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的认知解读

2017-08-28 12:10曾妮刘景霞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网络流行语隐喻

曾妮++刘景霞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多数网络语言产生于偶然事件,依托网络平台,以耳目一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因此,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也将进一步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本文以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出炉的2016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探讨流行语“一言不合就XX”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原型范畴 隐喻 网络流行语 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56-02

1 引言

《咬文嚼字》杂志于2016年12月14日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XX、蓝瘦,香菇。其中除了“供给侧”、“工匠精神”外,其他基本上均起源于网民的创造或传播,因此带有鲜明的网民特色。虽然仅有十大流行语,但它们反映出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网络流行语是流行语的一种分支。夏中华(2007)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段内被高频率使用的新奇语言形式”。赵艳芳(2001)在其《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中被网民们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最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语言符号,并且往往对现实产生影响”。从学者们对流行语的定义及特征描述来看,网络流行语与传统的语言体系不同,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网络流行语是“使用于网络交流中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秦秀白,2003)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咬文嚼字》出炉的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借用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探讨网络流行语“一言不合就XX”的衍生、泛化过程

2 隐喻理论与原型范畴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其性质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1986:47)中指出“隐喻是把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外一事物”。莱考夫和約翰逊(1980:5)对其定义是: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者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1998)。这些定义都揭示出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推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Lakoff和Johnson(1980:4)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思维和行为中”。它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概念域,以此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始于人类认识的发展,同时又推动人类认识世界。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是指带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即含有原型和非原型的范畴。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不相等,以典型成员为中心点,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3 “十大流行语”的认知解读

3.1 流行语与原型范畴理论

王寅(2007:116)指出,范畴是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的,在此过程中是以中心意义为基础的。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生成及传播过程契合原型范畴理论。如“工匠精神”、“小目标”,它们都带有原型意义,但使用中被赋予更多新意义,甚至有的因语境不同致使意义与本体概念完全相反。

“工匠精神”原型表示手艺工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该词荣升为制造业热词,继此各行各业都倡导“工匠精神”。于是,在使用中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

例如:(1)标题:图书馆应当弘扬“智慧工匠精神”(《图书馆论坛》 2017)

(2)标题:企业+“工匠精神”=?总理这样说 (中国政府网 2016-12-16)

例(1)(2)来自于期刊标题和政府网新闻标题,“工匠精神”使用范围扩展,跳出传统的制造业,同样适用于图书馆、企业。

“小目标”的走红不同于“工匠精神”,流行意义与本义完全相反,指的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大目标”,甚至是一辈子无法企及的目标,带有讥讽、自嘲意味。为什么会出现反语呢?原因在于这个词出自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他谈到“很多年轻人想当首富”的话题时表示:“想做世界首富,奋斗方向是对的,但最好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正因为说话者身份不同、语境不同,“小目标”才映射出反义。

以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都基于原型意义扩展、延伸甚至颠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非原型意义也可能逐渐转化为原型意义或者衍生出更多意义。

3.2 流行构式与原型范畴理论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Goldberg,1995)。构式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刘大为(2010)认为构式就是“经框架提取和规则化而形成的带有能产性的关系构式”。每个构式都可以从中取出一个框架结构,能够替换填充的是框架变项,剩余的语言成分为框架常项。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中,“一言不合就XX”和“翻船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网络流行构式。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本指朋友间的友谊很脆弱,随时都有可能打碎。2016年3月31日,名为“喃东尼”的画师在其微博中贴出一组名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大受追捧,网民掀起了“翻船体”造句大赛。如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刚取的人民币说没就没,好好的姑娘说胖就胖,楼下的WiFi说关就关等。凡是“搞砸”的事情都可以搭配。该流行语可以类推为“A说B就B”的构式。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分析“一言不合就XX”的衍生、泛化过程。

