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话

2017-09-03 09:55戴明贤
藏天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奇石石头

文/戴明贤

石 话

文/戴明贤

◎《美瀑》 黔西南州石协提供

岩石先于人类亿万年而存在,本来两无干涉,但先民藉石以栖息,治石为器用,遂创造了石文明;后来更以人类的审美观念施于顽石,遂形成了石文化。从此人与石缘结不解,绵延万世而不替。华夏民族的审石美学尤为独到和精微,赏石与书法绘画一样,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十年文化大劫难后期,定居苏州的老艺术家谢孝思先生回贵阳小憩,游红枫湖时拾了一块拳石带回苏州作忆念。后来苏州接待一位外国贵宾,这位老外指名要买一块“中国石头”带回去,别的不要。接待人员茫然,他解释说,就是从国画中照片上文章里看到的、中国人摆在桌子上架子上赏玩的那种石头。接待人员找到苏州传统文化领军人物的谢先生求助,谢老就把这块红枫石给了那位老外作礼物,那位客人大喜过望,称谢不已。谢老告诉我这个小故事时笑道:我们贵州满地都是宝。那时浩劫未过,谢老拾石赠石只是个案,星星之火;他绝对想不到二十年间,玩石竟在全国范围成了燎原之势。

关于人类绘画的起源,有多种的学派和假说。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最早的绘画和雕塑,来自岩石天然花纹和形态对先民的启示与模仿。这说法很合情理,很有说服力。面对一块形象石,崇山峻岭、人物鸟兽毕似极肖;审视一块花纹石,山水花鸟人物纤毫如绘,除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叫绝,不能置一辞。而且“天工”那份匪夷所思的想象,行云流水的章法,是人类艺术家的意匠所无从比拟的。

曾见一块盘江石,形如一个扎鬏仰面的少妇,侧面右向,眼睛和嘴唇微凹;但同时又是一个侧面左向的老妇头像,少妇的发鬏成了老妇的大鼻子,少妇的颈项成了老妇的瘪嘴巴。青年的丰腴,老年的枯瘠,惟妙惟肖,简直塑造出了人生的哲理,乃为它取名《人生》。又见一块武陵石画,纯乎一幅风景油画,中部横亘一泓小湖,对岸的高树,此岸的灌木,天空的云彩,水中的倒影,无不宛然俨然,而且是一片印象画派的朦胧氤氲,遂借用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名篇《茵梦湖》名之。有一位油画家朋友看见,感叹说:在右下角签个名,送去参展就要拿金奖。大自然不仅仅是为人类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题材和素材;自己动手创作起来,也比人类艺术家技高一筹。然而这类穷尽形相的奇石,犹在“形而下”;更有一种无迹可求,不可言说,对之只觉物我俱忘,从内心顶礼赞叹的更高品位的奇石。那是神品,语言无功了。

◎《冰河》 贵州省石协提供

◎《红岩》 贵州省石协提供

◎《竹林》 黔西南州石协提供

◎《多彩贵州》 马场石

中国的赏石(我觉得说玩石更有味些,玩味、把玩,比欣赏更深入精微一层)文化,当然历史悠久。《诗·小雅·天保》的祝祷之词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在九个吉祥语中,山石占了一多半,已经把山石作为了长寿、坚贞、牢固等概念的载体。

唐代绘画《职贡图》(传阎立本绘)里,画了作为贡品的玲珑山石,可见赏玩奇石在隋唐之际已成为皇家贵族上层人士间的时尚。诗圣杜甫流亡四川,发现“江间饶奇石。”而白居易《太湖石记》说丞相奇章公嗜石,“众皆怪之”,可见此风尚未普及。此公“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他专爱太湖石,大量收集,园内“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纯乎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奇石园了。

