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发展探析

2017-09-03 09:40张丽张艳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9期

张丽 张艳

[摘  要]城市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国际化城市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一个城市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城市国际化发展的程度反映着这个城市所在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全球社会信息化日趋高端的情况下,世界市场与国际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城市的发展所承担的城市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或文化的某个方面的对外开放,不是追逐某些国际化指标是否齐全,而是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出发,与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挂钩,追求具有国际化品质的城市发展。关注城市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化品质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品质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9-0038-04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迅速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国际化问题也备受瞩目,建设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探究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律,分析影响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吸取经验教训,有目的的做好城市国际化战略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城市国际化发展是开放国家的城市外向型发展的普遍现象。建成国际化城市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直接目的。

(一)城市国际化反映国家经济开放发展的水平

城市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见证,在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家的战略部署与安排通过城市建设的实践能够得到验证。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在随后的技术革命与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城市现代化、智慧化特征更加明显。1966年英国学者彼得·霍尔?穴PetterHall?雪的著作《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ies》)研究了伦敦、巴黎、兰斯塔德、莱茵一鲁尔、莫斯科、纽约、东京7个城市,分别从政治、贸易、通讯设施、金融、文化、技术和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详细地解释了世界城市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使城市在国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世界各国在生产、消费、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发生在城市之间。1986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提出“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1],把城市发展进程与世界经济运行联系起来,认为世界城市是国际劳动分工在空间组织上的表现。目前学术理论研究中大多采用他的观点,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角度去研究世界城市的实践。

按照以上关于世界城市的理论,城市国际化是国家经济国际化的一个直接的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早,城市相应地得到了较早的发展。凭借经济实力、技术优势与资本控制能力,这些早期发展的城市早早进入了世界市场的经济循环,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核心力量,反映了国家经济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作为国家对外经济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走向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也就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际化城市成为全国各大城市的重要战略目标。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在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相继制定城市国际化的系列政策措施,把我国的城市发展纳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国际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功能存在,通过国际化功能,城市经济对外合作,文化对外交流,社会观念开放,城市本身水准得到提高。

(二)城市国际化是城市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的拓展性功能

世界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升级,在世界体系中占据政治中心、生产决策中心和信息中心持续发挥作用,具有高度现代化的服务业加快发展起来,国际金融中心的位置日益突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城市的经济从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和金融业快速转移,世界城市的功能远远超过了在世界市场上针对生产要素的控制与决策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外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与深入,国家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来看,需要在全球范围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社会文化交流。因此,一些城市成为跨国公司大量投资、设立众多分支机构的场所,甚至成为跨国公司的总部驻地,成为各种生产要素和财富的聚集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由此形成聚集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国际性城市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空间依托以及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市场竞争中逐渐向深层次发展,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节点性城市,不仅是世界贸易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而且是联系和控制国际生产和资本的指挥部,成为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城市。服务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是世界城市应该具备的一项国际功能。许多重大的国际性经济决策和重要管理方针从世界城市形成,并波及世界经济,世界城市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城市。

美国学者丝奇雅·沙森?穴SasikaSassen?雪实证研究了纽约、伦敦、东京城市发展状况,于1991年在其著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中正式提出了“全球城市”这一概念,强调“高级生产服务业如会计、广告、保险、法律、管理咨询、房地产以及银行和金融方面在全球城市中的巨大作用”[2]。一些大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中心地位,服务性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聚集地,信息化、服务化特征更强。基于此,沙森在前人的“世界城市”标准基础上把全球城市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全球城市是为全球资本提供服务的地方,从经济层面上讲,更侧重于对全球资本要素的配置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在对全球城市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斯科特(A. Scott)于2001年提出了全球城市区域(GCR)的概念,认为,全球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实质上的空间节点和世界舞台上独特的政治行为体”[3]。按照这样的说法,除了那些被赋予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大城市这外,一些特色国际小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步提高,成为功能性的城市,比如索契,博鰲,日内瓦,达沃斯等国际化的小城。这些小城通过某一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具备较高的国际性、现代性,在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

城市的国际化不是城市发展的最后目标,无论是国际性城市?穴International City?雪,还是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称谓,都是城市国际化的阶段性表现。国际化城市代表着城市功能的拓展,国家战略的需要,以及人们在全球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两点重要因素。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与设计

在实践中,城市的发展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的。当前,由于地方城市政府在配合与服务中央对外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城市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不仅是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身份出现的城市,本身就提升了国家的形象,提高了国家的影响力。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供的历史机遇是重要的外在条件。

国际化城市在当代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化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不断释放城市功能,通过城市的发展逐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是在国家崛起的时期,越需要城市的国际化功能。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的发展均与其所在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整体发展实力相关。因此,国家打造全球城市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转型过程中,国家迫切需要具备国际事务的协调能力、拥有举办国际会议和活动的机会、为国家主场外交提供服务能力的全球城市。

