓子都说疼了,休息会儿吧! (《初级汉语口语上册》,第17课)

62例“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中,仅有1例被称赞人使用了“自我夸奖”子策略。仔细分析后可发现,这一例对话发生在几个关系很好的年轻朋友之间,带有开玩笑的性质,并且这种自我夸奖是通过转述权威人士的话语来实现的。这种接受称赞并自我夸奖的回应模式,不仅同样含有谦虚成分在内,还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

例9:

王平:谢谢。哎,我念几句,你听听。我的发音怎么样?

丽莎:很不错嘛!

王平:上课的时候,英语老师也这么说。

张伟:你呀,说你胖你就喘上了。(《初级汉语口语上册》,第18课)

三、教材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编写的建议

通过对三套初中级口语教材的分析,笔者发现教材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主题涉及了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场景,体现了中国人对才能、品格的重视,称赞应答语策略的选择也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但是,教材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为此笔者对今后教材的编写提出五点建议。

(一)称赞语主题应兼顾典型性和独特性

在汉语教材中,留学生到中国朋友家做客是典型的场景,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房子的漂亮舒适或中国人做菜的水平高也是常见的主题。笔者发现,在三套教材中对听话人所拥有物品的称赞集中在居住的房屋及其家具装饰上,占这一类主题的71%。这当然说明了住房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也给人主题重复缺乏新意的印象。事实上,很多留学生缺乏去中国人家里做客的机会,他们与中国人的交流更多地发生在校园内或公共场所。今后的教材编写中,是否可以将场景扩大,除了到中国家庭做客吃饭等典型场景外,再设计一些常见的场景呢?比如可以设计在教室里称赞谁拥有的汉语书最多,在宿舍里称赞谁的兴趣爱好最广泛,在体育馆称赞谁的打球水平最高,在博物馆称赞谁对中国历史最了解,在购物时称赞谁最会讨价还价等。

(二)中级教材的称赞语可适当包含一定的文化色彩

汉语形式丰富,一些广为流传的典故、成语、俗语或古诗词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如“赛诸葛”、“豆腐西施”、“宰相肚里能撑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通过使用这些形式,说话人既能“让对方意会自己的褒扬之情,又符合汉人含蓄美的文化特征,同时体现了汉语称赞形式的不拘一格、灵活自由”[12]。中级教材编写时如果能在称赞语中适当地包含这些语言形式,就既能介绍中国文化,又能提高课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三)称赞应答语策略的选择因人而异、与时俱进

虽然谦虚谨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习惯婉拒他人的称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国人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大方地接受他人的称赞,用“谢谢”等表示感谢,甚至有人认为过分谦虚就是一种虚伪和骄傲的表现。现在教材中的年轻人在面对称赞时大都使用“哪里哪里”作答,未免给人老气横秋的感觉,不符合年轻人活泼新潮的特点。建议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年轻人的角色在接受称赞时,可适当改变应答语策略,大方接受称赞,或接受称赞后再稍作补充,甚至接受称赞后再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自我夸奖一下等都未必不可。

另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称赞语及应答语的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较多使用直接称赞和间接称赞策略,男性较多使用不称赞和不反应策略[13],女性比男性倾向于使用较为明确的策略形式[8]234。教材中不同性别的角色在称赞他人或被他人称赞时,采用的语言形式或策略也应该体现出其性别特色来。比如女性在接受称赞时可采用“看您说的”或“什么嘛,……哪有你说的这么……”等带有娇羞意味的回答,而男性则可以采用忽视策略或微微一笑等非言语行为。

(四)同一主题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应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在课文中出现

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一套成熟的教材内部应该遵循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以达到某本教材内部或者一套教材中的各级教材内部及教材之间的信息逐步递进。[14]就“称赞—应答”言语行为来说,相同主题的用例在称赞语及应答语策略的选择编排上,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常用到较少用逐步递进。既不能从初级到高级都是同一种语言形式,也不能复杂的、较少用的形式比简单的、常用的形式先出现。比如婉拒称赞时,最常用的“哪里哪里”应最先出现,口语体的“这有什么”其次出现,书面语体的“过奖了”和“不敢当”等最后出现。又比如,同样是接受对方的称赞,其后的补充性话语教材应该提供不同的策略,各个子策略出现的频率数量上不应有较大的差异。

