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文章文眼的抓取

2017-08-24 09:59梁春勤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梁春勤

[摘 要]人有人眼,文有文眼。文眼就是最传神、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表明读懂了文章。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倡语文课要返朴归真,体现简约之美,他曾提出:“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因而我想,要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就必须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做到大处清晰、小处弹性,从而實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建构简约有效、开放弹性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章教学;抓取文眼

专家王崧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感觉他总能抓住文中的一根主线,围绕这根主线把课文串起来学文,教师教得思路清晰,深情并茂;学生学得轻松明朗,入情入理。这根主线或是课题或是文中的某个词或是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能牵一发而动全文,能制约全文,挈领全文。这样的词或句我觉得应该叫文章的“文眼”。因此,在教学中,我也试图学着抓“文眼”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巧抓课文的课题句设问,牵一“题”而通全篇

很多课文的课题其实就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更像隐藏在树叶丛中的瓜果。只要顺着“文眼”这根藤去搜索,一定能摘到丰硕的果实。例如:我在教《爬山虎的脚》这课时,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文眼就是“脚。”上课时,我问学生:“脚大家太熟悉不过了,谁有脚?”学生说:“人有脚。”“还有一些动物也有脚。”我又问:“你能画出人或者某些动物的脚印来吗?请上台来画画。”有的画了人的脚印,有的画了小鸡小鸭小马小狗的脚印。于是,我话锋一转,说:“请同学们读课题《爬山虎的脚》,你们见过吗?”同学们有的说:“没见过。”有的说“见过爬山虎,但不知道它还有脚呢!”“是啊,爬山虎是一种植物,植物也有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并画出爬山虎脚的简图。”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和画图,了解了爬山虎脚的基本情况。我接着又说,其实爬山虎的脚跟人的脚一样,也是会走路的。那么它到底是怎样走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学生很快用自己的话说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在墙上爬的以及它的变化。学生这样学起来,无须老师口干舌燥地讲解,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学得更踏实。尤其是,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怎样导到学习爬山虎叶子上来呢?刚才不是有同学说见过爬山虎,但不知道它还有脚吗?于是我就问学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难以发现爬山虎的脚呢?”学生说:“是爬山虎铺得均匀的层层叠叠绿得发亮的叶子挡住了爬山虎的脚。”“是啊!这么美的叶子我们来美美地读读。”这篇课文,围绕“脚”这个“文眼”展开教学:脚的样子——脚的颜色——脚的变化——脚隐藏在叶下。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明朗,老师教起来教得轻松自如。真的是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啊!

二、巧抓课文的中心句设问,牵一“句”而读全篇

许多文章都有中心句,而中心句就是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所以只要抓住中心句,就能引起学生对全文内容的阅读兴趣,从而把握全文内容。如《口技》一课,全文都围绕课文的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来写,尤其是其中的“善”字更是统领了全篇。我围绕此句设问:“同学们,从题目看,这篇文章应该重点写什么?你从文章中哪一句可以得出这样结论?”“这一句中哪一个字最为突出?为什么?”“全文哪些地方突出了这一个字?”学生在阅读中很快找出了课文第一句,并且认为这个“善”实际上就是全文中心意思的一个高度概括,还包含作者对口技表演者精湛技艺的赞扬。全文都突出一个“善”字:文中开头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交代,与“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说明道具简单,所有听众人人向往他的口技,衬托了表演者技艺的“善”;第二自然段以口技表演者模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声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从正面与侧面烘托口技者之“善”;尤其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口技表演者模仿失火、救火时各种声音同时发出以致“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更是突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之“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就理解了课文。

三、巧抓课文的关键句设问,牵一“关”而议全篇

课文中还有些句子对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中的这些关键句进行设问,则有牵一“关”而议全篇之效。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是文章的关键句子,抓住这一句设问,就能引发学生对人物和主题的探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性问题:“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他是属于‘短衣帮还是属于‘穿长衫的?”“他既然是站着喝酒,为什么却硬要穿长衫?”“他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结果又怎样呢?”……学生通过对全文阅读与探究,很快领悟到:这正是作者写文章的高明之处,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不伦不类外貌的描写,透露出他一生的悲剧和与世格格不入的性格特征。他既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又成不了“穿长衫”,更不能为他们所接受。“短衣帮”视他为笑料,“穿长衫”的丁举人因为孔乙己偷盗就打断了他的腿,以致孔乙己无法生活而最后失踪。隐藏在这一外貌及悲剧结局的背后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问题议论完毕,学生对人物特征及小说主题了然于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不在于倾筐倒箧,全盘授予,甚至越俎代庖。而在于精讲点拨,找准教法,循循善诱,授之以渔。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可见,抓准文眼往往能激活全篇。文眼就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准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1]孙振建;语文教学贵在巧设“课眼”[J];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14期.

[2]秦葆;;阅读文章要善于抓“文眼”[J];语文知识;2015年11期.

[3]唐华林;抓住文眼,顺“藤”摸“瓜”[J];教育学报;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