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快乐与幸福出发

2017-08-24 04:25张忠友蔡子明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加减乘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张忠友?蔡子明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下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留守儿童的焦点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情缺失,家庭监管缺位,隔代的溺爱、寄养的偏爱、无人的失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存在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采用“加减乘除”的心理调适对策,让他们在爱的海洋里茁壮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适对策;加减乘除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由于缺失父母亲情,隔代监护的溺爱、寄养监护的偏爱、无人监护的失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问题。根据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向题产生的成因及其分析。政府、学校和家庭联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采用“加减乘除”的心理调适对策,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留守儿童调查实况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7800万人。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8亿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6000多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根据上述情况留守儿童主要有两种类型:

1.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种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血缘关系,给予较多地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监护者多采用溺爱放任。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差异“代沟”明显,缺乏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2.上代监护:父母的同辈人: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1.孩子問题

(1)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性格柔弱内向。

(2)自卑障碍心理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3)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女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自从你和爸爸外出后,我一个人在家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三人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2.家长问题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得孩子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1)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的文化素质较低。学校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雍与制约,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一。家庭和:半雄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2)抚慰缺乏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较快、充满活力、富于好奇想象、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重要时期,其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与任性并存,极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关爱、理解、尊重、引导和帮助,情感的归属和依恋。需要得到教师和其他社会公民的认同,展示才华、表现自我、证实自我价值的机会。由于这些需要满足机会的缺失或弱化,许多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

1.家庭监护的“盲区”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

2.学校教育的“误区”

有一部分上了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身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1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沐4岁左右,多为初中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铆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

3.社会环境的“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适的对策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響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快乐成长。虽然孩子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不离爱”,为了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与管理的有效性,采用“加减乘除”的心理调适对策。

1.“加”倍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广泛的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更为全面的爱。

(1)加倍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差,大部分孩子的生活水平还处于基本的温饱阶段,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因缺少监护、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作为教师,在学习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要千方百计弥补情感上的缺陷,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这种爱影响力是巨大的。

(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调适能力。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更多的是父母的撇蒙}w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增强监护人的责任心。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有养育与教育的责任心,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

2.“减”轻犯错误后的心理负担—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孩子也不例外。但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不良习惯,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对待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要用正确方法、正面的引导,不能给留守儿童过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减”轻留守儿童犯错误后的心理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1)减少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留守儿童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

(2)减少对留守儿童犯错误的责怪。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胆小、懦弱,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打架斗殴、侮骂老师和同学,甚至长辈。留守儿童犯了错误,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家长、教师采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用睿智的艺术教育方式,用宽容、帮助、关怀的胸襟感化他。

(3)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联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耀障碍,教师在班级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

五、“乘”倍激励留守儿童的进步—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家长与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以这些“闪光点”作为消除他们消极心理的支撑点,同时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

1.激励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进步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留守儿童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既是家长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时家长与老师配合,有意让孩子学会自理生活的琐事,生活、作息时间有规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鼓励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六、“除”去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关注孩子康成长的关键

留守儿童缺乏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补珍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监护人与老师一起找原因分析,及时解决。

1.除去人际关系中带来的困惑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很少与他人接触。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开设亲情电话。构建一种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宽容,学会以诚待人、以礼待人,这样你的人生必将充满快乐。

2.除去心理障碍的烦恼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如身体上的变化,男女情感问题。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帮助他们除去烦恼。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学习中寻找乐趣,要把学习看成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内在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有自信心,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3.除去学习中产生的迷茫

很多留守儿童会因学业太差,心理过重的自卑包袱,易发展为孤僻离群,或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个性强,心高气傲,也容易“鹤立鸡群”,找不到“知音”。他们的自信心遭受到一次次践踏,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和他们一起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确定务实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耐心开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尤其注意培养他们的健康的心理承受力。

留守儿童是一群“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所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关注,并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缓解的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

猜你喜欢
加减乘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