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非暴力沟通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2017-08-17 18:46詹婕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

詹婕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理论,并结合学生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对该沟通模式及技巧的运用加以阐释,以期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从而达到“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目的。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学生工作;心理交往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不断加深,政治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各国竞争激烈,冲突和矛盾不断。作为发展中国家,这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呈现思想变化快、需求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作为与学生接触和联系紧密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尤为重要。新形势下,辅导员沟通工作的必要性、及时性、迫切性不断凸显。

一、沟通的定义与功能

广义的沟通,可定义为任何一种信息交换的过程。朱彤在《管理沟通》一书中,综合各种理解和定义,将沟通定义为用任何方法或形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任何种类的信息的任何过程。狭义的沟通,可定义为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狭义的沟通,沟通主体通常指人。陈勇在《沟通与管理》中给出的沟通的含义,认为“沟通,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转移信息的过程”。按结果来分,沟通可以分为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在学生工作中,有效沟通可以增进学生与辅导员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效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非暴力沟通内涵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又称爱的语言,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耶尔·卢生堡先生发现的一种有效沟通方式。

1.非暴力沟通的定义与应用

非暴力沟通,可解释为通过指导,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从而使谈话双方情谊相通,乐于互助。这种沟通方式持续不断的使用,可提醒人们专注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实现生命愿望。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良性、互利的互动,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而非改变他人迎合自己。目前,非暴力沟通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医院、职场等环境,解决了家庭矛盾、师生问题、心理治疗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种族、宗教、政治问题。与此相对,暴力沟通,或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是指在沟通过程中,谈话者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引起谈话者一方或多方的痛苦,造成谈话者之间的疏远和伤害。暴力沟通的过程,常含有语言及表达方式的不恰当,比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利用回避责任的语言、命令、指责和惩罚等。暴力沟通过程中,谈话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暴力,从而使对方屈服于压力,心怀怨恨,带有敌意。暴力沟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使双方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给双方带来情感和精神的创伤,遭受痛苦。

2.非暴力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模式简明易记,可通过不断实践来掌握。非暴力沟通模型的提出基于以下关键假设: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需要;所有的行为都是满足需要的尝试;情感反映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感受源于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是内在的。该模式主张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和关切地倾听他人两个反复的行为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在这两个行为中,贯穿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

(1)第一要素——观察。马耶尔·卢生堡博士提出了观察这一要素,并强调观察与评论的关系:①观察结果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通过仔细观察得出,并能清楚具体地说出;②观察后可以有评论,但是避免绝对化的评论;③区分观察和评论,也就是说在描述观察与评论时,因为各种错误的归因方式,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2)第二要素——感受。感受作为另一重要因素,也可以通过不断实践来掌握。体会感受需要自我联系;表达感受需要在清晰地说出观察结果后,用具体、丰富的语言诚实地表达内心感受。表达感受需要与想法、评判和观点区分开。比如“我很郁闷”为表达感受,“他让我感到很郁闷”为对生活感受的判断。同时,表达感受也需要勇气。

(3)第三要素——需要。非暴力沟通解释了感受与需要的关系:感受源于我们的各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鼓励学生在沟通中直接说出需要,而非对他人批评指责,有助于别人做出积极的回应。

(4)第四要素——请求。请求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请他人给予帮助,而对方是出于关心和爱才给予帮助。因此,提出请求要在尊重对方情感并兼顾对方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请求用具体详细的语言表达,利于请求的实现。在提出请求时,对方可能会将请求理解为命令,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这时候我们需要请求对方的反馈并用心倾听。

三、非暴力沟通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为更好地展现非暴力沟通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效果,本文结合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沟通案例的形式进行说明。

有一次,笔者在和笔者所带班级中的一位学生进行沟通时,这个学生将学生工作难开展的原因归咎于周围同学的不关注、不积极,却从不提自身的原因。笔者在认真听取这个学生对周围环境及同学的抱怨之后,积极帮助这位学生分析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并为其提供其他同学的联系方式,告诉该学生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这一案例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这个学生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别人的抱怨。抱怨容易归因他人,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笔者留意到,学生在谈话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的心理。根据非暴力沟通理论,不耐烦属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其次,当学生有负面情绪时,笔者作为沟通的另一方,选择全身心倾听,试图体会学生的需要,并结合实际情况,猜测学生的某种需要,然后,清楚说出猜测结果。

再次,学生给予了肯定的反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配合老师的工作。所以,在沟通中,笔者表示也配合学生的工作——将其他学生的联系方式告诉该学生,希望其能体会笔者对他的善意和理解。

最后,笔者也直接地表达对该学生的期望:希望其有更高的工作主动性。

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的方式,学生能够对“不回应”的人多一些理解,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回应”的工作难题,而非抱怨和指责。最后,学生的抱怨消失,不良情绪得到平复,沟通向积极、互助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沟通方式,笔者在改善师生关系、处理学生问题、促进班级管理,以及与领导的沟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非暴力沟通,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關爱,从而正确对待周围的环境,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2]刘珍珍.论沟通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6(23).

[3]邱莎莎.非暴力沟通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才智,2014(29):53-53.

[4]张军.新形势下关于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2(28):31-32.

[5]朱彤.管理沟通[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
“互联网+”视野下职业院校学生工作
浅谈高等专科学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基于学生工作视阈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法治视阈中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思路探析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