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好想爷爷

2017-08-22 13:27马先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3期

马先敏

〔摘要〕一个小学四年级女生因为爷爷的过世,陷入了强烈的内疚、思念、后悔和不安的情绪之中,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辅导教师运用认知调整,引导其驳斥不合理信念;师生共读绘本故事,进行阅读治疗,帮助她建立合理的认知;运用空椅子技术,进行行为训练,与爷爷告别。最终,帮助她回归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死亡教育;认知调整;空椅子技术;阅读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3-0042-03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冰(化名),小学四年级女生,10岁,思维敏捷,表演能力强,偏激易怒。因为一次作文课上写到关于爷爷的作文,表达了对爷爷的真切想念以及强烈的内疚感,写着写着就嚎啕大哭,劝也劝不住,吓到全体同学,被语文老师引荐到馨心园找我做心理辅导。

小冰对爷爷的过世有着强烈的内疚感,疏离自己的奶奶,厌恶言行举止神似爷爷的大姑。独自一人时,经常跪在地上,呆呆望着天空,对爷爷诉说心事,甚至想过自杀,外向开朗的表面潜藏着深深的不安、内疚、后悔等情绪。

在校和同学人际关系一般,因为表演能力强的缘故,多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得到同学的喜爱,但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偏执,与同学争辩,让同学不敢接近。此外,她总觉得经历了太多,自己的心理年龄比同学们大,觉得同学幼稚,表面嘻嘻哈哈的,但隐藏着淡淡的忧郁。

独生女,父母由于工作关系分居两地,随母居住,父亲在江西老家,母亲教养方式简单粗暴,爷爷在她一岁多时过世,爷爷在世时非常疼爱小冰,经常抱着她,逗她玩。

二、分析与评估

小冰的主要症状是:不安、内疚、后悔。从严重程度上看,在提及爷爷话题,想到爷爷的时候,反应非常强烈,而且不安、内疚、后悔的情绪主要源自爷爷的死亡对她的影响以及她对爷爷死亡的不合理认知。虽然对人际交往和生活有一定影响,但还未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尚属一般心理问题范畴。

小冰不合理的认知:

小冰自述:“爷爷死的时候,我才一岁,可是我非常内疚后悔的是,家里人说爷爷死的时候,我在笑。爷爷那么疼爱我,他死的时候,我怎么可以笑呢?怎么就那么凑巧呢,爷爷心脏病突发的时候,医院就停电了呢?我真得很对不起 爷爷!”

行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诱因,作文课上嚎啕大哭,平时疏离奶奶,厌恶大姑,独自跪地对爷爷道歉诉说心里话的背后,都是小冰自己内心对爷爷死亡而感到不安、内疚、后悔心理的外在表现。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无法避免的最终环节,然而,死亡是一个禁忌谈论的话题,人们会用各种仪式悼念丧失的亲人和朋友,正面谈论的却很少,尤其是小孩。即使亲人离去了,他们也是极力避免让孩子了解更多,以为孩子还小,对孩子的影响不大,如小冰的父母,有时看到小冰提及爷爷时候异样的表情时,总是一脸不在乎:“孩子,你还小,爷爷走了很多年了,不要再想了,好好学习吧!”

一般人认为三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孩子是没有记忆的,但也有人说:孩子只是因为没有表达能力也无法表述,但是深刻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依然在孩子心里刻下。虽然如此,小冰的早期记忆,当然更多的是后来家人的一句无意的聊天:“爷爷过世的时候你竟然在笑呢,爷爷当时可是非常非常疼爱你的啊!”这句话在小冰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不安、内疚、后悔的情绪反复滋生蔓延。的确,孩子稚嫰的内心世界不应罩上死亡的阴影,但绝对禁止与隔离反而会让孩子内心更加困扰,如何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如何积极面对亲人的逝去,消除孩子因亲人离世内心焦虑不安等情绪,非常值得研究。

三、干预方案

1.帮助小冰找到对爷爷的离去感到不安、内疚、后悔心理的根源。

2.坦然接纳爷爷离去的事实。

3.接纳奶奶和大姑。

4.融洽与同学的关系。

四、辅导策略实施

第一阶段:宣泄与评估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互信的咨询关系。通过小冰的自我陈述让其释放压抑内心已久的不安、内疚,以积极的共情去接纳和理解她,让她感到心理教师是值得信任的,可以放心说出藏在心里已久的秘密。同时对小冰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以作出恰当的诊断。

在第一次聊天的过程中,小冰边说边哭,哭得非常厉害,撕心裂肺,让人心疼。她说:她曾经跟妈妈讲过,妈妈让她忘记,她也一直努力忘记,但是忘不了,很努力做个最乐观的女孩,但是越这样,有时候就越疼痛,想到爷爷的时候情绪就越难以控制。那次,她整整哭了十多分钟,像个泪人一样,我在旁边静静地陪伴,适时递过去纸巾。

在倾听中我了解到小冰与同伴关系不是很融洽的原因——“我經历过了太多,所以我的心理年龄比同龄人大。有些时候他们觉得好笑的,我觉得很幼稚。”原来疏离奶奶是觉得爷爷太孤独了,很希望奶奶去陪伴他。在她的印象中,她很厌恶自己的大姑姑。问及原因,说不上来,但就是一看到就厌恶。

“大姑是否与爷爷长得很像?”

