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分析及实践

2017-08-28 22:33管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教育高职

管文

摘 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高职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提出高职德育教育实践可围绕着:细化问题导向、转换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体验等三个环节来展开,使其更好地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促进高职生的思想素养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德育教育 职业教育 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38-02

高职因固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致,在其德育教育环节也需要建立起职业导向。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归因于这样两个方面:(1)现行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材体例为蓝本,难以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契合;同时,以团委、学工部门为指导部门的课外德育教育活动,也存在在形式化、娱乐化的问题。(2)从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初始就业后的离职率较高,且理由往往在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且,现有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无法面对创业需求。因此,从增强高职德育教育的存在感,以及从助力高职职业教育开展的两个方面入手,当前都需要认真审视高职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就德育教育的功能导向出发,则需要重点审视前者对后者主观因素的作用。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高职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分析

1.1 德育教育助力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广泛,其除了包含基本的职业情操教育内容外,还包括企业公民意识教育、岗位责任意识教育等内容。培育学生企业公民意识,便要使他们在组织中具备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来增进他们在团队分工协作中的工作绩效。对于岗位责任意识而言,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十分重视的内容。通过在校内以德育教育来引发和启发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便能在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未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职能时,上述职业教育往往在就业创业课程、顶岗实习动员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讲述,则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对此,笔者在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中也能感知到,学生对具有成功学色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较为反感。而且,许多教师并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所以主观臆断式的教育方式也难以受到学生欢迎。因此,随着在高职德育教育中引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并通过紧扣现代组织对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以及在问题导向下建构德育教学内容,便能系统的将职业道德的相关理念传递给学生。

1.2 职业教育丰富了德育教育职能作用

众所周知,在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主体则是由各门专业课程来承担。与此同时,德育教育则被单纯看做是思想政治课的组成部分,而在内容的设计上显得较为空泛。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来看,其主要由《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中特》等课程所构成。在“一本一纲”的全国统一教学标准之下,高职思政教学或许涉及到职业道德范畴,但却不会以此为核心而延展开来。因此,通过重视高职德育教育在助力职业教育的作用发挥后,便能客观丰富德育教育的职能作用,也相应的提升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职能地位。从本校实践中可以感知到,因围绕着学生所关心的就业、创业问题而展开教学,使得德育课堂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大大提升。如,笔者在《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围绕着“劳动权益保护”的内容来进行专题讲座,进而在与相关课程内容相契合的同时,也为学生普及了职业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

2 高职德育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着眼点

在将二者之间关系落实在实践之中时,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清二者关联的着眼点:

2.1 着眼于深挖课堂教学功能

毫无疑问,将高职德育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范畴,这显然属于理论创新。但在将该理论创新落于实践时,则需要关注高职院校对此的承载能力。为了降低不必要的教育转换成本,则需要着眼于深挖课堂教学的功能。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思政教学改革,从而借助改革的东风重构德育教学内容则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这也不会对现有的师资队伍带来显著的教学压力。

2.2 着眼于知行结合教育形态

“知行结合”具有辩证观特色,这也是促进高职德育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方法论基础。这就要求,通过着眼于建构起知行结合的教育形态,来将学生在课堂中所感知的职业道德知识,最终转换为自身的内心信念。同样在降低教育转换成本的要求下,知行结合则可以重点在校园范围内来开展,并充分打造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学习环境。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职能优势,也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内容。

3 实践路径

3.1 细化问题导向

在高职德育教育中若要与职业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契合关系,则首先需要细化高职学生目前所普遍存在的职业意识问题。当然,这一职业意识问题,主要通过反馈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状况而获得。从本校的问题反馈来看,好高骛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企业公民意识薄弱等,都成为了困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问题。从而,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便需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面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高职德育教育应厘清自身的职能边界。

3.2 转换教学内容

笔者建议,在建立二者关系时应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为主阵地。在现实问题导向下,教师便需要在教材知识点讲授的同时,能动的将其转换为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如在讲授“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内容时,能够与职业发展中如何面对各种挫折联系起来。在案例选择上,应尽可能地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可以将本校杰出校友的職业发展事例作为案例来进行讲解,从中来启发学生认识到“条条大道通罗马”。

3.3 重视学生体验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关联来进行教学时,仍未能改观单向反馈这一弊端。为此这里提出,应重视学生的体验。首先,在校学生缺乏必要的职场经历,所以在案例选择和职业道德讲解上,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认知水平。然后,还应利用课堂外的德育教育平台,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加深他们对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程度。另外,在德育教育中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来助力职业教育,并与专业所在院系建立起协同模式,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本文主题的理论探讨。在使高职德育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高职在校学生目前的职业心理状况。在问卷调查中可知,他们的职业心理状况主要呈现出:焦虑、缺乏自信、恐慌等内容。由此,在创新高职德育教育时,还需要重视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植入其中。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笔者将对此进行阐述。

4 实证分析

以下结合笔者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内容,就德育教育中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来助力职业教育的案例进行分析。

茶道以深远的哲理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茶之境,又是至心之路。茶之道,不仅仅止渴、消食、提神,更能将人的精神引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人生的点滴。由于茶文化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板块,所以可考虑在本校的德育教育中设置专项教学环节。具体而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分别在中期、末期等两个时间环节选择性的设置“茶文化思想”教学环节,设置之后便与专业所在院系协商教学场地的使用问题。因为要进行茶道教学,且在知行结合下学生需要参与茶道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并从中来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操。因此,在高职德育教育中也可以设置实训环节,这样不仅创新了德育教学模式,也更加紧密的与职业教育相联系。对此,应引起同行的重视。

5 结语

本文认为,从增强高职德育教育的存在感,以及从助力高职职业教育开展的两个方面入手,当前都需要认真审视高职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主要为:德育教育助力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职业教育丰富了德育教育职能作用。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细化问题导向、转换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体验。

参考文献:

[1] 柳国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 全面创新高职校德育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9):53-53.

[2] 刘耀福.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55-58.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德育教育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