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2017-08-16 17:05李丽莉
科教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李丽莉

摘要高职的核心教育内容是专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的最低要求是技术精湛,同时技术精湛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高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同时要关注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在教育教学的日常过程中让“工匠精神”逐步渗透到学生的骨髓里,内化为学生自带的一种职业素质,让这种能力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创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 创新创业 高技能型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带动青年就业创业。目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这批青年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必须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創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创业为创新提供平台,两者相互成长。在此期间,高职院校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精神,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开拓学生思维,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的日常工作中。

1坚持用工匠精神引导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树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学校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课程改革。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对学生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知识结构等的要求,建立符合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培养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考察,保证就业质量。按照“实用,实际,实践,实效”的原则精选课程。理论课程应为实践就业服务。专业课程应加强实用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要想培养“大国工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重要。学校应建立校企相互授课制度,建立校企人才,技术,工艺交流。坚持定期派教师到企业轮岗,到更高层次的高校进修,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考察等。要求高职教师能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参与企业技能技术攻关项目,而且能一线指导学生实验实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利用校企联合为学生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

2工匠精神的培养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专注耐心,任劳任怨;对待产品坚持初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断完善产品的设计、选材、程序、生产、工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深入研究创新技术,对创造精品执着追求,坚持打造出卓越的产品。我国职业教育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使其更加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来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坚持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学生对待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并时刻提醒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更要以精益求精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一直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把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放在首位。市场需要毕业生走出校门能直接上岗,与行业上岗标准能达到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还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如此方能培养出被社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让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发展。

工匠精神是学生走出校门立足社会和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具有职业精神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现代企业员工招聘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专一、耐心、细致、专业、敬业等职业精神。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不仅要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同时应贯彻对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培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促进学生就业并长期发展,因此工匠精神是学生必备的职业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同时拥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

(1)打造校园经典文化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具备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将职业化的精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慢慢地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化改造,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思想的渗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新媒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从学习生活的点滴感受工匠精神再内化为自身素质。

(2)“双创”教育渗透工匠精神。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先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再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的体现。职业教育是专注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型人才的高校,并肩负着传承专业工艺技术及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的重要职责。按照国家要求在实施“双创”教育时,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并坚持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展现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为切入点,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使学生更早更快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岗位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发展要求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都把“工匠精神”与“双创”教育统一起来,从小做起,从细做好,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3)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思政、就业指导课堂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明确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培养要点,将工匠精神纳入平时教学过程中,选用恰当方法、运用合适的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严谨、敬业的职业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专业课程教学不仅仅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把培养职业精神融入到整个专业素质培养中,并兼顾学校特色、专业的特点和行业的要求,以就业目标、人才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和考核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展现职业教育的优势。

(4)专业技能训练体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制3年,但现在教学计划都是2+1的模式,实际在校时间只有2年,学生只能通过有限的时间学习基本的适应生产、服务岗位的技能,不可能一出校门就成为大国工匠。在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方向、社会需求等影响因素,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专业综合技能,还应加强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培养,突出个人能力的优化培养,使学生能精通一门专业技能,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激励学生的职业开拓能力,给学生成长为大国工匠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5)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传递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行家、行业专家一体的高质教学团队,教师通过长期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来逐步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然后对学生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教学,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教师的行为感染,传递细心耐心、专注专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把成为大国工匠所必备的特质和精神传递给学生。

(6)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工匠精神。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制,共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事实证明,校企深度合作,既能学习有效的专业知识,又能在实训与实践中得以领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校进行工学交替实践是关键,真正做到边学边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化的养成,更促进工匠精神的打造和渗透。企业与学校同参与,共同致力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与高技能的掌握,并把工匠精神贯穿始终。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高度融合,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知行合一。

要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需做到: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多元化教学转变;培养目标向高级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转变;服务对象向全社会教育转变;服务理念由研究理论向研究技术转变。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