“外表不像。但能在她身上找到爷爷的影子。言行举止像爷爷!奶奶她们都说过虽然大姑姑长得不像爷爷,但是很多行为和处事方式很像爷爷。”

孩子说了很多很多,心情也平复了一些,我尝试用“空椅子技术”,假设爷爷就坐在旁边这张空椅子上,让她说出想对爷爷说的话,她拒绝了,又哭了,直言“我假设不了……”

之后尝试让孩子画出爷爷的样子,她也拒绝了,说:“还是让我说吧。”随后列举了很多家人口中的爷爷非常疼爱她的故事。

第二阶段:认知调整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小冰寻找不合理的认知并引导其建立合理的认知,尝试平和看待爷爷的过世。小冰思维反应快,进行不合理信念的驳斥,既能激发她的兴趣,也能启发她思考,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驳斥不合理信念:爷爷死的时候,我在笑,我是不孝的,我对不起爷爷!

师:爷爷过世的时候,你几岁啊?

小冰:一岁。

师:你见过一岁的孩子笑吗?

小冰:刚好隔壁家有个小女孩,现在一岁多。真是奇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师:那她的哭与笑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反应,还是因为她感觉到了别人对她的喜欢或讨厌啊?

小冰: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感受到呢?

师:就是啊,那么小,一岁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不懂的,哭笑更多是因为自己饿了,饱了,与周围的环境关系不是特别大。

小冰:好像是哦。

师:那你想想,一岁时候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死亡吗?

小冰:应该不知道。

师:如果刚好身边有人过世,可一岁的孩子看到了,还笑了,是孩子对逝去的人的不尊重,不孝的表現吗?

小冰:这肯定不是啊!

师:那你觉得孩子的笑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啊?

小冰:应该是无意的。

师:那你现在想想,当爷爷过世的时候,一岁的你、不懂事的你笑了,真的是不尊重爷爷吗?需要为此负责吗?

小冰:(恍然大悟)不需要!

师:小冰,你很善良很真诚,知道爷爷疼爱你,所以当你知道爷爷过世时,你在笑,你觉得你无意的笑是不尊重,为此你内疚了很久,后悔了很久,我知道,这么多年,委屈你了!

小冰:(哇的一声又哭了起来,断断续续)是的。

师:如果那么疼爱你的爷爷知道你因为这无意的笑难受了这么多年,你觉得爷爷心里会怎么样,他会希望你怎样呢?

小冰:(一时陷入了思考)老师,我懂了!爷爷肯定希望我开心一点的!

之后,我又用了类似的方法同小冰与“爷爷心脏病突发的时候,医院刚好就停电,这不是凑巧”“爷爷那么孤独,我希望奶奶去陪他,所以我就疏远奶奶”等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逐个击破,终于帮助小冰建立了合理的认知,小冰的心里轻松了很多,脸上也开始有了浅浅的微笑。

第三阶段:阅读疗法,巩固认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爷爷变成了幽灵》的绘本故事进行阅读治疗,让小冰共情亲人离去时的感受,学会坦然面对爷爷过世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厘清与奶奶、姑姑、同学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尝试面对与改变。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一本献给所有想念爷爷的孩子,还有因失去亲人而痛苦和迷茫的人们的温馨的绘本故事。它讲述了艾斯本的爷爷死后变成了幽灵,为了找回自己忘记做的事情,与艾斯本经历了好几个奇怪的夜晚。在那几个奇怪的夜晚,小艾斯本和爷爷一起回忆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在阅读分享中,小冰真切地感受到了艾斯本对爷爷的思念之情,对最后他们的对话也反复回味:“他们要时不时地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当艾斯本说要把爷爷的相片挂到墙上去的时候,爷爷开心极了。”“是的,不用一直想着”,小冰仿佛茅塞顿开。

“故事的最后,艾斯本珍藏了与爷爷的美好回忆,轻松地与爷爷告别了,开始了新的生活,爷爷也开心地离开了。你愿意分享和爷爷之间的美好回忆吗?你希望爷爷看到现在的你是怎样的人?”在绘本故事分享之后,我抛给小冰一连串问题,启发她思考,引导他尝试像艾斯本一样放下对爷爷的牵挂,开始用一颗平常心来怀念爷爷。

第四阶段:告别仪式,走向“新生”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完形疗法的“空椅子技术”让小冰与爷爷、奶奶、姑姑、同学等进行对话,尝试进行沟通行为训练,引导她坦然走向“新生”,心平气和地谈论爷爷,接纳奶奶、姑姑,走近同学。

空椅子技术:想象爷爷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之后让小冰想象如果自己是爷爷,旁边的空椅子坐着“小冰”,你会对“小冰”说什么呢?

小冰:爷爷,我好想念您啊!您离开的时候,我在笑,我不是故意的,为此,我内疚后悔了很多年了,希望您能理解我!

爷爷:孩子,你受苦了。我知道你是无意的,我不知道你心里这么难受,孩子,从今天开始,你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啊!

当小冰坦然地与爷爷说出心里话,并告别时,她感到了无比的痛快。之后,又让她尝试与奶奶、姑姑等对话,并引导她如何将训练应用在生活中。

五、效果评估

一个多月后,小冰再次提起爷爷的时候已经坦然很多,情绪也平静了,坦言好像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胸口也没有那么闷了,虽然依然有时会怀念爷爷,但内疚感减轻了,面对奶奶和姑姑时也不会那么情绪化了,和同学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脸上的笑容明亮而灿烂。

六、反思

1.行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诱因,尤其是成长中的小学生。当小学生情绪行为出现异常时,要给予更多的共情与关注,对“症”下“药”。

2.死亡教育能够教会孩子从小就有正确的生死观念,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同时也能更好地承受亲人、朋友死亡带来的打击。成人不要以为家里亲人的离世对比较小的孩子影响不大,就草草处理,甚至回避孩子的疑问,这样反而可能会在孩子心里埋下不安等不良情绪的种子。当孩子出现对死亡的不合理认知时,可通过认知疗法进行驳斥,引导其建立合理信念,也可通过《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再见了,艾玛奶奶》等绘本进行阅读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东方小学,中山,528414)

编辑/杜文姬 终校/刘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