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民俗艺术精粹

2017-08-16 04:12潘骥谭亚琴
雕塑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潘骥 谭亚琴

内容摘要:木作技艺起源甚早,是我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种艺术装饰手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木质器件易腐朽而不易保存,使传流下来的物件很少,因此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对保护和传承这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木作、雕艺、保护、传承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建筑就是以木构房屋为主,因此木作技艺起源甚早,并且极早就有了对木作技艺的分工甚为详尽明了的史料记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书中将木作进行了分类、分工,内容颇为详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当时显学的墨家学派,就汇集了诸多匠作艺人,其中以公输般最富盛名。公输般被后来世人尊为木作行的祖师爷,即鲁班。至北宋李诫主持编著的《营造法式》中记述,木作分为营建房屋梁架的大木作和制作门窗家具的小木作,而木雕大致属于小木作中的细木作。

中国木雕技艺可推断的年代,要比木作技艺稍晚一些。目前考古挖掘发现,其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在浙江余姚良渚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即发现有木雕鱼等木雕器件。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木质器件易腐朽而不易保存,使流传下来的物件很少。木雕是伴随着人类技术、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生之物,只是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有了审美意识,木雕才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形式。

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民间诸种技艺虽然发端较早,但自北宋后期,随着政治、经濟中心的向东、向南迁移,逐渐趋于没落。而诸种民间技艺中,木作、木雕技发展艺尚平稳,也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风格。在甘肃省临夏的“河洲木雕”及“天水木雕”较富有代表性,也代表了这一区域木作雕艺较高的水准。天水漆器属于我国“四大漆器”之一,天水地区(古秦州及附近区域)的木作、木雕在历史上,由于与周边地区陕、晋、宁、川交往频繁,受到这些地区的影响颇大,特别是受山西的影响最大,其遗存下来的建筑雕饰多而精美。木作发展在近现代趋于停滞,近30年以来,逐渐又在民间活跃起来,出现了许多精致灵巧之作。

关于甘谷木作、木雕艺术的发展,相传早在公元前688年甘谷建县之时,就发现民间有木雕艺术留存,而且以寺庙木雕居多,此说由于历史久远、王朝更迭而不可考证了,但至迟在唐代,甘谷木雕应该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木作技艺的产生应当更早,考古中多有发现,例如与今天甘谷毗邻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中的建筑遗迹,基本就见证了中国史前木构房屋从简陋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如《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一·居处部九》:“《郡国志》日,秦州俗尚气力,不耻寇盗,弓马射猎,以为工能。其居,八板为屋。故《诗》云:‘在其板屋,修我甲兵,及车辚辚,四铁小戎。皆言田狩之事。”

地处甘谷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象山上,旧时就有唐宋时期的木雕作品。毗邻的麦积山石窟上的诸多北魏时期的崖壁石窟,即是仿木作的营构方式。而在甘谷周边如清水、会宁等地发现的多处宋金时期的仿木作砖雕古墓,间接地印证了该区域的木作发展水平。在甘谷域内,庙宇殿阁林立,其大多为中国传统抬梁式木构建筑,而这些庙宇无一不是出于甘谷当地木作艺人之手。在大象山的诸多殿宇中,更有一座祭祀木工祖师爷“鲁班”的殿——鲁班殿,相传鲁班殿是在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的。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在宽大致20m左右的大象山山脊上,甘谷匠作艺人将中国殿堂楼阁的多种形式(砖砌牌楼门、歇山卷棚顶、重檐攒尖顶等)完美地融为一体,整体紧凑协调,煞是精巧别致。更有殿阁临崖悬臂而出,险中带奇,方寸之间凸显甘谷匠作艺人的奇思妙想和娴熟技艺,其技艺亦如鲁班殿两侧的楹联所云“其巧在古以上,所居介常君之间”。鲁班殿旁边,大象山南侧山谷间的永明寺,则在肃穆、素雅中显出浑厚,规模虽然不是很宏大,但整体建筑布置合理、紧凑,中轴线分明,比例协调,勾檐、斗角,与山谷浑为一体,屋脊上置的各种甘谷当地自产的让他们引以为傲的脊兽仙人,使整个寺庙建筑群在肃穆中不失灵动,亮丽的屋面剪边,亦使得建筑群在井然有序中更显生动。

至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塞,打通了东西通衢的丝绸之路,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起来。地处陇之西的甘谷正好位于中原与少数民族交汇的地区,成为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及中原王朝边塞重镇。宋代,这里成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贸易往来的“茶马大市”。

应该说,古代曾经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及相对接近都城长安的地理条件,为甘谷县的木作、木雕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而南来北往的丝绸之路过客,提供给予了甘谷木作雕艺源源不断的营养。

在陇东南区域,甘谷传统民间木作艺人以精巧能干而出名,既长于制作梁营屋的大木作,也擅于雕梁制窗的小木作、细木作。其营建的房屋虽并不很宏大,但比例协调、大气恢宏。制作的门窗、家具既结实耐用,又不失美观精致。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甘谷现存诸多寺庙道观及残存的不多的几座颇为讲究的宅院及诸多古典家具木作中,甘谷木作艺人的雕刻技艺娴熟而精巧,极富西北人气质中的疏朗流畅。营建的房屋无论寺庙道观或是居家住宅,体量适宜,雕刻简约,主题明朗,富有浓郁的生活与地方气息。他们营构或制作的东西、物件,往往看似普通、朴拙,却藏露着机巧与智慧。

