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淡泊白鹿洞

2017-08-23 22:51徐晓云
旅游 2017年6期
关键词:院落朱熹书院

徐晓云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绕。书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唐贞元年间(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籍、文具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称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940年),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白鹿洞书院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煮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先贤大儒们的思想华光

我在游玩庐山时,最后一个景点就是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对白鹿洞书院,我心神往已久。白鹿洞书院隐于绿荫浓密的山谷与清溪间。旅游大巴在村野间、在树林中穿行了很久,终于停了下来,停车坪前方,古树遮掩之下便是书院的院门了,灰墙青瓦间透显出一种古色古香、清雅淡泊之气,感觉一分陌生,又感觉一分熟悉。转入院门,是一条参天古木掩映的青石路,路的左侧是古朴有致的建筑群,右侧是流水潺潺贯道溪。书院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

游览其境我发现,大学者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设坛讲学,教者君君,习者咿咿,这里闪烁过大师大儒们的思想光华,也留有莘莘学子的生命清香。对书院文化,我知之甚少,但行走在千年书院,无不感受中华文化的笔意墨色和古圣先贤的如兰气息。只当自己是一个旧时的学子,每看到一位先贤的画像、雕塑、字迹摹刻,甚至面对丹桂亭前的桂树,我都一一揖拜。白鹿洞书院仿佛是远离世俗的一块心灵净土,置身于楼阁亭榭之间,行走在林间石径之上,浮躁的心会变得清朗、古朴。此时此刻,真想做一个旧时追梦的学子,捧一本书,在古树下、在清溪边、在石凳上,慢慢悠悠地读,任日升日落、花开花谢。

史书记载,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据说,从千年书院走出了三位状元、数百位进士。走进这千余年历史的白鹿洞书院,山水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四周青山环抱,流水潺潺、花放鸟鸣,书院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更显清幽,书院内养的几只白鹿,让白鹿洞书院之名变得更加贴切。书院里处处都留有朱熹的影子,好似随时穿越回朱熹讲学的朝代,与他隔空论学一番。

五老峰下五院落

走近白鹿洞书院,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笔力雄浑。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古木的掩映之中。书院建筑美观大方,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风格,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据白鹿洞书院的讲解员介绍:“中国古代有9000多所书院,江西就有900多所,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所以江西也是著名的书香圣地。”白鹿洞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书院的大门上面“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梦阳在任江西提学副使时所书,此人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留下了很多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诗篇。白鹿洞书院建筑群南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贯道溪”,取自孟子“吾道一以贯之”。面对着贯道溪,从西到东一字排开五个院落,分别是“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每个院落都是沿南北中轴线的布局,建筑坐北朝南。这五座院落相对独立,各自拥有自己的主体建筑和面朝贯道溪而开的大门。五个院落之间内部又有门可相互贯通,一道白净的青瓦围墙将五座院落在外观上围成一个整体。书院内古木参天,书院外茂林修竹,门前流水潺潺,泉清石秀。是一个难得的清静之地,喧嚣中的宁静之所,的确是一个念书的好地方。很佩服古人的眼光,李渤兄弟能从洛阳跑到此处隐修,朱熹能果断地在此创建书院,陆九渊、王阳明、李梦阳等能积极地来此讲学,皆为不俗之人,此乃不俗之地。

进入白鹿洞书院大门,右手边是贯道溪,左手边就是五个院落中的西边第一个院落先贤书院。门上的“先贤书院”四字是明代书法家李时达的真迹。门右柱上还有块牌子“朱煮纪念馆”。进得院门,穿过一个小花园,前面有一个过道门,门内高悬“洞贤天下”牌匾,匾名口气很大,跟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口那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有一拼。门内又是一个花园,比第一进的小花园要大不少。园中有座四角的亭子,上有匾额“丹桂亭”,亭内有石碑一方,上书“紫阳手植丹桂”,是光绪四年(1878年)时任赣州知府的岭南人曹秉睿所题写。亭前左右各有一花坛,种着桂树两棵,枝繁叶茂,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紫阳是朱煮的号,难道这两棵桂树真是朱煮亲手种下?那得有八百多岁了吧?

