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三农”问题

2017-08-18 12:22张麒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7年8期
关键词:刘姥姥贾府曹雪芹

张麒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己的家事、家世为蓝本,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世风、世相、世情作浓缩的艺术描写和概括。作者曹雪芹家世显赫,位列公侯,其所对应的社会阶级基础——农民及其生活,包括农村、农业问题书中记述得都十分鲜活、生动,真实、详尽,虽不能当信史来读,但却可视为前清史料的有益补充。只不过曹雪芹掀开的是触目惊心的伤疤而已,没给“康乾盛世”留多少面子。

书中贾府一门的始祖是随清始祖立有军功之人,虽未封王,也是“侯卿”门第。正应得“宰相之家也有几门子穷亲”的古话,贾府的亲戚(连宗)、门人(佃户、佣人)大都在农村,刘姥姥就是其中之一。书中透过刘姥姥之口叙说她的家境和生活窘迫状况,就足见前清时候农民生活是多么不易,并非当朝及后世的一些史学家们所鼓吹的什么“天朝上邦”。贾府家庙周围的农民、京城北面庄田佃户们的生活也大致和刘姥姥的生活相差无几,也是穷歪歪、紧巴巴的。你瞧铁槛寺附近的那个村庄,某一天当贾府因秦可卿出殡来了些人,就叫全村的“婆娘们无处回避”,原来“农人家无多房舍”;贾府在京城北面一千三百里的地方有大片的庄田,书中记述有一年冬腊月庄头乌进孝给贾府送来春节礼物(抵租子),一大堆、上百样珍禽异物、山珍河鲜,也就折合三千两银子,那可是他们一年忙到头的几乎所有啊。为什么农副产品如此贱价?书第一回有一段文字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偏值近年水旱不收,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此外,前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农产品自给自足,没有对外贸易和交换,所以农产品无法变成钱,农民生活无法得以改善。农民赤贫,农村荒凉、农业歉收,这大抵是康雍乾三朝的总基调。

满人入关,废明立清,虽然几任皇帝都在“强农固本”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但总体而言收效不大。康熙帝“大力提倡和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但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社会痼疾;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农民赋税是减轻了些,但生产力水平依旧低下;乾隆朝只徒有“华丽”的外表,民生问题其实十分突出。当时的英国特使马噶尔就在其出使日记里写道:前清的一百五十多年,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至于倒退的原因,马噶尔丝毫没给大清脸面:“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真是一语中的,正是前清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不重视和应用科学技术、实行闭关锁国的国策,致使偌大的帝国成为“华丽而又停滞的王朝”。

明清史学家常建华在其《清史十二讲》一书中披露:清朝初期从定鼎中原到乾隆初年这上百年间……粮价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江南苏、松、常、镇四府的米价,受水、旱、虫灾的影响,涨落幅度很大。康熙年间每升只有七文,乾隆五十年后,每升米卖二十七八文至三十四五文为常价。因此,像贾府这样的“鼎食之家”,也每每为“一粥一饭”的生计吵嚷不已。

由于社会上人口迅速增加和土地兼并严重,很多人没有土地、家宅,于是就成了没有固定职业的人,靠临时性工作为生,这些人成了“游民”。他们靠打零工等谋生,衣不裹身,食不果腹,生计难以维持,于是,一些身强力壮的人便聚啸山林,劫掳为生。清朝雍乾年间,啯噜成为四川最大的黑社会组织。当时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羡富”、“仇富”的心理,在这两种心理的驱使下,“吃大户”乃至所谓“杀富济贫”,不但不受社会谴责,往往还被视为“壮士”行为。

《红楼梦》中写贾琏到平安州办事,路上遇到强盗:贾母刚一去世,府上就遭江洋大盗抢劫……等等情節,正说明了前清突出的“三农”问题已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马克思十分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资本论》中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他还进一步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指出:“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是资本发展的基础。”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那些失去土地的、因贫穷而离乡背井的、因贱民身份而不得不依附于都市里类似于贾府这样大户人家的,像周瑞家的这些女佣、包勇这些家奴、刘姥姥家的女婿这些剩余劳动力,本来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兴起的“人口红利”,但却由于西方鸦片贸易的侵入和本国“三农”问题所导致资本薄弱而成了社会的累赘和包袱。《红楼梦》中“三农”问题的演绎,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摘自《深圳特区报》)

猜你喜欢
刘姥姥贾府曹雪芹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刘姥姥
曹雪芹邀棋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探究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
谨小慎微林黛玉
音乐剧《曹雪芹》开排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
刘姥姥的公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