宋代玩石之风大盛。《水浒传》里众英雄聚义梁山泊,打富济贫,替天行道,就起因于宋徽宗大敛“花石纲”的苛政。今日江南好几座著名太湖石,如苏州的瑞云峰等,就是当日要运往艮岳,未能运走而留下来的。一座虢州月石屏,就引出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三大北宋诗人的题咏。欧阳修的《菱溪石记》说,“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可见好石者觅石取石的规模很大。第一部奇石专著《云林石谱》(杜绾)也问世于宋代。

◎《光芒四射》 辉锑矿晶簇

米芾和苏轼这两位可亲可爱的北宋大艺术家的深厚石缘,更是后人耳熟能详的佳话。“米老拜石”成为玩石的经典掌故,国画的不衰题材。东坡爱石,屡见于诗。他珍藏的“仇池”石“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另一块“雪浪”石“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为它把书斋也命名为“雪浪斋”。有一块被他起名“壶中九华”的奇石,想以百金买下未果,就被贬南下,思念之余,作诗咏之,赞其势曰“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八年后再过湖州,此石已归别人了。十分惆怅,又作七律自解:“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

◎《飞来石》 乌蒙磬石

米芾把奇石(主要是太湖石)之美归纳为“瘦、皱、漏、透”四字;东坡又概括为一个字:“丑”。这里的“丑”字不是丑陋难看之意,而是奇崛妩媚之意。是“文而丑”。清代郑板桥释其义说:“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米芾)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刘熙载《书概》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南宋萧德藻咏古梅说:“丑怪惊人能妩媚”,近代诗评家陈石遗认为这样写梅花,比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品位更高,叹曰:“梅花诗之工,至此可叹观止。”京剧的大花脸脸谱、造型和表演就深含“丑怪惊人能妩媚”的美学意境。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同样会觉得棱角粗犷的“硬汉子”远比“奶油小生”耐看,是同一种审美品位的道理,美得有内含,“信息量”大,就胜于美在浅表,“信息量小”的美。“丑之美”,这是一个有趣的美学课题。

明清以降,赏石风大盛,爱石者更伙,形诸诗词文赋者不胜例举,石谱专著也络绎出现。日益扩大观赏的范围,不断发现新的石种,赏石观念日增其广度深度和厚度。在绵延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姿多彩、丰富至极的中国奇石,与状物寄情、曲尽其妙的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共生体,石给诗人以灵感,诗人给石以灵魂。白居易问:“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而公嗜之何也?”然后借友人的话回答:“苟适吾志,其用则多。”陆游则说:“石不能言最可人。”

◎《龙刀》 安顺市石协提供

奇石之能适志怡性,若非其人,壶中九华还不如半载砖头可以垫桌子脚。若非其石,叫苏东坡咏青石板也只有交白卷。壶中九华、雪浪石、米芾砚山等等名石早已不存,然而却活在诗里文里,确实是“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不仅奇石而已,黄鹤楼、岳阳楼、寒山寺可以一毁再毁,一建再建,永远是千古名胜,靠的就是那两首诗一篇文章。中国文学对中国名物的贡献太伟大了。《聊斋志异》中《石清虚》刻画那块“清虚天石供”的神妙:“石径尺,四面玲珑,峰峦叠秀……每值天欲雨,则孔孔生云,遥望如塞新絮。”我对奇石的喜爱,就源于少年读到这段描写所受到的诱惑和向往。

石头对于国画,更是重要角色。山水画自不用说。花鸟画须配一块奇石方有骨,人物画须凭一石方有品。而且奇石自身就是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专画奇石的《石谱》众多。苏东坡就以善画丑石著称。

贵州籍的老画家谢孝思先生善画石。文革期间,贵阳刘生到苏州向谢老的夫人刘叔华学画竹,谢老说,学画竹还要学画石。人不可无友,竹也不可无友,石头就是竹子的良友。当场画了十张独石册页,笔歌墨舞,造型清奇,成为谢老画作的精品。刘叔华先生是吕凤子大师的高足,画竹造诣不让古人,谢老常为她的竹子配奇石,其中多件足堪传世。

