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财务报表舞弊治理对策

2017-08-24 01:04范传正
时代金融 2017年21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需求

【摘要】令人痛心的财务报表舞弊现象已经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着重关注并研究财务报表舞弊的现象,成因,手段及治理规避措施。本文通过对财务报表三大成因的分析,且综合各类财务报表舞弊的具体手段,最后介绍了企业财务报表舞弊治理对策。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 需求 治理对策

从最初的美国安然事件,到“银广厦”事件,再到现如今的万福生科涉嫌欺诈事件,无不提醒着人们舞弊事件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恶劣影响。那么如何合理的预防规避治理财务报表舞弊又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本文主要从成因及其对应的手段入手分析舞弊行为的产生,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治理对策。

一、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

首先,财务报表舞弊是由于其对财务报表产生了“舞弊需求”,其需求主要来源于经济需求和政治需求两个方面。经济需求,即经济利益的追逐。具体可表现为偷税漏税甚至骗税;虚增收入骗取银行贷款;获取上市资格;提升公司品牌形象等与直接经济利益挂钩的需求。政治需求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负责人多为政府派遣,与其政绩直接相关,为了良好的政绩和当地政府的虚假繁荣的形象,从而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

其次,处罚力度不够,舞弊成本低,是财务报表舞弊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关企业会计报表虚报行为的处理措施威慑性不够。主管机构证监会一般进行行政处罚,即警告、罚款等方式,鲜有刑事起诉主要责任者的情形,更鲜见追讨其民事责任。更糟糕的是处罚行为的本末倒置,本来应是公司管理层的不诚信行为,却去制裁公司,损失的则是股东的利益。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层的虚假行为所带来的收益远比违法成本高。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具体手段

(一)针对收入部分的舞弊

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来进行舞弊,是现行最常见的舞弊手法。例如:提前确认销售收入,把不符合确认收入的业务确认为收入;通过伪造销售合同、销售订单等虚拟客户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虚增利润;扩大销售核算范围,把非营业收入虚增为营业收入;进行第三方交易等。企业一旦利用这些手段虚增销售收入,就可以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比如前文中所提到的获准上市资质同时提升发行价格的利益需求。

(二)费用的不合理计量

很多公司在某些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界限非常模糊,往往根据需要而定。把期间费用和成本不合理配比,以此来虚增资产。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把已经发生的费用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等,以此来虚增资产,也只是虚拟的资产。这些科目本来是出于会计的谨慎性来设立的,现在却成为某些企业的费用和损失的回收站。

(三)针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舞弊

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给广大企业提供了很广阔的选择空间。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而也有些会计学者建议,以历史成本和市场价值孰低的原则计量,来保证会计计量的稳健性。但是这所有的都离不开正确的会计估计,会计估计受人为因素影响颇大,那么就会有误差。同样的企业,如果选择了不同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的会计做出了不同的会计估计,那么最后的收益就会有很大差别。

(四)针对隐瞒合理披露事项的舞弊

对重大应披露事项的隐瞒,例如隐瞒重大担保债务,重大或有事项和重大关联交易等,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活动。这点对国有上市企业尤为重要,与前文所提到的政治需求完全相符。

三、财务表报舞弊的治理对策

虚报公司财务情况是盛行全球的丑恶现象,非常棘手。市场制度尚未成熟的中国,财务报表舞弊背后是我国独特的社会现状,原因非常多样,因此,全国解决虚报财务报表的陋习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全社会中要形成共识与合理来共同克服。遵循不同的理论学说进行研究,关于虚报财务报表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相关具体的解决途径也是大相径庭。笔者综合不同相关主流学说,扩大财务报表舞弊相关原因的研究内容,深入阐述实践中虛报财务报表的构成制度。这样也能够对于解决虚报财务报表现象的机制完善提出不同的方法与路径。

