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建筑特色及影响

2017-08-22 05:33牛德胜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古城墙民居

牛德胜

摘 要:从平遥古城现存的居民建筑,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古街,古建筑以及其它文物古迹入手,探究分析,深入研究古城的建筑风格,成因以及作用,揭示其建筑风格对中国未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影响。由对平遥古城的选址,布局,恪守礼制的古城形制为出发点,研究了平遥古城的街巷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的特征。并对古城城墙的作用以及设计进行研究,由此得出了平遥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平遥古城的建筑文化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光辉,是中国古老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传承并发展古城的建筑精髓,使中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得以延续。

关键词:平遥古城;建筑布局;民居;古城墙;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50-02

一、古城内总布局

(一)古城选址

平遥古城坐落在晋中盆地的南部边缘,位于山西省的中部。“西通秦陇,北达燕京”,道出了古城地理形势的紧要。

从平遥东南山地发源,流经县城的有两条河,一条是自南向北流经的惠济河,一条是由东往西流淌的中都河,两河在这里交汇以后注入汾河,在这一带形成了开阔的冲积扇,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平遥古城就地处冲积扇的尾部。古城北面与广袤的汾河平原毗邻,南面和巍峨挺立的太岳峻岭相望,东、西两侧更有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夹峙。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扼守东、西两地山区的交通要道和衔接幽燕各州与古都长安的咽喉,成为天然禀赋的商品集散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连年不断。

(二)恪守礼制的古城形制

纵观中国大大小小的古城,虽然规模不同,形状各异,但毫无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依“礼”建造,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儒家礼制思想和以礼为序的社会规范[1]。中国的古城形制,从城池的取形、规划的方位、规模的大小、城门的设置、城外的状态,以及城内的建筑布局等,都有严格的礼制规范要求。其中《周礼·考工记》一书成为古人按照礼制规范建造城池的基本原则。平遥古城便是完整保留下来古形制的一个典范。它的建造和中国多数古城一样,严格按照了礼制规范,凸显以“礼”为本的文化思想,讲求中轴、主次、方正、对称和等级制度的城市形制布局。

平遥古城的修建遵循了礼制规范,城取方形,在朝向上基本坐北向南,古城的规模也恪守了周礼中营国制度所确定的严格的等级彼岸准[2]。平遥属于县治,城池的大小依照古代礼制应当在方三里的范围以内。现存的古城每边的长度恰好与礼制规范吻合,即使经过多次重筑,依然严格恪守了礼制规范。

如果俯瞰這座古城,会发现这座城池颇似一只向南爬行的乌龟。古城的形态虽然大体上是方形,但是南面的城墙弯弯曲曲,加上大街小巷纵横交织,似乎是龟背上的花纹,很容易让人产生龟形城池的联想。中国古城的四面城墙一般各设一门或者各设二门。平遥在城门的建造上却跟其它同时代的古城有所不同,它在南北两面的城墙上各建了一座城门,却在东西两面城墙上各建造了两座城门,城门位置和瓮城整体来看就如同乌龟的四肢、头、尾。而且南门内外的城门与瓮城相互直通,大城门外两侧挖有两眼水井,就如同那乌龟的两只眼睛。北门内外的城门与瓮城门却并不直接相对,瓮城的城门向东侧弯,如龟尾东甩。于是有了“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依次为胜”之说[3]。

(三)中轴对称的古城形态

平遥古城呈现出龟城形状,与它最初的选址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修建城池时,由于古城的东西北三面的地市比较平缓,所以城墙均顺直而筑。古城墙的南边就是中都河,蜿蜒西去的河道呈现出了一波三折的弯曲走向。城门的设置数量与位置也是因地制宜而已。古城内的空间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严谨规整,否则体现不出皇权的威严。城的中轴线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对城内所有建筑进行整体安排的准绳。古城将市楼建筑作为古城的中心,并以南大街为城池的中轴线,同时以“井”和“夫”字形划分建筑用地,建立经纬平面坐标系统。这样做到了用地布局紧凑和街巷交通分布均匀的作用,整个街道主次分明,组织合理。

二、古城内部结构

(一)古城街巷格局

平遥古城的街巷格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的特征。在方正的古城里,由寺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了棋盘式的街巷道路系统,整座城以南大街为基准,把文庙与武庙、城隍庙与县衙署、清虚观与集福寺这三组重要的建筑群分置于城内的东侧与西侧,并且由南而北,分别建在了城内三条东西向的主要街道北侧,形成面南而尊之势,布局紧凑、大气恢弘。棋盘式的古城街巷格局是中国古代城市路网的典型,平遥古城虽然也有东西南北大街,但是南北向却采用了“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的办法,南北大街互相平行[4]。同时,南大街与东、西两条大街呈丁字形交汇,而北大街仅与西大街呈丁字形交汇,这样的设计既考虑军事防御需要,又强化了南大街在城中的中轴地位。城内的支路则是由十二条狭窄的小巷组成,构成了古城内环路。这样保证了居民既能有属于自己的环境,又能方便出行,细微之处透露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二)古城民居构成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由常见的四合院形式构成,以四大街、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作为经纬脉络,把民居院落分为了几十个大小不一样的街坊和里坊。街区采取多种组群院落结构,严谨规整,既有纵深延伸,又有横向扩展,舒朗有序。院落因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财产多寡,修建形式呈“日”字、“目”字以及“田”字等多种空间组合形式。院落沿着南北向中轴线层层递进,以内院门、矮墙、过厅分隔组成纵深的庭院空间,将中国传统合园建筑内敛封闭的特色表现无遗。