奇石的形状或纹理“像什么”,决定它审美品位的高低。像观音的石头,比像牛魔王的石头肯定更珍贵。一块酷肖连皮猪肉的奇石,绝对不可能与一块形似庐山飞瀑的奇石在美学上相比拟。然而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因多方面多层次而丰盈。就像花鸟画既画兰质梅格,也画小老鼠上灯台。尤其奇石是大自然无心的“偶成之作”,而竟能与千种百样的生物惟妙惟肖,则不论所肖物的大小雅俗,都能引发对不可思议之鬼斧神工的欢喜赞叹,得到绝大的美学享受。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属于游戏心理的范畴。

《宋稗类钞》记米芾守涟水时,地近灵璧,他收蓄了许多奇石,一一品目,锡以佳名,一天到晚闭门摆弄。按察使听到反映,上门来警告他:朝廷以千里之地交付给你,应该竞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办事还唯恐来不及,怎么能够终日玩弄石头呢!元章不回答,从左袖里摸出一块奇石,“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清润”,他举着石头问杨使:这样的石头能不爱吗?杨不看也不说话。元章又从袖子里取出一块石,“叠嶂层峦,奇巧又甚”,杨还是不看。又取出一块,“尽天画神镂之巧”,问杨:“这样的石头,能不爱吗?”杨使忽然说:不光你爱,我也爱!一把抢过去,登上车就跑了。面对极奇极美的玩赏石,人人绝叹之余,确实会不自觉地生出拥为己有的觊觎之念。在一般人,离开后也就会淡忘了;但如果是权势者,就难免会选择巧取豪夺的行为,酿出《聊斋志异》中邢云飞为石头,《红楼梦》中冯呆子为扇子,弄到家破人亡的惨剧。古贤告诫的“玩物丧志”,提倡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是没有过时,值得今人自警的。

◎《创世纪》 罗甸县石协提供

奇石本无所谓价值价格,价值价格是人强加给它的。奇石成为商品,并且是热门商品,就会出现恶炒,就会有人因之得利,也会有人因之吃亏甚至受害致祸。这已超出玩石文化的本义,更加与奇石本身无关。我曾诌过几句《奇石偈》,以申此义:

石呈万象,亦一大千。

渊默如雷,亿兆千年。

地火焚烧,异彩炳焕;

激流冲刷,莹彻浑涵。

弃之沟渠,我自怡然;

千金论值,我自寂然。

华堂檀架,我自坦然。

行藏任尔,故态依然。

吁嘻石禅,守真忘言。

◎《相牵相依》 毕节市石协提供

贵州素称山国,石种自当不少,但过去赏石风气不盛,多着眼于石材资源,如做砚台的思州石、织金石,做印章的平塘石,做石雕的梵净山紫袍玉带石等。文士们玩赏的,仍然是英德、灵璧、雨花等传统名石。随着奇石之风的兴起,过去长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许多石种陆续现身。如以质色胜的乌江石、以形态胜的盘江石、以五色胜的马场石、古拙陆离如钟鼎的铜石,深邃斑斓的蜡染石,瘦皱漏透的黔太湖石,宛然彩绘山水的平塘石,等等,逐渐引起省外石界的兴趣。古生物化石(贵州龙、海百合、鱼龙)和各种矿物晶体,更是贵州的特产。在千姿百态的华夏奇石世界中,黔石虽属蕞尔小邦,却也有几分异军突起,偏师取胜的锐气。在一些不仅蒐藏富赡,而且在热心公益的朋友们的努力下,连续编辑出版了《贵州奇石》《黔中奇石》《凉都藏石》《盘江奇石》等大型画册,多次举办展览和研讨活动,加强交流,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石界朋友认识了贵州石,多知道了贵州省。

责任编辑 袁泽友

猜你喜欢
奇石石头
路上的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奇石共欣赏,雅石相与识——黄岩博物馆馆藏奇石赏鉴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中华奇石》2017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奇石欣赏
奇石连环画
移不走的石头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