花园的东、西、南、三面是碑廊,里面墙上镶嵌着宋至明清古碑刻一百二十多块。碑刻中有很多名家手笔,前面提到的手书“白鹿洞书院”五字的李梦阳的真迹也在其中,这些碑刻中最著名的当属明代紫霞真人用蒲草书写的《游白鹿洞歌》。我顺手摘录了几句: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视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先贤书院的主体建筑是丹桂亭北面并列着的“报功祠”和“朱子祠”。两座建筑的规制、大小相同,均为四柱五开间硬山顶的砖木结构。其中西侧的报功祠,是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所建。讲解员说里面是祭祀李渤、周敦颐、朱熹等有功于白鹿洞书院的人的。作为先贤书院的主体建筑,朱子祠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时任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专祀朱煮。朱子祠正中的北墙上是线描的朱熹画像石刻,像左立张象文手书《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立朱熹所撰《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悬康熙所赐“学达性天”金字匾额。画像两面的墙上是周敦颐、程颐、程灏、陆九渊等理学、心学大师以及朱煮十四弟子的画像。周敦颐与两程都是理学上的先行者,是朱煮的前辈,在此也只能同朱熹的弟子一样陪祀两侧,可见朱子之地位。

砖缝里都透着文化气息

前面说过五个院落相互独立,却内部又相互贯通。先贤书院的东面是第二个院落欞星门院,这个院落是当年学子们祭拜孔子的地方。棂星门院的大门就是这座石质牌坊,这个院落名称的也来自于这座牌坊。这座六柱五门五楼的冲天式牌坊学名叫“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曲星”,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之意。现存的这座棂星门已存在了五百多年,它是白鹿洞书院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古迹。棂星门后是一个水池,名“泮池”(又称“莲池”),自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池上有座单孔石拱桥,名“泮桥”,不过现在叫做“状元桥”。泮池两侧有“泮斋”,这两座相当于东西配殿的建筑内,西泮斋里的内容是“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在这里有江西历代进士题名录。中国古代历代进士数量最多的省份,江苏第一,浙江第二,江西第三。历代状元最多的省份,江苏第一,江西第二,浙江第三。江浙多进士,历来如此,在此为我们江浙骄傲一下。江西不弱于江浙,倒是第一次知道,没想到江西人文如此之盛,白鹿洞书院应该功劳不小吧。

状元桥北是礼圣门,应该说这才是整个白鹿洞书院的正门,原为先师庙门,亦称大成门,宋、明、清历朝均有重修。目前此门是1980年重新维修的,门十扇,廊式,隔为空心几何图案,两侧有阁,硬山屋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门上挂原南京军区政委杜平所书“正学之门”四字匾额。穿过礼圣门,是个花园,花园的北面就是这个院落的主体建筑礼圣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语意,始建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现存的大殿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提学冀霖重建。礼圣殿主体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周环以廊。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其石柱础,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整个大殿巍峨宏丽,气势庄严。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北墙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石刻,是1980年维修时摹刻的唐代吴道子所绘孔子像。像上有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左右有朱熹书写的“忠”、“孝”、“廉”、“节”四大字。殿中左右有线雕四圣像石刻,分别为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左右两侧壁有十二贤线雕小像。

棂星门院东面的是第三个院落“白鹿洞书院”,和大门口的“白鹿洞书院”重名。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来参观白鹿洞书院,当时的书院管理方请他给这第三个院子题字,他拿起笔就题了“白鹿洞书院”五个字,管理方也就只能挂在了第三个院门上,所以这第三个院落也就叫做白鹿洞书院了。这个院落的中央有座二层的木构庑殿顶的御书阁,始建于南宋,现阁系清康熙年间所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南康知府周灿请建阁珍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由南康知府叶谦、毛德琦重建。御书阁内东边有木板楼梯可登楼,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南北各有六门,门上段为窗棂格,下为方框裙板。楼上向南有门,四面皆为棂格通风窗,周环走廊。院落的北面与隔壁礼圣殿并列的大型建筑是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府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砖木结构,白墙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后均有门和窗,前有走廊。明伦堂是整个白鹿洞书院的讲堂,也就是现代学校里的教室。明伦堂面积较大,可同时容纳百名学生听讲。八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此求学,无数学者在此讲学,共同将白鹿洞书院推向辉煌。

白鹿洞不是洞,不过现在白鹿洞书院内的确有个洞。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也就是这个南康知府专门命人在明伦堂后的山坡上修了个洞,自此白鹿洞里就有了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继任南康知府何岩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就请石匠雕一跪姿石鹿放在洞中,于是白鹿洞又有了鹿。有鹿有洞,终于完美了。洞上还修有一高台,名思贤台。

白鹿洞书院的东侧是第四个院落紫阳书院,听导游说里面的建筑相当于现在学校中的校长办公室和会议室。紫阳书院的东面是第五个院落,古时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宿舍与学校招待所,现在仍作为宾馆对外营业,当然内部设施肯定是完全按照现代人生活水准来改造的了。游客如果需要的话,是可以住在里面的。

可惜的是,这个非常适合读书的地方,这座砖头缝里都透着文化气息的千年育人之地,在那个“很文化”的革命中,成了育猪之所(很羡慕那年头的猪)。好不容易将猪赶了出去,如今却成了车来车往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逗弄白鹿的动物园了。

猜你喜欢
院落朱熹书院
春日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院落春秋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朱熹治足疾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