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之另类比较研究

2017-08-22 12:17刘芳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梵高经历理念

刘芳

摘 要:艺术无国界,在学习中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地域或者不同国家画家的作品在绘画理念上有惊人的相似处。在本文中,笔者将西方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与中国清初大写意画家朱耷放在一起来对比。正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造成他们内心极度的孤独感,但他们又不愿意向生活妥协。所以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在绘画上都不追求形似,都是借物抒情。本文通过他们的生平经历、宗教信仰、内心情感变化历程等的影响来描绘这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画家,如何在绘画理念上有高度的相似处。

关键词:梵高;朱耷;经历;理念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58-02

一、引 言

1.研究的缘起。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关于梵高的著作和研究后,发现梵高在绘画中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跟中国大写意画家朱耷十分的相似,二者内心都十分的孤傲,一生命运多舛,贫困潦倒,但却在如此不幸的遭遇中坚持用绘画来表达各自對生命的热爱。尽管他们处在不同的年代,属于不同的国度,但是对艺术的执着确实如此的一致。梵高在艺术中侧重于精神性的表现,并且赋予画面以象征的意味。而朱耷在绘画中不追求形似,不客观的再现物象,而是将客观看到的物象赋予情感,借此隐喻自己的情感,同样具有象征意味。所以,本文将梵高和朱耷做比较,希望中西文化可以擦出不同的火花。

2.研究现状。梵高和朱耷是中西艺术史中两颗璀璨的恒星,对中西艺术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国内外研究他们的著作和文献很多,这为我们后辈研究他们的艺术成就提供了方便。梵高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邵大箴主编的《外国美术简史》中,说到“他把油画中色彩和线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还有很多关于梵高的著作,如《凡·高家书》等,这些书籍方便我们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梵高。同样的,作为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杰出画家,八大山人因为他独特的画风,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蒲松年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写到,八大山人绘画“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不拘成法,长于水墨,画风朴拙而不作矫饰,笔墨含蓄而沉郁丰富,他把林良、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继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书画中不拘成法的创新精神,使郑燮、吴昌硕、齐白石等人为之倾倒并受到启发,对清中叶以后的绘画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书籍详尽地描绘了八大山人绘画的造型特点、艺术思想与审美内涵,对深入研究八大山人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本文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将这两位中西历史上的杰出画家做一对比。

二、坎坷人生

1.梵高的坎坷人生。梵高与塞尚、高更一起被列为后印象的代表人物。梵高出生于荷兰,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孤独相伴,他经商失败,而后去做牧师,他用一颗真挚的心去温暖着矿区底层的人们,因为他的真诚,矿区的人们爱他。他始终信奉一个热爱穷人的耶稣。他的灵魂充满博爱精神,他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帮助弱者同强者搏斗,但这与当时的时局格格不入,梵高被撤职解雇了。后来的梵高兜兜转转,经历过失恋,与好友高更关系破裂,在法国南部的小镇,阿尔勒梵高甚至不被人理解,当成是疯子,即便在这样的境遇下,梵高仍然坚持创作,创作了大量作品。在这期间,梵高穷困潦倒,只能靠弟弟缇奥的救济过活,他甚至没有土豆吃,他营养不良,再加上他的精神疾病,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最终,他对着自己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朱耷的坎坷人生。朱耷为明末清初水墨写意画派大师,是三百年前的艺术巨匠,在中国文人画坛独树一帜。朱耷出身明皇室宗亲,满清入侵后,明朝灭亡,朱耷也从贵族变成遗民,从此,朱耷的生活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国破家亡、痛失亲人、生活水平下降……偏偏朱耷又是有气节的人,这种亡国的痛让他不能释怀,他在努力活着的同时用绘画来表达自对清朝的不满与不屑。然而,这些谈何容易。他的一生坎坷,隐玩与世,常常在醉后作书画,笔墨淋漓,在朱耷晚年的时候,常常有人向他求画,朱耷便只画一只游鱼于画面中,换取一点米食果腹。清邵长蘅与朱耷交谈过后为朱耷作传,“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汨渤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确实,朱耷的一生也是与孤独相伴,世人皆不懂他。

三、宗教影响

1.梵高与基督教。梵高与基督教从一出生就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梵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正是因为梵高父亲的影响,所以梵高从小就有着悲天悯人的性格,在《塞尚、凡·高、高更通讯录》中写到,“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牧师,他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企图做一个上帝的仆人而屡遭挫折的年月……他早期对艺术的接触,他心中弥漫的宗教感情,甚至先前获得的如何作画的知识,都增强了他迫切做一名画家的愿望……在他成为画家之后,不仅实现了他对艺术的渴望,也满足了他强烈的宗教心愿。”在《凡·高家书》中,在1876年7月梵高写给缇奥的信中,梵高写到“我们是否哪一天一起去教堂呢?我们虽然满腹忧伤,但却又总是幸福的。我们心中有着永恒的快乐,是否因为我们是上帝天国中的穷人?”由此可见,基督教对梵高的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他《食土豆的人》《农舍》和《泥地里的两个妇人》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经的牧师身份对梵高的影响,这两幅画都是梵高前期的作品,这时的作品色彩并没有像后期作品那样明快,但是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梵高选择的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以及他们的房屋。在他的画面中,能看出梵高不止一次的去观察这些人们,他对他们充满了关切。试问,如果不是从心底同情热爱这些人,他又如何能画出如此动人的画面呢?可见,基督教在梵高绘画之路上的影响根深蒂固。

