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建文化的叛逆者到封建文化的认同者

2017-08-21 01:59明树杰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黑娃白鹿原

明树杰

摘 要: 黑娃是《白鹿原》这部小说中的一位关键性人物,他既有勇敢、善良、自信、反封建的一面,又有鲁莽、自私、自卑、受制于封建的一面,他的一生在国、共、匪、儒等多种角色中转换,经历曲折坎坷,最后成为新政权的死囚被处死,走完了悲剧性的一生。本文通过对黑娃这一形象的分析对文化承受进行反思。

关键词: 黑娃 《白鹿原》 封建文化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巨著,作者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纳入作品之中,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支点,通过对白、鹿两家三代人物命运、家族争斗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初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迁。小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给予了我们最深刻的说明。陈忠实说:“我以为解析透一个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抓住不放,便会较为准确真实地抓住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1]黑娃是《白鹿原》这部小说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人生起伏最大、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人物。他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封建文化压迫的个体,在压迫中反抗,最终又选择对封建文化的认同,在纠结辗转的反复中走向悲惨的命运结局。

一、黑娃悲剧命运的原因

黑娃是小说中一个性格特征非常鲜明的人物,他正直、义气、善良、朴实、勇敢,敢爱敢恨、有血有肉……他是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形象。很多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在黑娃经历了那么多的挣扎与苦难,最终在革命胜利后却被自己的结拜兄弟——白孝文,以近似“莫须有”的罪名残忍杀害,甚至为此悲惨结局埋怨作者的不公,凭什么两面派、革命投机分子白孝文最终可以潇洒地活下去。其实,如果仔细阅读原著,细细品味分析后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写作技巧之高超。公平地分析黑娃,他性格中除了有正直、义气、善良、朴实、勇敢的一面外,还有自私、软弱、虚伪、优柔寡断、徘徊不定的一面,在那个社会大背景下,由于受到封建文化的熏陶,黑娃在每次的行动中更多表现出的是消极性和被动性,因此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更多的在于他的性格:黑娃一生集土匪、国、共、儒家信徒等身份于一身,经历曲折坎坷,始终找不到一种身份的归属感,也就避免不了随波逐流,最终被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所吞噬。黑娃的命运看似偶然,实则包含着必然,黑娃的悲剧是他对传统文化从反抗到皈依的必然结果。那么,黑娃对自己的命运做出过哪些抗争,是如何对封建文化进行反叛,又是如何走上对封建文化认同的不归之路的呢?

二、黑娃对传统文化的反抗与皈依之路

黑娃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生长于社会的最底层,和父亲鹿三都是白鹿村族长白嘉轩家中的长工。黑娃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推动了小说整个情节的发展,他形象的转变令读者感动和震撼:由最底层的长工变为革命者,由革命者变为土匪,又由土匪变为炮兵营长,最后由炮兵营长变为一个封建文化的信徒。

黑娃出生在一个长工的家庭,但他和他爹鹿三完全不同,他并不认命,自小就是倔脾气,“听不顺耳的话脖子一拧眼一瞪,拔脚回身就走”。他生来不喜欢被布施。鹿三说白嘉轩对他们好,他说他对自家的牲口也好。他从小在精神上被压迫,恨透了主人白嘉轩那挺直的腰杆。他向往自由和平等,对主奴之分有着天然的反感和排斥,对白孝文处处以主人自居的态度极为厌恶。最后,他在压抑中迸发了,他向那个等级森严的旧社会发出了一声反抗的绝叫。他宁可离家出走当麦客,也不肯在这个从小长大的“安乐窝”里忍受精神的摧残。

