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与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2017-08-21 15:22王艳萍王亚男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王艳萍+王亚男

摘要: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医疗水平低下、教育资源短缺甚至社会保障缺失,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特殊儿童,成长环境恶劣、教育资源匮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堪忧,生存和成长面临着更大的阻碍和挑战。通过对山东省聊城市贫困县的124个特殊家庭开展调研,发现其教育现状与特殊儿童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此从家庭、政府与社会不同层面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农村地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状况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尤其对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来讲,将其心理健康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他们的心理保健、社会交往、教育教学与健康成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贫困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社会观念落后

特殊儿童家庭重视程度低,科学的康复知识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父母缺少相应的康复知识,而且特殊儿童家庭成员缺少求助意识,因此农村特殊儿童很难享受到应有的康复帮助。

(二)康复资源匮乏

康复设施、康复资源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一方面,农村地区对于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学校没有专业的师资针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导致特殊教育教师资源相对匮乏[1]。

(三)社会支持不足

一方面,农村经济、观念较为落后,农村居民对于特殊儿童了解甚少,一部分人对特殊儿童存在歧视。另一方面,大多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沟通有障碍和脾气不稳定时,常受到同龄人的冷遇,得不到社会足够的社会支持。

(四)随班就读的困境

随班就读为具有预定能力的特殊儿童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然而却很难解决具有不同需要的特殊儿童的切身问题。特殊儿童在融入正常社会交往的群体时,由于身上异于其他儿童的“特殊性”是否会受到其他孩子无意识、无恶意的“人身攻击”,其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贫困农村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调研山东省贫困农村地区124家,城市特殊儿童92家,就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6份,回收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达93.5%。结果如下:

(一)城市与农村贫困地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同因素分析

由数据分析可知,人际关系、焦虑和敌对性存在显著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这说明不同地区的特殊儿童在人际关系、焦虑和敌对性方面相关性都是一致的,也说明以上三种情况在特殊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

(二)城市与农村贫困地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表2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城市和农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I.在人际关系方面(t=-.393,p<.05),农村的特殊儿童得分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特殊儿童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面临的困难更大,人际交往状况更差。

II.在焦虑方面(t=-.217,p<.05),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的情况也比城市儿童更为严重,说明在缓解个人心理焦虑方面,城市的特殊儿童表现更为良好。

III.在敌对性方面(t=-1.158,p<.05),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得分同样高于城市地区的特殊儿童,这说明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更易表现出敌对攻击性,对他人易怒,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三、对策建议

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生活与教育问题日趋严峻,诸多社会问题一引而发,因此社会各方面都应该正确认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现对农村贫困地区特殊儿童现存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政府落实措施,切实为贫困地区特殊儿童办实事

1.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确保贫困地区特殊儿童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围绕优化特殊儿童成长环境联合开展“特殊儿童知识普及”、特殊儿童父母大课堂等多项主题活动,为特殊儿童筹建“康复基地”和“培智学校”,帮助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治疗,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与相关机构合作,帮助特殊儿童父母进行心理辅导。关注特殊儿童家长,尤其是贫困家庭特殊儿童家长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家长主动从多渠道获取专业知识,提高自我治愈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幸福感。

3.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农村特殊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特殊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设置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目标。建立特殊儿童救助站并培养更多的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完善内部的基础设施,使得特殊儿童的成长环境得到优化。

(二)社会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殊儿童的恢复与成长,因此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1.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例如,在县、城镇社区、乡村在县残联牵头下成立专业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这可以为农村贫困地区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2.社会应大力支持公益事业,促进“阳光助残”在我国的推进,从不同方面给予特殊家庭支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会和谐、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三)家长转变观念,积极开展治疗、康复工作

父母亲消极的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积极的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特殊儿童的心理焦虑,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增加特殊儿童的焦虑和心理压力。由此可见,要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除了学校的努力外,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2]。

作者简介:王艳萍,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特教专业2014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王亚男,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教管专业2014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赵巧云,潘孜伟.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2]闫闯.家长教育选择权的源起、理论基础及意蕴[J].教育科学论坛,2012(12).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谈主题月活动让随读生绽放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