(一)抑制财务报表舞弊需求

由前文阐述可知,会计工作者虚报财务报表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财务报表舞弊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不劳而获的心理,快速聚拢财富的欲望,使得相关人员罔顾法纪、铤而走险。据此能够知道,解决虚报财务报表行为的总体纲领应当是,第一,减弱会计工作者虚报财务报表行为的动力。有学术理论方面来讲,达到减弱虚报财务报表的动力,首先是加大虚报财务报表的违法责任,降低因此而得到利润,从根本上消灭虚报行为生存的土壤,让虚报行为没有生存空间。

由前文关于虚报财务报表的代价和利益能够了解,减弱虚报动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大违法成本,增强法律规制。法律威慑力由违法后果与处理次数两者综合组成。因此,要形成真正的法律规制,一定要以相称的处罚力度为标准,增大违法成本,落实处罚举措。

由威慑效方面来看,民事惩罚与刑事惩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我国应该在处罚中加入刑事责任,以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确定主体的相关刑罚后果。而且必须增大主体在虚报财务报表方面的民事惩罚数额,可以加大经济方面的法律后果,如罚款数目等。正是因为刑事责任的承担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相关责任人意识里没有充分认识到刑罚的严重性,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刑事强制力。因此,单纯依赖加重处罚力度以解决问题,得到的效果应该不能尽如人意。正是因为刑事责任不能直接决定全部管理的有效性,所以必须考虑处罚的概率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相关机关必须开始改革管理体系,增加多种管理方式,通过这样提升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以增加处罚概率。通过此法律强制力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司法工作效率。

体制转型和管理有力决定着法律强制力的运行效果,然而,更直接地提高法律强制力,必须在实际工作期间认真贯彻落实。还要注意的是,构建正确的社会经济氛围,重视人民群众的举报意见,司法方面完善检举渠道,有助于彻底消灭虚报行为。

(二)完善会计行为环境

由上文內容的研究能够得知,中国公司所处的财务现状不尽合理,出现了法律监管缺位和权力分配混乱的现象,典型现象有:企业管理体系不够成熟;财务数据管理封闭;缺乏独立监管机制;行政机关监督不到位;合同中有关虚报财务报表的条款不能得到有效遵守。这些问题共同形成了我国财务现状的不合理现象。

由此,构建解决财务报表问题的相关纲领之时,一定要使得财务现状中的股权分配更为合理,企业管理制度要改革,明确监事与董事之间的权限分配,提升监管效率,使得两者间相互独立,权责清晰;合理规范公司财务人员计量方法的选取,指定更为完善的财务规范,来适应逐渐复杂、变化极快的经营需要,减少随意性;完善财务合同的标准范式与虚报财务报表后果承担方式体系和制定独立的审计条例等等。

(三)减弱会计行为主体各种认知偏差程度

由前文对舞弊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可知,会计工作人员虚报财务报表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存在不正确的心理认知。正因为这样,想要彻底解决虚报财务报表现象,一定要把内因纳入制度建立的考量范围内。加大相关法律规定的宣传与推广,增强相关主体的法律意识,并由法律来改善整个社会道德环境,帮助主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法律观,人们道德层面的提升反过来也会改善社会环境。职业道德规范展现了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经理层与董事这类领导人员确立企业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通过知道公司职员的日常工作,让公司自身的管理监督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对有关会计工作人员内在的不正确认识起到矫正功能,消除虚报行为实施所需的条件,逐渐由减少虚报行为过渡到从根本上防止此种行为的出现。

四、结束语

本文立足于现实案例,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结合起来,综合整理了舞弊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舞弊手段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三方面舞弊治理手段。与舞弊成因对应内部应加强内部环境控制,从源头上杜绝舞弊土壤的产生;外部环境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以期降低舞弊产生的概率。与此同时,治理以人为主体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应以加强财务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为关键一步,矫正不正确认知,减少虚假错报。

参考文献

[1]李晓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李文辉.基于伦理视角的会计人员财务舞弊“成本一收益”分析[J].财政监督.2011(11):15-21.

[3]韦琳,徐立文,刘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基于三角形理论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1(02) :22-27.

作者简介:范传正(1992-),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商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学。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需求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