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专利转化:“中国智造”的产业化之路

2017-08-31 11:20宋先锋
河南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智造轴箱轴承

文/本刊记者 宋先锋

轴承专利转化:“中国智造”的产业化之路

文/本刊记者 宋先锋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4月中下旬,正是观赏洛阳牡丹的最佳季节,我们迎着满城的国色天香,来到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轴研科技)采访。

洛阳是座刚柔相济的城市。牡丹是洛阳最靓的一张城市名片,工业则是洛阳分量最重的一张城市名片。年年在这座姚黄魏紫争相斗艳的城市,也同时上演着大型工业企业的铿锵创造创新之歌。“一五”时期,轴研科技(洛阳轴承研究所)与一批的“共和国工业长子”同期诞生在洛阳,从此洛阳的光荣与辉煌就有了他们的奉献和汗水。而今这些创造无数奇迹的企业依然保持着创新的特质和惯性,在经历了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国企改革、更高层次的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洗礼之后,正在进行着从“洛阳制造”到“洛阳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十年磨一剑 21项专利奠基高铁轴承国产化

这次采访主题是轴研科技一项成果转化,近亿元的专利运营。今年前些时候,轴研科技以其拥有的与高铁及轨道轴承相关的21项专利以及1组专有技术,经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评估,以9 956.55万元价值转让给其共同合资的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创造了河南省专利运营的最高纪录,也成为我国轴承行业运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最有代表意义的成功案例。

轴承是列车的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车辆轴箱轴承,主要是指高速动车组轴箱轴承,地铁、城轨列车轴箱轴承和大功率机车轴箱轴承,对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安装于列车转向架轮对上的轴箱轴承,承受载荷并传递运动,要求其具有高速、高承载、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等优良的综合性能,技术复杂度和难度高,是高技术集成产品。

轴研科技研究轴箱轴承始于我国高铁的出现和发展。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既有线实施第6次大提速,首次推出时速200-250km动车组;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之后,武广高铁开通、郑西高铁开通、沪宁高铁开通、沪杭高铁开通、京沪高铁全线铺通……短短几年,中国高铁横空出世,大地山川上飞奔的高速列车,像追云赶月的神行使者,一次次创造着世界铁路的新纪录,一次次刷新着中国铁路的版图。然而,我国高铁上飞奔列车的关键零部件轴承全部采用进口,而国外知名轴承企业日本NTN和NSK、瑞典SKF、德国FAG和美国TIMKEN的相关技术一直对我国严格保密,所以截至目前,我国高铁线上的列车轴承仍是全部进口产品。

我国高铁初露端倪时,轴研科技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迅速将研究领域投向高速铁路轴箱轴承。于是由轴研科技牵头,联合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等行业龙头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之初,研究团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无一人见过国外高铁轴箱轴承样子的情况下,项目组的负责人叶军等一批年富力强的轴承人,依据他们多年对轴承的积累、理解与判断,大胆设想,选定了两个事后证明方向对路的圆柱滚子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进行研究。“十一五”期间,他们研发出时速大于350km/h的高速铁路轴承样品,并开发了国内第一台最高时速达500km/h高速铁路客车轴承试验机,对轴承进行了短期的性能试验,取得了国内高速铁路轴箱轴承从无到有的阶段性成果。

“十二五”期间,轴研科技继续深入进行“十一五”开启的高速铁路轴箱轴承研究工作,并且扩大合作单位和研究深度,依托新生机构国家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了国家“十二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轴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全面、系统地开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轴承的设计与分析、制造技术、润滑与密封技术、试验与分析、可靠性考核等研究工作。轴研科技与国内轴承行业和部分高等院校,以及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中车四方股份、长客股份和唐客股份等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技术突破,在国内率先掌握了轨道交通轴承的产品设计、制造、试验及应用等核心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系列轴承产品,完全满足EN12082标准,经内部及权威第三方各种性能试验、80万公里耐久性可靠性试验验证,其主要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与此同时取得申报相关主要专利21项,制订内控标准7项,形成工艺及技术报告60余项。轴研科技成为国内高铁轴承研发最早,技术掌握全面,产品成熟度最高,最有可能具备替代进口产品能力的企业。

60年的坚持 发明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坐落在洛阳涧西老工业区的轴研科技院落,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并不起眼,在绿树掩映之中,自有一种掩不住的沉静和厚重,散发着老科研院所的高贵气息。

作为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轴研科技对于轴承研究不仅是情有独钟,也是与生俱来的使命。历经10年,21项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与垄断,奠定了高铁轴承国产化的基础。然而,轴研科技的成果并非仅此昙花。遍布院落周围、楼道墙壁的醒目标语,时刻提示着这里的工作者,轴研科技肩负着“引领轴承工业科技,提升世界装备水平”的使命,遵循“诚信敬业、创新担当、和谐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实施“双核驱动”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中国轴承工业科技型领军企业、世界滚动传动领域的知名企业。

一部轴研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轴承工业创新史。不管现实如何变幻,不管坚持前行的步履多么艰难。总有一种力量在升腾,总有一些人在坚持。近60年来,轴研科技是由原机械工业部洛阳轴承研究所转制改企设立的股份制企业,1999年又成为国家首批242家改制科研院所中第一个整体规范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轴研科技始终保持着滚动轴承基础理论、设计、制造、材料、检测、试验、信息、标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主要研究领域始终代表着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一直占据着航天航空、数控机床、磨用电主轴、轴承专用装备及检测仪器等研究、开发、试验的领先地位。

