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经济学”课程改革设计

2017-08-17 13:23朱玮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经济学课程改革

朱玮

摘要:“运输经济学”是经济类的平台课程,教师在讲授时,既要保证共性又要体现专业上的个性。笔者通过学生座谈和教研讨论,分析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整体设计进行改革探索,以保证课程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缺乏实用性

“运输经济学”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目前市面上大多数高职高专“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分析运输市场的需求供给、成本、定价、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而经济学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内容类似,大同小异,宏观和微观按1:1分配,系统全面,但太过理论化。经济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看懂晦涩的理论文字都比较困难,要理解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更是难上加难。然而,生活中时刻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例如,大蒜的价格高了,开始要征收房产税了,这些现象当中蕴含了不同的经济理论。从案例出发,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经济问题,对于学生更适用。而目前,正缺少这样一本学生喜欢、能看懂、能激起兴趣的实用性教材。

2.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积极性不够

“运输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但很多经济学理论较为枯燥,主要以讲授法教学,教学效果不佳。总课时为48课时,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前期微观经济学部分,涉及的一些经济学原理相对来说与每个人的生活较为相关,特别是需求理论,因为每个人都有体会,所以有很多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但讲到企业生产理论的时候,作为大一新生,对实例接触太少,无法理解,仅能记住知识点或专业术语,对于什么原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问三不知,更别提独立地分析经济现象了。到了后期宏观经济学部分,学生的兴趣几乎难以调动,纯粹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不会主动学习和研究,学习效果不佳。

3.学生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却不愿深入学习

运输管理服务专业群大多是文科生,而且女生较多,大一新生对自己的专业甚至都还比较模糊,认为企业、国家政策离得比较远。对国家经济现象的关注度不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企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对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国家经济政策的了解仅停留在字面,综合分析能力尚须培养。在学习时,仍按着应试教育的方法,死记知识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于定量分析却不愿深入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讲到生活中的经济案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一旦碰到逻辑推理函数关系、图形、公式的时候,则出现畏难情绪。例如,在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状态时,涉及的图形比较多,而且有相似、有交集。学生对图形的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无法理解,甚至在绘制图形的时候,有抵触情绪。碰到定量计算的时候,更是消极对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评价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无法实现课程目标

本门课程期终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由选择、判断、简答、计算、案例分析构成,这种考试形式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最后几周突击理论知识,填鸭式完成考试任务,卷面成绩得分不高。理论知识停留在表面,无法灵活运用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

二、课程整体设计——以运输会计专业为例

作为平台课,必然有些共性要求,针对会计专业,又需要有其针对性。会计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大多为企业,因此,在经过多次研讨之后,笔者重新调整了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将侧重点放在微观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决策、企业成本理论、企业组织形态及所处的市场环境;而对宏观部分,只是粗线条地介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感知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后续的专业课相关内容。课程整体设计如下:微观经济学部分42课时,通过项目任务重点完成与未来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关的供求理论学习12课时,消费者行为8课时,生产理论12课时。宏观经学部分6课时,简单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和收入、国家政策干预和公共产品、外部性等。

三、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

1.重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实例作为任务导入

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理论高高在上,实例才接地气。目前的教学教材理论性较强,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自学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分析,使经济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经济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器”,学生掌握后也从中获得了自信。例如,教师在讲投资回报率时会和学生一起研究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在讲消费经济学时,会一起研究为什么有些人宁愿买贵的,也不买對的?在购物的时候如何进行讨价还价来引出消费者剩余的理论。为什么牛奶厂商的外包装是方盒子,可乐却要装在圆盒子里面?职高经济学的学习,不需要太过于关注理论的掌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学会分析问题。生活离不开经济学,经济学其实很简单,应重构教材内容,从经济现象入手,将理论生活化。让学生感知经济学就在我们周围,比树立高大的权威形象更有意义。

2.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使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许多理论现实性、实用性很强,应更多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学习需求价格弹性理论部分的时候,正逢“双十一”期间,提出化妆品的“薄利多销”和农产品的“谷贱伤农”。在讲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时候,就北京故宫门票涨价的现象,开展辩论,分析涨价与不涨价的原因,启发学生思考。在讲到市场类型的时候,干脆把这一章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组团队选择一个企业,分析其市场类型、准入条件、价格策略。好的尝试能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这比教会他们一个观点更可贵。

3.教学手段多元化,将课堂延伸到课后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将生活中的经济学设计成3~5分钟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观看进而巩固知识点。同时,课后可利用qq、微信和大家及时沟通,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有趣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享经济政策和热点问题、推荐相关专著和资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研究学习。

4.改革考核方式,侧重能力的提升

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应改革考核方式,侧重学生能力的开发。为适应我院确立的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需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占总成绩的60%。例如,在每一个经济学原理学习结束后,由学生以项目导向为基础,任选一种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原理,制作成PPT进行讲解。规定阅读相关专著或期刊文章,写出读书心得。这些任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其作用远大于一份试卷。

在目前的方案设计中还会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教师应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力争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瑞琴.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2]吴云勇.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7(9).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经济学课程改革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经济学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