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无边界”教学组织模式探讨

2017-08-28 19:53李茂华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

摘 要:媒介融合的进程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传统的垂直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更好地适应新的媒介环境的要求。当前,引入“无边界教学组织模式”理念,使教学资源能够在各层级、边界间顺畅流动,从而达到打造学生毕业后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组织方法。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无边界教学组织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30-0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介领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谋求改革,以迎合互联网的姿态架接新媒介,而新媒体也在谋求与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合作。媒介融合时代正在到来。在媒介融合时代,生产信息的机构及个人大大增加,媒介信息量空前增多,流动更加频繁,信息以及生产信息的技术以极快的速度更替,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面临如何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的问题,新媒体在内容制作、媒介技术、市场推广等方面也面临人才匮乏的难题。这种种情况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团队建设、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是否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媒介生态?如何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跟上外部世界的迅捷变化,从而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为此,本文拟提出“无边界教学组织模式”的概念,以从教学组织管理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一个思考。

1 “无边界教学组织”概念内涵

“无边界教学组织”的思想来自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提出的“无边界组织”概念。20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为了提升通用公司的生产力,提出了“无边界组织”的概念。“无边界组织指的是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组织结构。”[1]这种组织结构力图降低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组织与外部所造成的区隔,从而使边界具有更大的可穿透性,以使贯穿组织的运转变得更加顺畅。

目前,各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从教学组织上看,遵从的是大学的整体性组织要求,在学校下设置相应学院,如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在该学院内再根据本科(或研究生)专业名录设置相应的系,如影视系;在系下面再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师资力量设置相应课程教研组,如媒介管理课程教研组等。这一教学组织结构,在管理上隶属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子目标和明确的作业内容边界,比如媒介管理课程,是根据不同媒体产业发展情况,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管理、市场策略、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理论传授、知识学习与媒体实践的课程。进行媒介管理课程的讲授是课程组的核心工作。围绕这一工作,确立该课程教学要求,撰写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PPT)等,再根据需要开设该课程班级,按工作量分配不同教师,从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分解与落实。每一位任课教师严格按事先提交的大纲、计划、进度授课,教学管理部门按审查通过了的大纲、计划、进度检查授课情况,以此完成课程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秉承科学解析的基本原则,按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所涵盖的不同子目标和子知识群(水平划分),将培养相应人才任务委托给相应专业组织(学院),将该组织体划分为明确分层组织(系、室、组等)(垂直划分),将水平划分的子培养目标、子知识群,对應地分配给垂直划分的分层组织,从而使得组织与任务,个人与工作,职业设置与作业边界均十分地清晰与固化。如下表所示:

在这一模式下,从组织机构角度(纵向)看,组织与任务的关系是明确的,从人才培养角度(横向)看,人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边界和内部要素的结构亦是清晰清楚的,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明确规定的。不同教学单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因为纵向组织构成成员差异带来的关联性结合强度的不同,并无根本的结构性差异。在这一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主要是组织体内部的过程功能管理。管理的规范性标准化程度高,行政划定的组织边界和作业内容边界明确,混搭重叠少,信息在对应关联节点上传输的效率高,但因为纵横边界的限制,跨节点沟通变得十分不容易。

在这一模式下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培养,其工作的评价标准亦颇为刚性,往往突出的是可考评的定量指标,诸如:课程中教材选取获奖教材的比例,开课前教学大纲完成率,PPT课件制作水平,课程进度与计划吻合程度等。管理工作刻板,培养学生亦如工场生产产品,各知识板块孤零零地授与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关联,学生对专业才能的整体认识感不强,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社会技能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无边界教学组织”概念,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无边界教学组织指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不受某种预先设定的组织结构或课程模式所限定,结合知识、技能、社会、市场等多因素人才培养要求,灵活地组织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实现资源的跨节点顺畅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无边界教学组织模式设计

媒介融合时代已经经过WEB1.0的门户网时代、2.0的互动时代到达3.0的社交媒体时代,正在往4.0的智能时代进军。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有边界的教学组织模式从事课程教学,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技能将很有可能在毕业时已经为新的媒介环境所淘汰,学生难以跟上新媒介环境的人才需求,从而使得大学教育功能弱化。新的媒介时代呼唤一种能使学校、社会互动,各类教学资源能够顺畅流动并合理匹配,教学组织成员能够更好地相互配合并使个人潜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和发挥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出现。这种新的模式将使组织更加“柔性”,与环境有更好的契合度,能够让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独立的个体才干结成网络,从而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这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无边界教学组织设计的思路。

要想实现上述想法,新的教学组织将不能再按照传统的通过建立组织层级机构,划定功能,再配置各类资源的思路,而应秉承“无边界组织”原则去建立相关课程教学模块:从事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其教学组织成员可垂直跨越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来自于不同的学院、系、课程组,甚至不同的学校等,他(她)们也可能水平跨越各自的专业,并不必强求所有教师均来自于一个专业;他(她)们也可以外部跨越学校,来自于学校之外的其它单位人员,甚而至于还可以跨越地理空间,来自于不同国度、地区,有不同文化背景。这一多维度的边界跨越,使得在传授同一门课中的不同经历、不同风格、不同文化、不同层级的人员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信息在传受双方之间,在授课教师之间,在学生彼此之间进行流入流出的双向适时交流,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这恰巧是艺术的本源所在。