同时,我们要看到,国际社会是一个囊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个人等无所不包的系统,涉及全球文化、政治、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在信息化的国际社会,即使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它也可以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建立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联系。在国际体系中,无论是被界定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城市,与国家一样要面对国际社会出现的共同难题,分担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从全球城市网络来看,它既包括了世界城市、全球城市這样的大城市,也包括国际化发展的小城市。“全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只有放在全球城市网络中予以解释才能更具说服力”[4],“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化城市,不是看其建设标准和指标,而是看其是否具有国际性功能”[5],往往是某些方面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目前全球城市概念的外延扩大,不是规模上的扩大,而是城市功能在国际社会中拓展。全球治理对于城市的要求是提升国际服务品质,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事务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追求

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是西方城市研究者在总结世界较早发展起来的特大城市时提出的概念,虽然这些城市代表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同时都经历了治理“大城市病”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看到,城市国际化是在城市经济不断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所需、不断扩大在世界市场与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的过程中逐渐向前发展的。在城市国际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城市在开放发展过程,通过国际化的表现,促进城市基本功能的完善,使城市的现代化、智慧化程度提高,这是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的一个因素。“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陶冶人”。[6]在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建设宜居城市、满足居民的幸福感才是国际化城市的应有之义,也是核心所在。

在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城市的国际化品质非常重要。城市品质如同城市精神一样,是引导人们积极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动力,国际化城市本质上是符合居民需求的宜居城市。具体来看,国际城市品质包括:知识与创意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特色资源的利用与人文环境的塑造,信息化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国际城市品质总的指向是国际化品质城市,是城市生活现代性、国际性的体现。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国际性标准的提高至关重要,具有国际标准的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几点思考

在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全球社会信息化日趋高端的情况下,世界市场与国际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城市的发展所承担的城市功能不局限于经济或文化的某个方面的对外开放,不是追逐某些国际化指标是否齐全,而是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出发,与城市居民的实践生活水平挂钩,追求具有国际化品质的城市发展。由于国家发展战略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对于国际化城市具有现实的需求,因而现阶段的城市国际化需要在国家战略框架下,寻找适合城市发展的路径,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与本土化共性特征的宜居城市。

(一)精准定位建设全球城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在增多,城市人口在增加,城市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建设全球城市,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要吸取其中的一些教训,要避免世界大城市普遍出现的“城市病”的重复发生。在国家发展的特定阶段,必须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要建成全球城市,更要建成没有“城市病”的全球城市。

目前,全球城市的建设首先是针对特大型城市而言,要充分考虑城市在世界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对城市作出精准定位,精细治理,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功能。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提高,我国很多城市成为承办重要国际会议的举办地,服务国家主场外交,要加强这些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国际先进水准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不断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促进更多的城市拓展国际化功能,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服务。

(二)全面构筑国家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国际化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态势持续平稳发展,国内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我国加快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以及城市群的发展,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也推动了区域内部城市的创新转型发展。我国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辐射性发展态势稳定,东南沿海经济向西部经济进行战略性转移,东南沿海的城市国际化经验也在向中西部传播。这为我国进一步构筑城市布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国家城市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中心城市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门户,也是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地。对于城市地方政府而言,要以提升城市功能为重点,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要培育这些城市对所在区域的带动能力,使其起到辐射影响,引领带动周边城市渐进地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拓宽国际化视野推动特色小城镇的国际化进程

当世界进入“城市世纪”之时,城市的发展需要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经验,也需要挖掘本地潜力,发现城市发展的本地特色。因此,在各个城市纷纷进行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时,我们必须把握国际发展态势,国家发展需求,居民生活追求,对城市发展的宏大背景与本土化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关注城市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化品质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宜居城市。

一些小城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地方的专业优势显露出来,在国家地位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根据地理资源与人文环境的区位特点,把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生活相连接,使其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打造既具有国际化又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探索特色小城镇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四)着眼于国际化品质提升城市宜居条件

當前,我国在世界经济与国际社会的地位迅速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加大,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特别关注,对于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当然也存在着诉求。我国国际化城市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城市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城市国际化战略,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并出台战略规划。在城市朝着这个目标发展的时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国际化是动态过程,国际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手段,是城市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自身发展的一种战略性选择。国际化是国家开放条件下各城市开展的,在国家开放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形成城市发展体系。而国际化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产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城市”,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思考,从城市自身功能特点,把握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律,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服务行业在城市的比例上升迅速,国际化品质不是商品消费水平的国际化,不是物质生活的国际化,而是城市服务消费标准的国际化,是生活安全保障规则的国际化。要着眼于城市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品质城市,要实现城市的创新突破,关注人的生存环境,规范城市公共治理,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精心打造文化生活品质,关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Iopment and Change 1986,(17) 69-83.

[2]Sassen S.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M].London Pine ForgePress.1994.转引自吕拉昌.全球城市理论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J].地理科学,2007,(8).

[3]Allen J.Scott ed.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2.

[4]周振华.全球化、全球城市网络与全球城市的逻辑关系[J].社会科学,2006,(10).

[5]陈小艳,代桂云.城市国际化不看指标看功能[N].人民政协报,2010-7-14(1).

[6][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86.

责任编辑  魏亚男