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碑帖学的中和论

2017-08-20 21:54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41004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书学帖学碑学

张 琪 (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041004)

晚清碑帖学的中和论

张 琪 (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041004)

为了传承碑学和帖学的相容性研究,本文选取晚清时期包世臣和杨守敬两位著名的书家对碑帖相容的观点进行研究。体现碑为帖学,帖为碑用的中和艺术美。提倡其书学者在学习中沿着碑帖相容的大路实践性的进行研究学习。

碑帖;中和;晚清

在中国美学史上存在着一种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美,即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经典美。“规矩从心,中和为的”儒家以仁爱为核心,它要求天人合一,以忠、孝、友、悌为安身立命之本源。提倡中和思想,人与社会之和。刘熙载的《书概》中强调儒家中和思想,继承项穆《书法雅言》里提倡的中和思想境界,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最后一座艺术理论高峰。碑帖并究、以碑审帖、碑帖相容形成了晚清书法的新风貌。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结束了明朝统治。这一时期,碑学书法日趋繁荣,尊卑抑帖成为当时书坛的主流,碑学与帖学书法平分秋色。“书法变迁,流派混淆,非渊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间:而真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北书派理论的确立是碑帖相容中和之美的前提。

一、包世臣的碑帖中和思想

包世臣(1775—1855)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包世臣的书法思想主要是碑学思想。碑学思想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涌入书坛,包世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倡导碑帖相容,他努力的将碑学和帖学相容,提倡碑学和帖学的中和为用。他在碑学盛行的清代时期从未放弃对帖学的研习。从他遗留的大量临作看,他对《书谱》的研习可谓痴迷。此外,他迷恋米芾并自号小倦游阁外史也表露出他对《阁帖》的迷恋之情,和以米芾相许的心灵世界。然后又“右称自己为右军后一人” 更是透露出他内心以于羲之为弓法最高目标。包世臣是邓石如的得意弟子,中年时期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年书学二王,遂成卒业。从他的书法作品可看出“中和”的特点。他写的笔画中段饱满挺立,在写波挑时,两端顿笔发力,中段运笔时微微提起,如“天”的捺。笔笔断而后起,暗中取势,中锋行笔。既写出唐代提倡的灵动变化,生气勃勃,又彰显出复古的碑刻的硬朗挺立,饱满古拙。堪可为碑帖结合之佳作。包世臣曾作《十七帖疏证》和《〈书谱〉辨误》“自余得版本《阁帖》,笃嗜大令草,乃悟吴郡‘不真而有点画狼籍’一语为无上秘密。及见华亭覆《澄清堂帖》载右军‘又顷水雨以复为灾彼何似’两行十一字,叹其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真吴郡所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艺舟双楫》中,包世臣并不是要在南北书派之间加以明确划分,而是试图从六朝被版中找到可信的笔法源流,来诊治“馆阁体”流行所带来的偏软媚弱之弊病。为晚清的书法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点,继而开创中国书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二、杨守敬的碑帖中和思想

杨守敬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地学家,在书学和金石学方面有突出的学术成果。他是提倡碑帖相容的书学思想学者。对书法的学习有着历史性的价值,为后世学习碑学和帖学做出启示性指导。杨守敬生活在一个尊卑抑帖的时代,却不是独赏碑学,而是提倡碑帖相容。正如他在三十岁完成《激素飞清阁评帖记序》中提出:“夫碑碣者,古人之遗骸也;集帖者,影响也。精则为子孙,不精则刍灵耳。见刍灵不如见遗骸,见遗骸不如见子孙。去古已远,求毫芒于剥蚀之余,其可必得耶?故集帖之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他形象的把碑比喻为遗骸,把帖比作声音和影子。在学习临写书法方面,他提倡追古学碑的最初痕迹,可是很多碑经过风雨时间的历练,有好多已经保存不完善,字迹不清晰。所以要想在碑帖中研习毫芒精华之笔,必须要借鉴帖,在帖中找寻碑的原痕迹,才能做到古法今用,惟妙惟肖。在精妙的帖学笔法中,要结合碑的古拙和刀刻的骨法用笔,骨头好比碑刻字体,衣服好比帖学之美。两只相结合才能完美,若一味求其一,便少之趣味。

杨守敬的书法追宗于欧阳询,又学习颜真卿、苏东坡;以碑学为基础,以帖学为形体,加上他个人的“品高”、“学富”,集众所善,专为一家。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很好的将碑的笔法厚重和帖的形式美相结合,碑帖融合,体现的儒家的中和之美,相互弥补,相互渗透,合二为一。 书法讲究中和之美,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书法中和之美在碑帖相容方面受儒家的思想影响。

图1-1 包世臣作品

图1-2 杨守敬作品

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是继承传统碑学和垄断近800年二王帖学相互辩证的中和思想。法帖作为历史上久传下来的取法对象,在晚清时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那些被认为碑派的书法家也不是唯碑是尊,帖派书家也不断吸收帖学的影响。碑帖融合是中庸之美,超于碑派和帖派的境界,提倡不同风格之间的贯彻与相会。两者相互取长补短,是南北会通的必然结果和具体化实践。后学书者也应该本着碑帖相容的中和思想,使其书者在书学中将碑学和帖学相互融合,互相借鉴其优点,沿着碑帖相容的大路实践性的走下去。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6.

[2]包世臣.《艺舟双楫》载《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41.

[3]任晓明.《中国书法》.《杨守敬首倡〈碑帖融合〉书学思想》[J],37页.

[4]包世臣.《艺舟双楫》载《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70.

[5]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8页.

张琪,女,汉族,工作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地址:山西临汾,学历:研究生,职称,学生,职务:班长。

猜你喜欢
书学帖学碑学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五代书法与中国书学的唐宋转型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
清远养拙碑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