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疗效观察

2017-08-28 22:10
关键词:凝血因子气虚房颤

袁 铭

(解放军第210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5)

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疗效观察

袁 铭

(解放军第210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5)

目的 分析益气活血疗法治疗气虚血淤型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气虚血瘀型房颤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控制心率、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的同时,口服益气活血中药汤剂进行治疗。观察心电图疗效、凝血因子及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因子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中医症候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疗法治疗气血血瘀型房颤具有一定疗效,能有效控制心率失常,有效改善凝血因子活性,减轻中医症候积分。

益气活血;气虚血瘀型;房颤;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气虚血瘀型房颤患者,排除有肝脏、肾脏、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其他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将选取的5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6.3)岁,病程0.5年~7.2年,观 察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52.5±8.4)岁,病程0.5年~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

房颤的确诊需要以心电图变化作为依据,心电图表现为:体表心电图显示R-R间期绝对不规则,心电图没有明确的P波,但部分导联(尤其是V1导联)可见大致规则的心房电活动波(f波),显示f波者,心房周期长度通常<200 ms(心房率>300次/分)。

1.3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内科学》,诊断为心悸,以气虚血淤型多见,主症:心悸,胸闷不舒,心痛时做,面唇紫暗,脉涩或结代。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药进行常规治疗,以口服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口服华法林片抗凝、抗血小板凝集;观察组:采取西药常规治疗(措施同对照组),同时服用太子参30 g、生地15 g、枳壳15 g、桃仁10 g、麦冬20 g、红花10 g、五味子5 g、牛膝15 g、川穹10 g、桔梗10 g、柴胡15 g、甘草10 g、赤芍15 g,加水煎制温服。两组治疗均为4周1疗程。4周为1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每日心脏常规听诊2 min,判断心律失常的控制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因子水平变化,确定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1.6 评定标准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阵发性房颤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持续性房颤转为窦性心律或变为偶发性房颤,或静息状态下心率<80次/分;有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或静息状态下心率<90次/分;无效:用药后心电图及临川症状无变化[1]。凝血因子活性评定标准:凝血因子通过测定活性血浆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判断凝血因子活性,在标准试验环境下,选用静脉血浆在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检测[1]。中医症候疗效改善评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新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或不足2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2]。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心电示波监测结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7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电示波变化监测结果比较(n,%)

2.2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APTT、PT、FIB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因子水平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 APTT(s) PT(s) FIB(g/l)对照组 治疗前 22.65±3.34 9.11±0.78 7.43±0.62治疗后 26.62±3.42 9.52±0.58 6.68±0.55观察组 治疗前 21.97±3.62 8.96±0.51 7.96±0.38治疗后 32.14±3.15 11.15±0.38 3.86±0.61

2.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在96%,对照组72%。症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n,%)

3 讨 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在常规西医的基础治疗上,予以配合益气活血法的中医治疗手段治疗气血血瘀型房颤,可显著提高疗效。

[1] 陈建峰.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124.

[2] 梁益辉,李舟文,申 梅.定心汤治疗气虚血淤型永久性房颤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6,(5):37.

本文编辑:吴宏艳

R259

B

ISSN.2095-6681.2017.15.69.02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气虚房颤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