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2017-08-21 07:35谢枭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
关键词:国学素质价值观

谢枭

曾几何时“国学热”热遍了大江南北,热遍了校内校外;但而今眼下,“国学热”大有虎头蛇尾,一阵风过似的景况。如何让国学兴起的好事变得富有理性,可持续深入地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广泛而深入思考的问题。

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素质教学息息相关,现就此做一些初浅的思考和探究。、

一、国学经典和语文的性质、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孔子、孟子、庄子这样的伟大圣哲,也孕育了李白、杜甫、苏东坡这样的诗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本本厚重的经典,这些经典所构成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是我们历经辉煌且饱受磨难而不屈的文化基因。人们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髓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就是“国学”。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承先启后的文献积淀,是中华民族先贤智慧的集大成,是中华精神力量形成的源泉。

那么语文的性质又是什么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特别是高中语文的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国学经典诵读体现了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侧面

从国学经典和语文的性质来看,二者存在极大的交集,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经典从属于语文,只不过语文的外延大于国学,但国学可以说是语文的根语文的脉。

我们今天学习国学经典,特别是诵读,可以启智慧,育性情,承历史,开未来;我们诵读国学经典,就是要吸取其中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就是要承载优秀的文化传统,将文化薪火的接力棒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就是要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熟练驾驭母语的能力。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语文教学更应该素质化,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的统一起来。特别是语文课程的古诗词(包括曲)和文言文阅读直接体现了国学的内容,二者相互交融,既培养文言文语感和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又陶冶情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语文课程中的现代文阅读也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美德和思想,而国学经典的诵读同样要承先启后,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學以致用。

三、国学经典诵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深入实践到各个层面。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学经典诵读更多的从传统文化的层面包含了当今中国价值的许多元素和血脉,比如富强,比如和谐,比如公正,比如法治,比如爱国,比如诚信、比如友善等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工业复兴为根本的中国梦,更是立足当今实际蕴含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作为语文素质教学,应该更好的借用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和现代,把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传统美德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并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我中华,为中国梦注入文化与价值的内函。

四、如何改进国学经典的诵读,使之发扬光大,持续深入更好的发展

许多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有名无实,可有可无,可读可不读,非常随意,更不重视。在当今价值信仰缺失,道德精神危机的情况下,在教育改革即将提高语文高考分值,加强传统文化经典考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背景下,如此对待国学经典的诵读无疑是一种短浅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正确的做法,首先要认识到位。对国学的性质,国学与语文的紧密联系,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都要有足够的重视,而不应该仅把国学看成是故纸堆里做文章。其次,要落实到位。比如早自习等。第三,要相辅相成。要把国学经典诵读和语文科学有机统一起来,一举多得,相得益彰,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国学和语文的兴趣。第四,学以致。国学的精神,国学的价值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读读背背,更要内化到人格与行为中去,学以致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形成内在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育人,任得而道远!

猜你喜欢
国学素质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垂”改成“掉”,好不好?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