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7-08-28 11:30王湘君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生活

王湘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01-01

新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各行业的必然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浅薄的经验,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商榷。

1 让创新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

1.1 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语文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却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语文教学成了“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代名词,学生成了“重复作业、测试 训练”的复读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勤发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是新型知识性人才,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2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传统教学,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五分钟讲到底”,教学手段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的应用,课件教学的应用,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清晰的知识结构,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无不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全面提高了课堂质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爱创新、乐创新,变成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1.3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就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课后小结、课后作业等。这种“填鸭式”的教法僵化死板,必须从根本上改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这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一篇文章是个多面体,不同学生理解角度不同,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扼杀创新学生的能力。阅读一篇课文,绝不能拘泥于一种看法,多思考多琢磨,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2 学生写作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我们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抓好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乐学乐写”而且“会学会写”,这样初中语文作文训练的难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1 缺乏寫作的生活源泉

学生生活圈子狭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单调。尤其是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吃住在学校,封闭式的学校管理把学生限制在四墙之内。学生课外阅读之源近乎枯竭,整天沉浸于数理化公式试题之中的大脑,怎能产生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为了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将“非中考科目”当成豆芽科,根本不开设,更别说文体活动了。学生没了生活的源泉,即便是掌握了写作技巧,也只是“无米之炊”。

2.2 缺乏写作的自由空间

当前,作文命题已经迈向了多样化、灵活化,要求多,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作文假话连篇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精神的贫乏,写作文时没有“写作的自由空间。学生自主的“练笔”远比考场作文写得好,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真情。因为平常练笔本是 “心声的录音带”,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写什么,不准写什么。一旦写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2.3 缺乏写作的饱满激情

学生对作文的激情,源于对作文的兴趣。由于作文教学训练形式比较单一,不少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甚至照抄照搬非常严重。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适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 就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课内阅读十分有限,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有了生活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而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成为语文教学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语文教师要敢于迎接挑战,锐意进取,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素质教育中去。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作文生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