我们将传统模式课程资源占用情况与无边界模式课程资源可能占用情况作如下比较:

大学Ui i=1,2,3…m

学院 Cij j=1,2,3…n

系Dijk k=1,2,3…O

室Rijkl l=1,2,3…p

组Gijklq q=1,2,3…s

课程Bi i=1,2,3…t

传统模式课程资源占用 Gijklq → Bi

无边界模式课程资源可能占用:

当组织机构由传统封闭边界状态转化为多维跨越开放柔性的无边界状态后,课程教学管理的难度将大幅度提升。如果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不到位,将会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从而使得教学状态和教育水平不但不会提升,反而会下降。因此根据媒介融合时代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原有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单目标将会被“知识传授程度、技能、学习能力、跨界能力、创新意识、系统思考思维能力”等多目标代替。

有了多目标体系后,我们就应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特征,落实教育部本专科目录要求、教指委专业规范要求、产业行业的专业认证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等,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作为对课程流程再造的依据。

在教学体系设置上,我们引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2]以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水平为教学指导,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和培养标准,由此去设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名录,作为教学的最基础单位。由此,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组织上,我们寻求采用无边界教学组织模式,坚持功能上的协同互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不拘一格选择施教人员,放手让不同知识背景人员采用各自熟悉有效的方式方法去传道授业,从而使教学兼顾学校与行业、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等,全面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艺术学于2011年4月从文学门类下独立出来,下设戏剧影视学等五大一级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戏剧影视学下属的二级学科。根据上述OBE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授课程既受门类自上而下的逐级目标约束,也受毕业后所属行业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素养等制约,在课程设置上当以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教学工作的展开为基础,以课程内容、要求、标准为准绳,实施无边界组织理念,寻觅跨界人才,支持课程整体作业,打造学生毕业时的市场适应能力,这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精髓。如下图:

3 《媒介管理》课程无边界教学组织设计

《媒介管理》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限选课程之一,其知识的构成需具备广播电视学、管理学、媒体从业经验等多学科背景。教学时,我们有目的地按上述OBE理念对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

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知识学科门类的划分,艺术学门类目标旨在培养具备一定艺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门性人才。这一指导性文本,决定了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目标是旨在培养具备一定艺术理论知识,并同时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从事广播电视媒体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基于这一专业目标,广播电视编导系设计出该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该安排表包含了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第二课堂教学平台三个部分。通识教育平台是全国大学共有基础型素质要求,第二课堂教学平台为学生面向社会从业择业所需心理与技能要求,作为负责专业教学的影视系重点关注第二部分的专业教育平台。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在培养计划学分限制条件下,设置了包含《媒介管理》在内的8-10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在行课前,分别制定出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培养标准,并用文本固定下来,以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依凭。

以上思路可用下表表示:

该矩阵表明确表示出学生培养成效受培养目标统御,将培养目标分解为不同毕业要求,将毕业要求转化为专业培养标准,并通过三级细化,构成专业培养标准三级列,再将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各门课程按学期罗列于第四列各行中,从而构成课程行。在课程行中,用打勾建立课程与专业培养标准之间的关联,每一门课程匹配一项培养标准,以此建立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并将之作为我们跨界聘请教师的依凭和出发点。

经过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细致分析,我们将《媒介管理》课程拟定为如下五条专业培养标准:

(1)清楚了解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特征及表现形态;(媒介认知能力)

(2)对当前各类媒体的组织形态和属性有清楚认识;(媒体认知能力)

(3)对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有清楚的认识;(傳统媒体运作能力)

(4)对新媒体的运作方法有较广泛而具体的认识和运作能力;(新媒体运作能力)

(5)对一般性组织的管理有规范性认识。(管理学知识与技能)

上述五条标准从知识的跨度上看跨越艺术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从专业属性上看跨越广播影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4、5个专业,从接受知识属性上看,涉及到理论知识、技能培养、经验阅历等。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同时具备拥有上述才干 ,因此单一传授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只有秉承无边界教学组织理念,全方位跨界聘请各具才干的不同人才对同一接受群体(专业学生)进行流程式施教,才有可能达到所设计教学的要求。

在我们开展的教学中,上述方面的每一位教师,均可以自己的专业、阅历、素养、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给予受教育者不同的培养,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

无边界教学组织对于打破条块分割的教学边界限制,增加教学的时效性与灵活性,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时匹配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市场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其在施行过程中也面临教学人员组建、教学过程管理、授课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管理难度,需要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思考。

参考文献:

[1] 徐全忠,邹晓春.组织行为学 理论、工具、测评、案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28页.

[2] 顾佩华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茂华(1976-)女,四川梓潼县人,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研究员,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广播影视文艺与文化。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