我们也见到,在甘谷残存的几座宅院的房屋窗户制作中,甘谷木作艺人们常将房子的窗户外侧格窗,做成可灵活拆卸的轻巧形制,以便于室内随时通风、通气及打扫;其他区域多将外格窗做得较为厚实,不便于拆卸,或干脆为固定为窗格,由此足见甘谷艺人们的匠心所在。同时他们又将这些技艺如同生命延续一样,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承了下来。

走南闯北的当代甘谷民间的大量木作艺人,既传承了甘谷当地的传统木作及雕刻手法,也汲取了南方艺术雕刻的一些特点,逐渐形成了富有自我特色的木作雕刻技法。或简约疏朗、生动明快,或雕刻细腻、内容繁杂,或以线条、比例占优,或以雕刻繁难、细致入微取胜。总体上,甘谷的木作、木雕内容以传统建筑营造与雕刻、古典家具制作与雕刻等实用性、装饰性的制作、雕刻为主,兼及制作及雕刻一些装饰性挂件与小摆件。其雕刻手法既有浮雕,亦有镂空雕和圆雕,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甘谷民间木雕艺术容南兼北,形成了诸多个性风格。

甘谷及周边区域的木雕中尚有一种特殊雕艺——根雕,是将形态较佳的自然形态树根进行一定的修饰加工而成的木雕艺术品。其制作原则讲究形态自然、师法自然,追求似而不似的自然风格。

在对甘谷民间艺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甘谷民间活跃着的木作、木雕艺人人数颇多,在当地15个乡镇中,均有技艺娴熟高超的木作艺人。他们并没有根据大木作和小木作去区分艺人,而是根据艺人的手艺高低,看是否可作为“大匠人”,将木作活分为粗木作和细木作。大匠人一般只承建庙宇殿堂和精细的雕刻,民居建造不大参与。木作艺人中,有以木工为主兼做木雕的,有以木雕为主兼做木活的,纯粹以木雕为职业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也凸显了木雕艺人的生存状况的不易。木雕艺人在技艺传承上,基本以家族传承为主,或受家庭的影响较大,个体或几人的小作坊的经营模式。这些木雕艺人的年龄大致在40歲左右,如刘映吉、马志刚、李四娃、杨彦芳等。这些匠作艺人从年龄段来说,正是技艺走向成熟发展的时期,若借之以力,则能够有更大的发展。每位艺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几个学徒,弟子们一边帮忙做活一边学艺,在管吃、管喝的基础上,也发一些工资以作零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这些弟子们的冲击很大,半途而废或厌苦而弃业者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甘谷民间活跃的木雕艺人主要承揽天水地区及附近区域的寺庙建筑木雕装饰构件的制作和修缮,也有年轻匠人凭着自己的手艺走出了国门。近十年来,甘谷木雕艺人大多发展承做仿古明清家具,生意较为兴隆。

甘谷建筑装饰木雕的主要部位包括梁架、檐板、门柱(甘谷当地木作艺人常说的掌前檐子、走水檐子、抱柱檐子)、窗扇等。题材主要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草龙”(拐子龙)“明八仙”“暗八仙”“福禄寿”“四季花”(春牡、夏莲、秋菊、冬梅)四君子(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山茶、石榴、葡萄、月季、松、卷草以及“松鹤鹿”“麒麟送子”“刘海洒金钱”“八姑献寿”“东方朔”等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其题材、手法与砖雕等民间其他传统工艺题材颇有相通、相似之处,如雕以“喜鹊闹梅”寓意“喜上眉梢”,雕以“蝙蝠、鹿、仙鹤”寓意“福禄寿”;雕一只丹顶鹤寓意“一品富贵”;在门扇上雕5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在窗棂门扉上雕5只蝙蝠再加一“寿”字来寓意“五福祝寿”,诸如常见的“万”“福”或“春夏秋冬”等字,雕刻的对象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动静相宜、细腻入微。其题材基本体现了寓意吉祥、祈福平安、多子多福等传统主题的内容,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寓意保佑平安的“宝瓶”式样、寓意多子的“莲子”“石榴”及寓意富贵或延年的“富贵牡丹”“丹顶鹤”等式样。在造型和手法方面,基本崇尚细腻的写实手法,雕功已达到了细致入微的效果。

仿古家具制作以居家用的卷桌、八仙桌、太师椅、梳妆台、罗汉床、佛龛、像夹等传统家具摆设为主,题材与上述建筑装饰题材接近,如表现“吉祥和合”的龙、凤,福、禄、喜、寿等:而寺庙用的木制木雕器件,则以供桌、法器等为多见,题材则往往根据寺庙的宗教类型,雕以由艺人自己创作加工的内容,雕刻手法较为繁复。甘谷仿古家具的特色中,风格往往是明中有清,或清中有明,有点像是明清家具的混杂体。就如西方艺术中古典式与巴洛克式的混合,不能说完全精美协调,但其中确实包含几分独特魅力。甘谷仿古传统家具制作整体外观给人

从目前我们看到的传统甘谷木作、木雕与现代甘谷木作、木雕,二者对比来说,传统甘谷木作、木雕讲究线条明快舒展、简单大气、棱角分明,现代的木雕似乎受到南方徽派及清式等木雕的影响较重,故而在雕功技法上看,显得刀法细腻、内容繁缛,近距离观看则凸显精致,但其中有些则过于繁缛复杂,缺少了些许明快之感。这与现代木雕加工工具水平的改良与提高不无关系。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