(五)提供必要的元语用信息

国内汉语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能力理解语言规则。语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用规则的学习,“教材应该明确解释语言的用法,以便学生和教师了解包括文化等信息在内的(元)语用知识,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15]。具体到“称赞—应答”言语行为,教材应该介绍的内容包括汉语称赞语的主题,称赞应答语的策略,适合发生“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场合,交际双方身份关系对实施该言语行为的影响等,突出强调中外文化体现在“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上的差异。笔者考察的三套教材中只有北大出版社的《中级汉语口语》上册对“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他两套都缺乏这方面的元语用知识,建议教材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四、结 语

本文考察了三套国内有代表性的初中级汉语口语教材中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结果发现,教材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称赞语显示了中国人对才华技能的重视,应答语体现了中国人谦虚谨慎的民族性格,这两者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特色。但教材“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设计和编写仍有可改进之处。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教材内容的编写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汉语口语教材应该对“称赞—应答”言语行为有全面而科学的介绍及编排,将中国文化融入到“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呈现和操练中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教材编写或修订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教材存在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将更有效地帮助留学生习得汉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

[1] 蒋平.汉英称赞语应对中的语用原则与文化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107-112.

[2] 施家炜.汉英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0(5):41-48.

[3] 李悦娥.冯江鸿.析普通话话语中的赞扬及其应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28-32.

[4] 郭风岚.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J].汉语学习,2010(6):91-97.

[5] 陈新仁.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语用能力观[J].外语研究,2014(6):1-7.

[6] 何春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精读教材中言语行为部分编写的几点不足[J].山东外语教学,2007(1):27-31.

[7] 王集杰.徐正华.称赞语及其应答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225.

[8] YE L. Complime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C]∥ KASPER G. (ed.) 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5:207-302.

[9] BAMLUND, D C, ARAKI S.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The management of compliments by Japanese and American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85(16):9-26.

[10] 高志怀.李娟.称赞语的语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9-112.

[11] CHEN R. 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20(1):49-75.

[12] 石宁.英汉称赞语之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4):86-91.

[13] 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现代外语,2004(1):62-69.

[14] 李霄翔.陈峥嵘.鲍敏.体验哲学与英语教材研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30-34.

[15] 张莉娟.对中国英语教材中“建议”对话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7-120.

(责任编辑: 任中峰)

Study on Compliment-response Behaviors in Primary and Middle Level of Oral Chinese Textbooks

SHIRenjuan

(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ree sets of oral Chinese textbooks widely used in China were used as the s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 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compliment-response behaviors in primary and middle level of oral Chinese textboo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common topics of compliment theme are listeners’ talents and skills, and the most unusual topics are listeners’ figures and appearances. It means that people’s talent and skill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figure and appearance in Chinese culture. Reponses to compliments use refusal strategies mostly, which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modest and pruden in Chinese culture. Oral Chinese textbooks can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al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compliment-response behavior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typicality and uniqueness of compliment topics as well as certain cultural color; response selection may vary with each individual and advance with times; verbal behavior of the same topic should be arranged in the form of spiral escalation; to provide necessary pragmatic information.

oral Chinese textbooks; compliment topic; response strategy; Chinese culture

10.3969/j.issn.1673-3851.2017.04.010

2016-12-05 网络出版日期:2017-03-28

施仁娟(1980-),女,浙江绍兴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用学方面的研究。

H195.4

A

1673- 3851 (2017) 02- 0153- 06

猜你喜欢
用例言语口语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酒中的口语诗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口语对对碰
关于冬天
软件设计中用例详细需求描述的应用研究
基于Windows的API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