(三)古城“土”字街市

平遥古城商业街的布局形式与大多数古城迥然不同,既不是“十”字形,也不是“一”字形,而是“土”字形。这种独特的布局形式取决于古城特殊形制,还由于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和商品集散的需要。由于商品的频繁进出,在东西两侧各开一道城门已经远远不够,只有各开两道城门才能满足需要,于是分别建成了上东门、下东门、上西门、下西门,并按照人马车流量采用了主次分明的营造方式,上东、西门位置不直对,下东西门直接相对,东、西大街一字贯通,形成了特有的“土”字形街市,交通指向亦相当明确。

三、古城墙及军事作用

(一)固若金汤的城墙

中国古代的城池千姿百态,然而无论是什么形状,其核心都是由城垣和护城河围合而成的,以满足军事防御的需求。平遥城池最初建造在西周时期,最初以土筑城。建城先以高墙将四周封闭,高墙外挖沟成池,把从护城河挖取的黄土和石料就地堆积,分层夯实,使城垣和护城河一举两得。现在所看到的城墙,是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经过二十多次修补,后期在夯土的外层又包了一层比普通青砖大的城砖。明代初扩建重筑的城墙,无论是技术还是城防工事结构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原本只是素土夯筑的墙基和墙体,在重新夯筑时自下而上采取了加精强固的措施,同时每隔两米就铺一层间距为两到三米的木栓,并将每层夯土的厚度控制在12到15厘米,既加固城墙,也防止沉降减少城墙裂缝的出现。城墙的底部也因地制宜,底宽建到了八到十二米,墙体外侧以条石为基,并砌筑了具有掩体功能的垛口墙,以抵挡攻城的流矢飞石,其数量多达3000个,后方设有炮台,火器等,形成远近不同层次的火力网,真可谓固若金汤。

(二)马面敌楼的设计

城墙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城墙的外侧,每隔六十或百米都砌筑一座突出墙面的方形城台,上部宽,下部窄,棱角分明,透出一种威武雄壮的气势。这种形式的城台始于汉代,因其体型瘦长,棱角分明,形象的将其称作“马面”。古城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将敌楼与马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敌楼平时为兵器库,战时底层驻兵,高层作瞭望窗口,多达七十多座的敌楼和城墙上的马面,垛口结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给瞭望巡城和组织交叉火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特殊的城防,向世人展现出冷兵器时代“城”的盾牌。

四、平遥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功能主义和框架设计思维

平遥古城的建筑文化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光辉,是中国古老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传承并发展古城的建筑精髓,使中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得以延续。进入新时代,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因为现代建筑技术的引入和发展而消亡,反而因为其独有的设计形态到设计理念得到更多的关注。其次,现代建筑引入框架设计思维,合理划分,利用空间,摆脱结构束缚。最后,中国古建筑率先使用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模式,标准构件先加工,大大推进施工速度。所以说,古建筑设计理念和思想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建筑的特征和形象称作建筑符号,它如同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包含了巨大的信息,它勾起过去的点点滴滴甚至是旧时光里的气息。从传统的建筑原型中提取出一种或者多种设计元素,或将其建筑特点简化和升华,然后再加以整理和抽象,最后提炼出与传统造型具有相似视觉效应的新东西,改造到现代建筑中去,这样的符号能利用于人们的想象,激起内心最炽烈的文化情结。现代建筑用到传统的建筑符号有如下四种方式:1.直接模仿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比如屋顶、斗拱等等),原料可以采用现代材料;2.传统建筑的装饰纹理或构件局部使用;3.整体形象上应该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或部件的神采;4.周围環境中也要引用传统建筑的符号。

结合当下中国的发展国情与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非常紧张,有必要从传统的建筑文化中寻找突破口。应该从古典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用到现代设计中,把优秀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将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和解决人性问题作为发展重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林盛.平遥城的民族文化内涵[J].晋中学院学报,2009(6).

[2] 周艺玲.中国传统建筑内空间构成与审美意匠[D].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3] 丁沃沃.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J].时代建筑,2000(8).

[4] 刘志平.商业发展影响下的明清平遥城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古城墙民居
古城墙的凝望
谈油画家笔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我的研学之旅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平遥古城墙
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