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入文以形引意

2017-09-01 22:05苟雯
课外语文·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蒲松龄创新教学图画

苟雯

【摘要】初中课文《狼》若以常规教学来讲读,教学效果不能让人满意。而如果进行“图画启发”,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讨论的正是对《狼》一文进行图画启发、引入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彩出色的方法。

【关键词】狼;蒲松龄;创新教学;图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的《狼》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也是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典范性佳作。文章本身不算深奥,但是对刚离开小学不久的初一学生而言,依然不是那么好理解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较为艰深的文言文兴趣不浓,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畏难情绪,不会在课前去落实预习作业,从而导致上课前并不熟悉文章内容和故事情节,教师被迫花较多时间进行情节梳理,致使一节课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分为两次课实现,白白地降低了课堂效率。

经过反复探索尝试,我发现,《狼》这一类比较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记叙文),完全可以尝试在课前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当作家庭作业来完成。文字是抽象思维,而图画则是形象思维,在如今消费主导的市场经济中,漫画产业的生命力不可谓不兴盛,其形象直观、情节性强、故事感足、想象空间大的特点使它在中小学生中有着极多的爱好者、模仿者。对于低年龄段的初中生而言,图画非常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几乎每一次尝试,学生对画画都是热情高涨,而且图画更利于展示,从而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去完成得更好。

以《狼》为例,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预习课文,弄懂文章情节,按照你弄懂的情节至少画出4幅图画来,一定要符合故事本身交代的要素。另外,我还特别强调了要尝试去展开联想,合理设置自己觉得合理的环境。学生兴趣很浓,在正式上课时,我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展示交流。

这个展示和交流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显而易见不是为了评比学生的画工,所以我要求学生,互相进行对比打分评价赏析,标准不是谁最炫,而是最符合文章故事情节。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进行了精彩而激烈的讨论,最后推举出了他们认为优秀的作品,借助他们推举出来的作品,我再进行在全班面前的公开展示和评析。

教师的展示和评析同样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可以包含非常多的内容。比如:

第一,情节。学生绘制的作品,有的是4幅,有的是6幅,有的是8幅或者更多,对情节我们设置评价标准,那就是忠于原著、合理增加、突出重点。这个评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情节的把握,从而对自己写作中“详略”的安排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小说的情节串起故事的脉络,在《狼》这篇文章中,有着鲜明的“遇狼—御狼—杀狼—议狼”的情节线,借此对学生叙事的简洁化、条理化进行训练,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环境。作为一篇精彩的小说,《狼》同样有环境的存在。比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两处,毫无疑问应该出现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这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应该增加哪些景物呢?学生的回答也非常到位,比如月亮、树木、小路、田野、草堆等等。在这个浅层的基础上,教师还不妨进一步加以引导—怎样才能渲染出你想要的气氛呢?学生借机再次热烈讨论,最终的答案就会更加清晰——昏暗幽晦的月亮,枯黄的衰草,黯淡的树影,模糊的田野,这些都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有效衬托了屠户的心情。而这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人物和描写。在这篇短小精悍的小说里,谁是主要角色?毫无疑问是屠户。那么怎么刻画屠户的人物形象呢?就得从对人物的描写入手。描写有许多种,而在《狼》这篇课文中,用得最多最精彩的无疑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有对屠户的,比如 “大窘”“顾”“奔倚”“弛担持刀”“眈眈相向”“暴起”“劈狼首”;也有对狼的,比如“仍从”“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非常有力地刻画出了屠户和狼紧张对峙的态势,也使得屠户的勇敢、狼的阴险跃然纸上。而且,教师还可以借机展开有深度的设问,比如“为什么把狼刻画得如此阴险?对屠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设计,又可让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作用,起到“一石三鸟”的课堂生成效果。

第四,主题。作为小说,一定是有一个主题的,我们一般把这样的主题称作“社会意义”。这个社会意义就集中性地体现在文章最后一段“议狼”部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个部分也是很多学生容易漏画的,教师可以着重提点。那么这个情节怎么画?画狼?画屠户?其实都不好,最该画的恰恰的作者的形象。教师此时便可借机发问—那么,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呢?田野里有这样狡诈凶残但是实质愚蠢的狼,我们人类社会中有没有呢?学生的解答,辅助以老师的點拨,便可从容过渡到文章的主题上面去。这样的一节课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预习中以画图的方式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初步把握,这对我们的课堂实践、教学生成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效果。

参考文献

[1]袁世硕.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蒲松龄创新教学图画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