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了这犄角旮旯的闲散地
——山东省临邑县依靠“边角经济”扶贫富村

2017-08-22 05:41李晓博
农业知识 2017年25期
关键词:旮旯边角贫困村

别小看了这犄角旮旯的闲散地
——山东省临邑县依靠“边角经济”扶贫富村

在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董家村,原本发生在大田里的农忙场景,正在村内的各处“犄角旮旯闲散地”里上演。“你看,这上面种的是绿化苗木,下面穿插种植了大蒜、葱和朝天椒,那边还有2公顷坑塘种了旱藕。”村党支部书记董玉民兴奋地向记者念叨着。

这就是董家村今年开始发展的“边角经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出村内及周边闲散土地、空宅基地等资源8公顷,引进苗木绿化公司,采用“集体+企业+贫困户”的模式经营,所得收益按照3∶5∶2的比例分红。“今年第一年,收入可能少点儿,但保守估计也能到5万元。”董玉民说,“等过两年绿化苗木见效益了,收入还要高不少呢。”

董家村的“边角经济”,只是临邑县的一个缩影。临邑县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贫困村利用村内房前屋后、沟渠路旁、闲散荒片等边角资源做文章,通过市场化运营,将这些长期被忽视的资产和资源有效盘活,走出了一条通过发展“边角经济”同步推进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增加、贫困户脱贫和村居环境美化的“多赢”。

到目前,临邑县68个扶贫重点村,已有59个村对村内边角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整理出可利用土地168公顷,预计可实现年收益390多万元,仅此一项可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3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让犄角旮旯变身“聚宝盆”

这几年,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山东农村工作的两项重点,而贫困村的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是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贫困村多数没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村庄基础条件差,村集体没有收入。

宿安乡邢仙龙村率先趟出了路子。这个村98户中有12户是贫困户,且因地势高,灌溉用水困难,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思想碰撞,决定结合该村村内街道、胡同较宽,闲散地较多的实际,在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的闲散地块上做文章。

经过发动,到2016年4月,该村清理出可利用道路5条、闲散地0.88公顷,确定了“在道路两侧建葡萄园,前两年实施葡萄、紫薯、大蒜间作,葡萄进入盛果期后就光种葡萄;在村北闲散地上利用项目资金建大棚,贫困户人人占股”的发展思路。“2016年紫薯收入1.5万元,大棚承包费收入2.7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1500元。”宿安乡农办主任李义营说。

尝到甜头的邢仙龙村,又将村西一处盐碱低洼地改造成池塘养殖淡水鱼,并利用挖出的土方新建了一处假山公园,种上了垂柳和樱桃。如今的村庄,没有闲地,处处生金。而且由于规划建设到位,村子干净漂亮多了。

多种模式做活“边角经济”

邢仙龙村发展“边角经济”,采用的是“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村集体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董家村则是采取“集体+企业+农户(贫困户)”模式,集体整合土地资源,企业进驻唱主角,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而在孟寺镇枣园村,又让人看到“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

一开春,枣园村便开始整合闲散地,并对村内的废弃房屋、猪圈、占道车库等进行了拆除,共整理出可利用土地7公顷,坑塘改鱼塘0.5公顷。这些闲散地采取土豆与地瓜轮种、蔬菜与果木间作、养鱼种藕三种种养模式。在利益分配上,采取“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按照2∶2∶2∶4的比例进行分红。

从“一村”到“一片”,参与的村庄越多,整理出来的闲散资源就越多,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就越多。对此,临邑县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资源特点,引进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推进种养结合,并向生态休闲等领域延伸,着力放大“边角经济”带动效应。

变废为宝催生“四大效应”

临邑县东部的4个乡镇都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缺乏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全县68个省级贫困村这里占了37个。“发展边角经济促脱贫,有收入后年底分红,让贫困户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临邑县扶贫办主任满怀信心地说,“到年底这37个村1470贫困户都有借助边角经济摆脱苦日子,过上新生活。”

(李晓博)

猜你喜欢
旮旯边角贫困村
应用旋转的性质求边角
边角双核互相转,环环相扣不变心——解三角形经典题突破
包边角钢在大直径立式圆筒型钢制储罐中的技术应用
公交车逃生窗为什么要砸边角处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旮旯里的“田野式”拍摄——一位第一书记的镜头与镜头中的百姓
泥叫叫
东北这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