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017-08-28 22:00李沙沙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

李沙沙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形成以学校为基础,家庭、社会和学校相联系的三位一体化的生活化教学体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氛围,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实战练习所,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生活化教育。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目标,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学习与生活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84-01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活动相联系,把语文教学融入到学生平时的社会生活中,改变传统教学只专注于课本教材,过于重视考试分数的模式,改善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等问题,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教材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的接触交流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

1 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語文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建立在以生活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上的,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最基本的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真情实感的人,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对自身的接纳、信任、理解、支持和赞美,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给学生自信心,并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善良、诚实、友爱的性格特点,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对生活和社会充满热爱,积极面对生活,所以说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爱的满足感,情感的归属感,是生活化教学开展的保证。教师想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放低身架,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的相处,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将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伙伴,融入学生的世界,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情感和思想;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排除由于个别因素而差别对待的问题,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这样学生才能够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进行合理的转变,在课堂中由单一的认知教材和语文基础知识转变为多方位生活化教学,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生活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尽可能的将关注点扩大,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学校联系社会,书本联系自然生活,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寓教于乐的作用。

2 创设生活化情境,创新教学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的创设生活化情境,对文章内容进行再现,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比如,在《盲人摸象》这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着眼睛走路,或者触摸某个物品,让学生体会在黑暗中的感觉,加深学生的感受,将学生放置于文章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生活实际的另一种展现方式,尽量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背景,并进行知识拓展,构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互为联系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美的体验,感受文章的人情美、景物美和思想精神之美,重点赏析文本中有韵味的句式段落,让学生形成对美的认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即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仅仅在于课堂,而是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课堂与课下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一些生活扩展练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口语交际课程或者辩论赛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生活环境,让学生在富有亲切感的生活化语文教育中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式生活化,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要注重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分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每个家庭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给家长讲故事,或者让学生当“老师”给家长上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其次,教师要认识到班集体的重要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浓郁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耳熏目染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策划一些小活动,或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讲演,或者充当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定期组织书画展,设计手抄报、黑板报等,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而不是约束,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走向生活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体验生活,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大于逻辑思维能力,教育家也强调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设计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进了学生与教材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葛亚梅.让“生活化”有效地融入语文教学[J].新课程(小学), 2010年10期.

[2] 朱俊玲.让语文课与生活“链接”[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3] 游岩平.以陶为师构建小学语文“自学——研讨”教学模式[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