3.2.1 仿拟类推

“一言不合就XX”本与2015年末举行的世界级电子竞技赛有关。因大赛主办方的办赛态度引起观众的强烈不满,一些网民在该赛事贴吧中贴出敏感内容以表示愤怒,于是网友调侃“一言不合就开车”。之后,“一言不合就XX”逐渐发展成网络流行构式,使用领域开始扩宽。

3.2.2 高频使用

“一言不合”本义为一句话说得不投机,出自唐·李颀的《别梁锽》(“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如今,这一流行语使用泛化,指毫无预料地发生了某件事情,更多地表示“任性”“动不动”的意思。

例如:(3)关注90后就业,避免一言不合就离职(《人力资源管理》 2017(01))

(4)一言不合就分手 (豆瓣小组 2016-10-06)

(5)吐槽:一言不合就比惨,看到最后都分不清谁更惨一点了!(多玩游戏网 2016-04-28)

例(3)(4)(5)中的表达者为“企业人资管理者”、“失恋男生”和“观看游戏直播者”。三者角色不同,使用的语境不同,但均脱离了本义,表示事情冷不丁地就发生了,带有无奈的意味。

随着高频使用,构式中变项“XX”替代词性开始扩展,言语表达也不仅仅限于两个字的词语。

例如:(6)一言不合就“雨露均沾”,这句话火遍网络到底是个什么梗?(搜狐媒体平台 2016-6-16)

(7)一言不合就动手动刀,你是要闹哪样!(中国警察网 2017-02-10)

(8)一言不合就任性!美国男子带30万枚硬币交税 (中国新闻网2017-01-16)

(9)自打进入7月以来,梅姑娘就在南方开挂,一言不合就暴雨,一言不合就来个橙色预警。(新华网广东频道综合 2016-07-12)

从例(8)(9)中,“XX”变项由动词延伸至名词、形容词,结构上出现了四字词甚至是句子,这正是构式强化的结果。

江蓝生(2007)指出,“语用经济原则驱动下的省略和紧缩推動了汉语构式语法化。“一言不合(就)XX”就是简省的结果,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构式生成过程中都挣脱了原型的束缚。

3.3 流行语与隐喻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造就了网民们追新的语言心态。他们跳出传统的语言束缚,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表达。而这些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隐喻理论,将毫不相干的两事物联系在一起,加强了语言表达效果,如由“病菌”作为始源域,映射的新词“菌男”和“霉女”。因“菌”、“霉”这两种隐喻的始源域使人联想到过期、变质的事物,在网络语言中将其映射到目标域“年轻男女的欠佳容貌”,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此外,2016年走红的“蓝瘦香菇”巧妙利用了谐音中的谐地方音的方式将“难受、想哭”用“蓝瘦、香菇”替代。别样的替换具备诙谐性质,比直接表达更加独具画面感、加强了语言表达效果,同时也折射出网民们渴求新事物的心理和追求个性的需求。

4 结语

社会的前进也推动语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刘晓明,2014)网络流行语不断融入最新的社会文化元素,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交际中。人们在不经意的情景中,就会基于原型范畴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地拓宽网络流行语的非原型范畴意义,甚至是颠覆。这类语言变异顺应语言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其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吴佳欢,2016) 。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从认知的角度解读其生成机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网络语言的构建方式和演变轨迹,而且有助于有效的网络语言交流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4-5.

[2] 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江蓝生.同为双小句的省略与句法创新[J].中国语文,2007

(6):483-492.

[4]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下)[J].当代修辞学,2010(3、4).

[5] 刘晓明. 网络新成语构建中的模因机制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41):144-146.

[6] 秦秀白.网络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

[7]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15-16.

[8] 吴佳欢.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构式及认知解读[J].语文学刊,

2016:64-65.

[9]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7:403.

[10] 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1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曾妮(1993-),女,湖北长阳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研究。

刘景霞 (1964-),女,河南南阳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网络流行语隐喻
《活的隐喻》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