洛阳轴承研究所总工程师叶军是国务院津贴专家,1984年毕业于“中国轴承行业黄埔军校”——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他是河南省高性能轴承创新团队领军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973计划子项目首席负责人,自2006年至今组织上百人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展13个政府重点课题的研究和重点新产品开发,有十分丰富的研究经验。近3年来,由轴研科技牵头联合企业、高校等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21项,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项目11项,承担横向企业开发合同71项,每年完成新产品开发200余个。

除了在轨道交通系列轴承产品上的突出表现,在众多领域轴研科技贡献良多。

航天工程领域,有他们的贡献。轴研科技长期承担着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配套的高、精、尖、特殊轴承的研制任务,其中主导产品特种轴承,主要配套航天工程,圆满完成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方红”系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系列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实验室等关键系统的轴承及组件的配套任务。2016年9月15日,我国重点工程“天宫二号”顺利升空,成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作为飞行器上的核心执行单机,国外曾对控制力矩陀螺高速转子关键技术长期封锁。轴研科技承担研制了其关键系统两种单机,解决了高速转速结构优化、转子系统优化等多项技术难题,并为天宫二号提供90%左右的轴承及相关组件,为空间实验室的在轨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为我国自主研制长寿命、可靠性高的控制力矩陀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轴承数字化领域,有他们的智慧。他们与英国合作开发的高性能滚动轴承系列产品软件,基于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模式,正在开发“云”服务的轴承数字化设计及分析系统RomaxCloud(系统平台网站www.romaxcloud.com),估计市场份额近亿元左右,将突破轴承行业数字化设计、分析系统的技术瓶颈,达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已于2015年10月“首届中国国际轴承与技术服务展”上新产品发布会全球首发,2016年10月13日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工业机器人高可靠性轴承领域,有他们的尝试。2015年,轴研科技牵头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工业机器人核心基础部件应用示范”启动,涉及高可靠性机器人轴承等系列产品,目前部分已经进入示范应用。该项目完成后,核心技术成果将直接服务于企业年产6万台套机器人轴承产业示范线,为今后在智能制造领域、特别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配套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2015年12月,公司累计拥有重大科技成果902件,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27项,国家级新产品6项,获得授权专利745项,其中发明授权专利255项,位居我国轴承行业第一。

实力担当,荣誉所归。国家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轴研科技牵头、国家滚动轴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4中国秘书处、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则花落轴研科技。

开启高铁轴承产业国产化新华章

9 956.55万元价值专利转让,标志着轴研科技进入专利运营的新时代,开启了知识成果转化的新篇章。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然而,对于轴研科技来说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未来的目标决不满足于此。

60年的研究积淀,轴研科技储备了很多的专利和技术,除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完全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推广应用。但由于以前政策的局限,职务发明、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转化十分困难。这是我国科技领域几乎人人皆知的痛点。一方面,自身拥有的大量科研成果及专利束之高阁,还得承受日趋高昂的专利维护费用,包袱越来越沉重,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了寻觅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望眼欲穿。2015年8月29日,国家发布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从加强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政策的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环境。

其实,这项历经10年开发完成的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配套轴承相关技术,如果不能实现成果转化,不能进入产业化,就有可能归入沉寂。这可是凝结了多少人辛苦的智慧和汗水啊。2010年7月,轴研科技牵头组建的国家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全国13家企业和高等院校开展联合攻关,首套高铁轴承样品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联盟之初,大家就达成共识,协同创新,合作共赢。10年来,各联盟成员每年开展10余项产学研协同创新、精诚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分享、交流成果与信息,2015年度被国家科技部评估为A级联盟,2016年被科技部评为最高一级的“活跃度高的联盟”,如今参与单位数量已达到55家。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已经全球领先,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猛,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其配套的关键核心部件——轴承不能一直依赖进口。这项能够解决我国高铁及轨道轴承国产化的成果不能就此化为虚无,加快转化成为联盟成员的共同诉求。轴研科技作为国家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院所和国家轴承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不能不作为。

联合成立公司,实现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响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供侧给改革政策,突破高端领域轴承的国产化。轴研科技与光明铁道控股有限公司、中车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轴研科技技术投资占股比例为40%,是最大股东。其奋斗目标就是要快速推进公司高铁轴承有关业务的产业化,打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实现高端轴承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推动我国高速铁路轴承、轨道交通轴承、特种轴承和高端精密轴承实现全面国产化。

专利转化的大幕由此拉开,近亿元的专利技术转让,让轴研科技直接实现了产值利润的增值。轴研科技的举动给被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年1月确定的新一批专利运营试点生产企业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近年来,在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的直接指导下,类似轴研科技一样的企业提升专利运营能力,盘点所拥有的核心专利和相关技术,积极促进并实施重大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实现专利引领带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调整,扩大专利运营效益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为河南的创新驱动发展添写新的篇章。截至目前,轴研科技已累计申请专利987件,其中发明专利469件;累计授权专利745件,其中发明专利255件,形成了一大批自主的知识产权项目。轴研科技已累计转让、许可专利及相关技术98件,收入达10 326万元。

4月近下旬应是洛阳牡丹盛开之季,由于今年的温度上升过快,大范围的牡丹已经熟透,然而,片片的牡丹丛中仍蕴藏着一些些牡丹含苞待放,一茬茬的游人过来,总有些花张开着笑脸相迎。轴研科技以及他们率领的创新联盟,一直继续发明和突破,不断给人们新的惊喜。相信在他们的带领带动下,会有更多的企业饱享专利之果,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完美转型。

猜你喜欢
中国智造轴箱轴承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高速铁路轴箱轴承寿命试验机的研究
基于SPS模式的转向架轴箱装配线仿真研究
双牙棒消隙C轴箱的结构设计
闪耀西子湖畔的“中国智造”
209 P型转向架轴箱弹簧断裂的原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