在郭举人家当长工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换了个主人,尽管有了些许自由,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沒有改变,依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被压迫者。在这里,他遇到了田小娥,一个被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所压迫的女子,两人同病相怜,产生了真实的爱情。然而这种爱情是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的,没多久,东窗事发,郭举人尽管当面对黑娃说不追究,但黑娃一走,他就派了两个人去半路上截杀。田小娥也被他一路招摇着送回娘家,使她丢尽了脸面。黑娃在半道上没有被害死,一路辗转着找到了不幸的小娥。小娥爸爸家的长工孙相劝他不要“这号烂货”,但黑娃固执要娶,这说明他们之间是真心相爱的。他们一同冲出了封建的牢笼,走向自在的高原,喜极而泣,抱头痛哭。

黑娃的老家白鹿原并不是他们的乐园,这儿更是一个铜墙铁壁的封建堡垒。他违背父母意愿、宗族伦理迎娶小娥,这一惊人之举在白鹿村引起极大的震动,是对封建文化最有力的反叛,连白鹿原上最具革命性的人物鹿兆鹏也难以做到婚姻自主,他对黑娃大加称赞:“你——黑娃,是白鹿原上头一个冲破封建枷锁实行婚姻自主的人。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法的压迫,实行了婚姻自主,太了不起太伟大了!”[2]

黑娃对封建思想的反叛,也让他在革命潮流袭来之时,成为原山最初几个具有革命思想的人。从小长工到革命者,黑娃完成了个人形象的第一次重要转变。尽管黑娃并不明白革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他还是积极配合兆鹏放火烧粮仓。革命让黑娃尝到了复仇的快感和英雄的豪气,也打开了黑娃生命中的另一扇门,他内在的反抗因子被激发出来,他参加“农民讲习所”、成立农协、铡恶霸、打土豪、分田地,开始尝试摆脱从前的身份地位,以当家做主的姿态对先前的旧秩序进行彻底的颠覆。这些都是他冲破封建枷锁,奋力抗争的证明。即便是后来原上轰轰烈烈的“风搅雪”运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以失败告终后,黑娃依旧满怀斗志和反抗的热情加入习旅继续同敌人周旋,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难逃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黑娃第一次意识到他满怀热情的反抗只是一次次让自己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从此他积极主动的反抗意识渐渐由胁迫被动所取代,最终难逃皈依到以封闭、保守、求和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思想老路上的命运。

黑娃在革命失败后,选择进山当土匪,是黑娃对于封建桎梏最根本的反抗形式,他被大当家“大拇指”收留,并结拜成把兄弟,成了“二拇指”,田小娥也被田福贤抓去吊了木杆。有人或许会问,黑娃为什么不带小娥上山呢?这个疑问,书中没有提及,电视剧中黑娃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想让她看到我现在这个样子。”说明上山当土匪,并非黑娃所愿,他感到很丢人,不想让小娥知道自己居然退化到这一步,更不愿意带小娥上山。从他不想让小娥知道这一点能够看出,他并不喜欢这样的日子。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封建正统观念:落草为寇并非正途,是不为人所齿的。

从革命者到土匪二当家,黑娃完成了个人形象的第二次重要转变。在此期间,黑娃策划土匪洗劫了白鹿村,并让人打折了白嘉轩笔直的腰板——那从小就在他眼中是家族宗祠威严的象征。这犹如泄愤的残忍举动从侧面反映出黑娃对封建家族文化的反感和仇视。这次反抗黑娃并没亲自参与其中,可见他似乎已厌倦了反抗,内心更渴望安逸、逆来顺受的生活。兆鹏几次劝他跟自己东山再起,投身革命,却屡遭谢绝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见黑娃内心深处似乎已经在为自己的“归宿”寻找出路。

黑娃的入匪并不是他的最后归宿,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他最终接受了国民党保安团的招安和改编,由一个现存制度的反抗者变成了一个维护者,这是他人生路上又一次重要转折,从此开始迈向了对封建思想的认同与固守之路。如果说接受白孝文县保安团的招安还带着胁迫被动的色彩的话,那么在他正式加入保安团后,在面临是选择张团长介绍的布衣店老板的女儿还是选择白孝文介紹的老秀才的女儿作为伴侣的抉择中,他选择了老秀才的女儿,一个能熟背四书五经、懂得三从四德的女人,一个他认为知书达理可以管住自己的女人,而不是他在实际生活中需要的一个能熟练应付社交的女人。从择妻的决定就能明显看出,一个曾经豪放不羁,对传统文化厌恶反感甚至不顾一切反抗的黑娃,已经在现实的屡屡打击下开始寻求现存制度的庇佑与旧有秩序的认同感。

