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动作对于理解音乐的作用

2017-08-28 06:25张姝曦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动作

张姝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40-01

有人说:“音乐真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与理解。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音乐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出历史性的心理积淀,可以说,在艺术世界里,它是最善于表达情感和激励情绪的艺术。由于音乐影响的运动形态与人的情感运动状态有着一定的同构、对应关系。因此,在情感的抒发、表现方面,音乐的强大优势是其它艺术所不能与之相媲美的。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Dalcroze)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审美情感教育。他说:“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就是说用身体的动作来协助音乐的理解,人们已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可取之处。

如果说通过动作,一般人更容易理解音乐,那么,这一科学的手段,对于音乐教师便显得更为重要而实用了。教师的眼睛、面部表情、发声器官以及手势动作等都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高音乐技能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除了教师本身的激情流露外,如何灵活运用教师本身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也是直接关系到一堂课是否具有艺术性、启发性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教师上课的“动作”称为体态语言,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 用眼睛和面部来表达情感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不是情,但它却是表达情感的最佳载体;音乐不能揭示情感产生的原因,但它却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存在着主体感受的差异性;但正是这种主动性的审美感受,赋予了人们以充分自由的想象与幻想。从眼睛和脸上体现出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可以说是一个人精神状态最直接的反映,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对方表露和传递着内心的情感。暗淡、呆滞、麻木、迟钝的眼神与面部表情,会使学生感到疲乏、无力、昏昏欲睡;炯炯有神的坚定目光和充满喜悦的笑脸,则使学生感到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歌唱教学中,当教师指挥同学们唱《国歌》《歌唱祖国》等较为振奋、能体现民族气节的歌曲时,教师既明亮、坚定又神采飞扬的眼神与面部神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学生,使他们热血沸腾、充满激情地去演唱这类歌曲。而当教唱《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较柔和、抒情色彩很浓的歌曲时,教师亲切、柔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便能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那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好意境中去,从而理解并体会到应该用轻柔、甜美的歌声去演唱。又如当教中学生唱《泉水叮咚》《嘀哩嘀哩》等轻盈、活泼的歌曲时,教师那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并且能主动与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歌唱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表演、律动,这样的训练才是运用美育的手段。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情感和思想的流露”。故教师的眼睛和嘴巴也就成了传递音乐知识和讲解乐曲内涵的工具了。每当走进明亮的教室,站在高高的讲台前,教师要用几秒钟时间深深地注视教室每个角落的同学,从心灵上预先与他们取得沟通,从而建立良好、谐和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神圣的交流中,你能清晰地感受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自身的责任感、自信心。而且在学生为一个难题困惑不解时,教师一个满含鼓励的眼神又会给他(她)们增添多少勇气与力量!但这一切恰又是语言表达所不能及的。

2 用手势表达情感

音乐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注意塑造自身美的形象:它热情、大方、得体、端庄,举手投足间处处洋溢着职业所赋予的一种气质美。在音乐教学时,灵活恰当地运用手势动作能向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调动手来“传神说话”,将会使教师的讲授變得生动而有趣。如在五线谱教学中,可利用手指头帮助学生记忆五条线四个间的音位,用手臂和拳头帮助学生认识音符和符干。

在“用手势表达情感”的区域里,指挥也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指挥艺术贵在于朴素而内在,指挥者的内涵能体现音乐的深度、广度,揭示音乐作品的本质。指挥并不是简单而重复的划拍,而在于教师如何恰当地运用形象,而且,对于不同风格、内涵的歌曲,教师应尽量以准确而形象的体态语言、指挥方法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歌唱热情。如新疆民歌《阿拉木汗》,曲调风格活泼、热情而风趣,教师在指挥时,不仅在拍点里体现风格,根据歌曲的民族特点指挥,同时,身体的律动也应恰当表现出新疆舞蹈的状态,乐句的力度控制上应呈“< >”状,两头弱,中间稍强,形象而细腻地刻画出阿拉木汗美丽、多情的风姿。因此在指挥这部分合唱时,教师首先要在气质上体现一种端庄、典雅,面部神态贯穿一个“愁”字,身体和手势动作要随着歌曲的起伏充满舞蹈感。

在用动作理解音乐的世界中,主体并不仅仅是教师,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感知,直接体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就是目前小学中用得很多的“体态律动”。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独创的教学法,它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从而获得感知音乐的能力,用“动”来表现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现代教育要求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音乐教师应在学习课本的同时,穿插体态律动训练,不断深入地发展学生思维和音乐表现力。

综上所述,“乐曲情升”,而运用动作这个有效手段,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进入音乐、理解音乐,已慢慢被人们所重视。这里的动作是指有感情、有内涵的动作。也许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感情会在人们的动作、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故通过恰当的动作启发思维、激发情感是艺术学科的重要议题,在“重技轻艺”较普遍的今天,尤其是这样。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动作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动作描写要具体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