2.朱耷与禅宗学。朱耷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后,离开自己的故乡,隐姓埋名,在深山老林削发为僧,遁入佛门,顺治十年在进贤县介冈皈依曹洞宗高僧弘敏门下为徒,心情稍微平静,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八大山人》中说到“八大山人曾努力参禅,用功领会佛理……八大山人精研禅学之外,诗画艺术也已粲然有成……册中各开诗画,充满禅机禅趣……八大以贯休、齐己自比,表明他有志想做一个诗画僧终其一生。” 在中国画中,文人画家一般会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自然景物上,成功的中国画总有具有“隐喻”的性质,或缘物而抒情,或借物而寓意……总括而言,无非是宇宙生机与画家生命意念的共鸣互感,多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精神体现。在八大山人的一生中,他出世又入世又再次入世,他的绘画必然明显受到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深刻影响。

在他的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禅学的踪影。在他的《杂画册—鸟石》中,题跋写到“此画仿吴道元阴鸷阳受,阳作阴报之理为之,正在毖地。”八大山人在学习吴道子的绘画中悟出了阴阳互生之道,他画的这幅画也是将太极图中的阴阳相生原理应用在画面中,“计白当黑”“知黑守白”,可见宗教信仰对朱耷绘画的影响。

四、艺术氛围

1.梵高家庭氛围。梵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他的家族中有三位画材商,他的母亲又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才女,会在业余时画点素描、水彩等作品。梵高自己也曾经从事过画商工作,这些都或多或少的让梵高从小接触着艺术。在梵高成年后,他去巴黎,在《凡·高家书》中,梵高在1873年写给弟弟缇奥的信中写到“近来店里收购到了许多画和素描作品,也賣出了很多……对我而言,考察伦敦、研究英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和英国民众,是一大乐事……”可见,梵高自己不断地去制造机会,去研究绘画,这也为他自己未来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朱耷家庭氛围。朱耷作为明朝皇室宗亲,自幼家中便少不了字画,在《八大山人》写到“八大山人属戈阳王支。他的祖父朱多炡工诗歌,精诗画。父亲善山水、花鸟……八大山人出生于贵胄家庭,自小受到父祖辈的艺术熏陶和良好教育,他天资聪颖,八岁能诗,善书法,共篆刻,又精绘事……”这些足以说明朱耷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尽管后来家境没落,但从小的艺术影响却一直影响着朱耷的艺术风格。

五、不同国度,相同理念

梵高作为西方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在继承印象派的同时又注重绘画的表现性。梵高反对纯客观主义,主张极端个性化,主张艺术应表现主观思想。在他旋涡状的线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情绪的波折,在他明快的颜色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梵高对生命的热爱。而朱耷作为中国明末清初写意派绘画大师,在他的画中,简单的一条游鱼或者一只白眼八哥,都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清朝政府的蔑视。在他的画面中,他并不追求形似,而是试图通过禽鸟或者花草来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情绪。

梵高和朱耷虽然是处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画家,可两人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一生波折,穷困潦倒,受尽苦难,都曾试图在宗教信仰中找到慰藉,最终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绘画这条道路,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梵高抛弃了西方传统油画的写实性,而去描绘大自然中的景物,通过笔触和色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花一木上。朱耷则是在继承中国文人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象外之境”“弦外之音”,他同样的不追求形似,而是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喻在禽鸟或是花草中。可见艺术无国界,虽然他们在现实中素未谋面,但在艺术这条路上却是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 张叔宁译.凡.高家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2] (荷)博戈米拉.韦尔什-奥夫沙罗编.凡·高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 邵大箴主编.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 (美)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通讯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美)约翰.雷华德.后印象派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黄音 编.凡.高[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7] 石泠编著.八大山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刘会彬著.中国国画名作100讲[M].北京:百苑文艺出版社,2007.

[9]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 杨江波著.八大山人笔墨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1] 蒲松年主著.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2] 刘桂秀.八大山人花鸟画布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3]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6(5):130-138.

[14] 焦伟娜.八大山人花鸟画造境——以《鱼鸟图》为例[J].内蒙古艺术,2015(1)

[15] 艾铮.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的象征性[D].湖北美术学院,2015.

[16] 杨成立.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怪石图式[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136-138.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梵高经历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梵高的世界
画与理
梵高笔下的秋天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闯入梵高的世界
用心处事
经历与感悟
我就是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