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要克服经验主义泛化的倾向

2017-08-22 02:19梁启东
辽宁经贸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计划经济东北

◇梁启东

东北振兴要克服经验主义泛化的倾向

◇梁启东

经验主义是毛泽东主席对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的称谓,它是一种过度崇尚经验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方式。其主要特点是轻视理论的作用,夸大感性经验,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把局部的、个别的、片面的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经验主义片面强调经验、感性作用和确定性,对理性认识作用和确定性持否定态度。经验主义者往往在思想上盲目僵化,狭隘偏见;在行动上照搬照抄,生搬硬套。他们习惯以想当然为思维的导向,以既往经验为处理问题的原则,不顾及实际情况和现实的变化,以至于将理想当现实;认识上以偏概全,易犯形而上学错误;在套用经验时,易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对现有经验缺乏历史分析,不理解经验形成的事实背景和适用范围。

为什么今天在东北振兴过程中重提经验主义倾向问题?

一是东北地区经验主义还有很大的市场,经验主义的影响和危害还相当程度存在甚至很严重。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全国计划经济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前后超过40年时间。东北可以说是全世界计划经济最发育的地区,也是全世界“苏联模式”最典型的地区。作为国家最早建立的重化工业基地,曾经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老工业基地干部群众由此形成了一种“长子心态”。其中既有自豪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积极内容,也有怀旧心理、补偿心理、等靠心理等消极成分。同时,东北地区又是全国传统商业文化积淀比较薄弱的地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来也没有深度发展,商品经济文化、市场文化从来没有全面勃兴。

二是经验主义主要对干部队伍而言,经验主义倾向的承载者主要是各级干部。而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往往与所处地位、所掌握权力、所具备的职业声望紧密相关,所以关系观念更新难度更大。因为计划经济高度发达,所以东北的干部队伍具有相当丰富的计划经济工作经验和相当强的计划经济领导能力,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传统、工作经验比南方发达地区要少的多。各级干部开展工作,更习惯于凭借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经验,而不是凭借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时代的情况;习惯于凭借工业化前期积累的经验,而不是凭借后工业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的情况;凭借短缺经济时期的经验和做法,而不是凭借过剩经济时代的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

经验主义倾向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危害。经验主义者拘守于自身的狭隘经验,甚至把经验推向极端,迷信事必躬亲的经验和照搬别人行之有效的经验,不懂得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不懂得理论对于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于是在东北地区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干部职工在思想上赞成发展市场经济,主观上也急切渴望加快本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又无法摆脱计划经济的框架。以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观念、经验、方法甚至语言习惯,还在现实工作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进一步导致过分相信经验,过分依赖经验,甚至将过去的经验定型化和特殊经验普遍化,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前期、短缺经济特定阶段搞活企业的办法和模式僵化、固化。有的人“跟着感觉走”,“贪大求洋”,以自己主观的感觉和情感来判断客观事物的是非,决定自己行为的取舍,盲目定位地区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有的人崇尚实用主义哲学,搞“短期行为”,以眼前和瞬间为目标,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缺乏对事物发展的理性预见和务实追求。这些思维的误区,是东北地区的思维方式不能迅速实现从经验型向理性型转换的重大障碍。事实表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极作用比我们预计的要大。

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走出振兴发展的低谷,光有决心、勇气还不够,还要坚持求真、求实、求是的精神,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发展水平不同、运行规律不同的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性转变,是社会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行一场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革命。在全面振兴中,一定要提高形势的分析能力和机遇的把握能力,把培养理性思维和反对经验主义倾向当作大文章来做。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计划经济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China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大东北的春节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