招安后的物质生活舒适安逸,但是精神上却更加空虚与迷茫,于是黑娃开始在现实中自觉寻找一种精神支柱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但是他没有找到新的精神家园,而是积极主动地向曾经反抗过的封建文化靠拢。在黑娃“悔过自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拜朱先生为师和回乡祭祖,这意味着黑娃对封建文化的彻底臣服。朱先生对黑娃“学为好人”的教诲使他最终成为白鹿两个家族争斗和白孝文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为他的反抗之路画上一个悲剧性的句号。黑娃原本跟白嘉轩势不两立,对他是极度的反感,可是在接受封建文化的熏陶后,竟然心甘情愿地跪倒在白鹿原的宗祠里,这一幕与当初参加“风搅雪”反抗封建传统思想时怒砸宗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发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慨。至此,黑娃已经彻彻底底实现了对封建文化的认同,也让自己走向了黯然的不归之路。

由此,黑娃开始把自己从前的追求、奋斗和反抗都否定了。在他看来,与田小娥结合、烧粮仓、参加农协、砸祠堂、落草为寇等行为都是“混账”和“糊涂”的结果,他拜朱先生为师,是为了“痛改前非”,“不再做混账事”,要“学为好人”,这个“好人”就是规规矩矩地顺从封建道德与礼教,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君子”。

经过一番洗心革面,黑娃终于有了回原上祭祖的资格,他的这次回归故里是一次彻底的心灵上的回归。他迎娶秀才的女儿,是向旧有文化靠拢的第一步。面对温柔贤淑、端庄美丽的妻子时,他开始懊悔自己先前的所作所为,所以他选择了改变和学习:清晨舞剑,晚上读经,经常向朱先生求教,畅谈读经的收获与感想,黑娃的性格有了彻底的变化。

三、黑娃带给我们的反思

黑娃的死令读者感到惋惜,却没有白灵为革命不顾一切反抗到底,最后不幸牺牲时带给我们的痛惜之感。他们虽然都曾为反抗那个黑暗的社会,反抗腐朽的思想而站在一起战斗过,黑娃曾在反抗的道路上信誓旦旦,热血沸腾,但是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应对的境地,在颠沛流离之中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动荡的现实社会,这导致他始终找不到一种身份的归属感,让内心原本懦弱的黑娃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与迷惘,最终让自主反抗意识薄弱的黑娃放弃抗争,内心的恐惧感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促使他开始反思,开始寻找出路。在骨子里残存的封建思想的召唤下,黑娃最终走向了对曾经无数次反抗过的封建思想的认同之路。满身荣光的“黑娃”终于变成了正统的鹿兆谦,得到了封建传统社会的最终认可,却也让自己走入了人生真正的黑暗之中。黑娃的命运让我们明白,对违背历史进程的封建思想的坚守,会让人走向毁灭的结局。

黑娃认同封建文化反映了文化对于人性的作用。从小在封建文化环境的熏陶之下,加之自身的反抗意识,黑娃对于封建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心理,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最后被其驯服,由一个悖逆的“狼”一般的人物,变为“鹿”一样温顺的人。黑娃人物形象的存在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方式,他的形象象征着寻找精神之源的艰难。

参考文献:

[1]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问答[J].小说评论,1993(6).

[2]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黑娃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黄河的水你何时能把黑娃洗濯荡涤
铁匠黑娃
铁匠黑娃
人和狗
黑娃盖房——脱贫攻坚乡村行走7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电影《白鹿原》得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