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藏在人民币中的秘密

2017-08-18 06:15
摄影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肉眼静物油墨

看到这些照片,首先被碰撞的荧光色吸引,之后你会发现,这些画面好像都很“眼熟”。没错,照片中的风景来自你熟悉的好朋友—人民币。这是商业摄影师孙俊睿连续4、5年的拍摄项目,不仅看遍了人民币,还成为一个“验钞”能手。

在一次“行活儿”拍摄中,孙俊睿收到了一份来自客户的特殊的拍摄需求。客户看到了顾长卫的人民币当代摄影艺术展,提出可以有一些类似的创作。他在这些照片中,看到那些“俗气”的人民币上的纹理和细节奇妙又精致,忽然有了全新的静物拍摄灵感。此后,他开始琢磨起了人民币,一拍便是4、5年。通过精密的仪器、精准的布光,以及自己动手制作的道具,他发现了隐藏在人民币中的另一片风景。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他甚至可以只通过镜头和一些肉眼能识别的细节,就能分辨人民币的真伪。“摄影师通过不同的拍摄项目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趣味所在。”孙俊睿认为拍摄人民币这件事本身带给他的震撼远远大于“有趣”。

Q&A

Q:为什么想到拍摄人民币?

A:是源自几年前一个客户的需求。我作为静物摄影师,拿到一件需要拍摄的物体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物品的特点。并结合客户的需求找到最能表现物品特点、美感的关键点,并通过相机和灯光进行表现。如果客户的诉求不明确,就需要摄影师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拍摄方案,前期沟通很重要。当客户要求我拍人民币时,我开始根据资料找人民币的特点,慢慢地就被人民币上的纹路和风景所吸引。

Q: 对人民币的拍摄哪些来自客户的需求,哪些又出自自我的创作?您怎么看待摄影师和客户的关系?

A:我在与客户的多年合作中,能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根据我近10年商业拍摄总结的经验,商业摄影的最终效果并不是全是由摄影师决定的。摄影师固然需要扮演主导角色,但客户的诉求在整个项目的执行中是高于一切的。因此我常戏言:甲方的欣赏水平有多高,图片的质量才有多高。商业摄影师经常是“戴着镣铐在舞蹈”的。

在去年拍摄的时候,因为客户看到了顾长卫的人民币当代摄影艺术展的作品,就提出希望也有一些类似的创作。因此在所有拍摄作品中,有3-5张作品,是应客户需求去借鉴顾长卫的部分作品。但是一系列共近200张作品,我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完成的。

在此次拍摄中,因为甲方的信任,才有了我充分的发挥空间,整个项目除了3-5张需要借鉴风格的图片外,其他图片甲方全权交由我来把控整体质量,并且给了我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构思和拍摄。除去了“镣铐”,这次拍摄也做了诸多可圈可点的尝试,效果也让客户非常满意。

Q: 拍人民币会用到哪些特殊设备吗?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拍摄,设备确实帮了很大的忙。

在反复研究资料后,我先拿平日里拍摄珠宝专用的DEDOLIGHT灯光试试,看能否达到客户的要求。试验的结果令人满意。高色彩还原度的光线,通过其内部的透镜,以及适当的附件,可以很好地控制光线的方向——或平行,或发散,或汇聚。可以几乎乱真地模拟日光效果。对于落差只有微米级别的人民币油墨厚度的表现可谓完美。如果使用普通的影棚闪光灯,哪怕是用了“束光筒+蜂巢”这样极致的控光附件,也会把纸币整体照亮,完全看不出对比和层次。

在和朋友的交流中有不少人问:这种光斑,需要通过灯光设备这样的前期手段解决么?用后期的PS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各种效果么?对于纸币上的油墨来说,在微距镜头下,是具有不同反光率的。一张纸币上的图案,有些油墨会有很强的反光,而有些则不会;有些在强光照射下,还会出现类似珠光的效果。这些都很难通过后期来完美实现——甚至通过后期实现的效果,其实是错误的。因此只能通过实际拍摄来表现这些不同的油墨特性。

我要极致的效果!

平面静物的景深则靠4X5相机中的“沙姆定律”来完成。

Q: 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构图呢?人民币上有哪些肉眼看不到的秘密?

A:构图方面大多还是看感觉,看镜头中捕捉到的主题来确定每张图片的构图。找角度也与通常的拍摄项目有所区别。由于拍摄物体是纸币上的油墨细节,通过肉眼来找到合适的拍摄部分已经不那么容易。在拍摄过程中,经常用到放大镜。

人民币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图案,图案上的细节、油墨厚度都值得欣赏,也如前面说到的,体现这些,光线的把握很重要。还有就是有很多图案要通过紫外线照射才能看到。

Q:拍人民币这事,你拍了多少年? 说说你在拍摄中遇到的趣事吧。

A:人民币项目大概陆续拍摄了4、5年了。通过这些年的拍摄,也积累了一些“验钞”经验。我仅仅通过镜头和一些肉眼能识别的细节,就能分辨人民币的真伪,恐怕是这些年来最大、最实用的收获了。

趣事也有不少,比如通过图片才知道20元纸币“偷工减料”以至于油墨厚度明显低于其他面值;明明肉眼看着是闪光的色彩,在画面上焦点范围内却是黑漆漆一片,反而焦外虚化的地方才能看见颜色;着实抓狂之余,客户却说“别紧张,这是正常现象”。

其实,拍摄人民币这件事本身带给我的震撼远大于“有趣”。摄影师能通过不同的拍摄项目,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趣味所在。

Q:把静物拍出不一样的感觉很难,平时如何保持自己的创作灵感。标准的静物摄影不思考创新是否会被建模取代?

A:早年有数据统计,当下社会,普通人一年内看到的图片在3000幅左右(这个数据目前恐怕要翻几倍了)。作为专业摄影师,就要时刻保持敏感,从所见处获取灵感。我除了通过书本、网页学习国内外同行的作品外,驻足于商业街、商场的商业图片前凝视数分钟也是常有的事。

就目前的市场环境及技术环境来看:建模还不能完全取代实际拍摄。二者之间有交集,在某些特定范围内,3D软件已經显露出其强大优势,我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与建模相结合的案例。但是按照我的理解,静物摄影中的诸多范畴——比如珠宝、手表类的奢侈品、食品以及类似此次人民币拍摄的观念摄影——是很难被建模软件所取代的。

在向新朋友介绍我自己的时候,我曾戏谑地说:我拍的都是“死的”东西——比如拍摄静物、拍摄建筑、拍摄空间;很少拍摄“活的”人物。其实把死的东西拍活,这种挑战,对于我来说,才更有魅力。用物体的线条为骨骼、用光线做肌肉,用镜头去讲故事,用画面去打动人——这是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Q:除了摄影外,还有什么爱好?

A:业余时间,也会用古琴消遣片刻,附庸风雅一番。一则想效法古人以琴养性,二则水平有限,所以很少在人前卖弄。更多的是用来平衡一下拍摄时的紧张情绪。

猜你喜欢
肉眼静物油墨
静物写生
3C 273挑战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
静物
日本油墨出口下降
怎样写静物
我是小小艺术家
星星们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